梁山宋代祠堂
● 丁永林

祠堂位置图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也常利用祠堂作为活动之用。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这里展示的是宋代祠堂——司马祠堂是梁山影视基地宋代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山影视基地是根据2008年8月3日举行的由省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副处长蒋卫东、济宁市旅游局局长颜廷洲,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出席的论证会意见进行规划建设的,“立足长远发展,打造水浒文化龙头与核心景区,使影视基地与梁山大寨、景区周边村队旅游开发、梁山大旅游产业发展、梁山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吸收水浒文化和梁山乡土文化元素,凸显水浒精神和梁山个性”,避免与各地“水浒城”雷同,“适当降低规格,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在提供拍摄场景地的同时,突出旅游功能和实用价值,实现从影视场景、旅游景区到旅游社区的提升,即“影视退出,旅游跟进,社区融入”,实现旅游目的地建设,将暂时性拍摄变为永久性遗产。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所以,现代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但愿本文本文能对部分有兴趣者有帮助。
最后,附录司马祠堂正神位旁的两副对联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祀功宗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
秋霜春露怀先泽
霞蔚云蒸启后人

祠堂大门

大门牌匾

正堂牌匾

正堂神位

神位右侧忠字

神位左侧孝字

神位前香炉

西墙神位

东墙神位

堂内灯台

祠堂内保存的宋代大车轮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