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林编《水浒钩沉》之
吕洞宾
● 丁永林
我们知道,吕洞宾并没有参与水浒中事,他的大名是作者顺手带出来的。宋仁宗嘉祐三年京师瘟疫盛行,天子“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洪信在步行上山“叩请天师”的途中,先后“遭到”大虫、大蛇的恫吓,始见到“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的道童现形的嗣汉天师。在形容“道童”“全然无俗态”时,作者写道:
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水浒全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在民间,吕洞宾是一位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与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荷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仙”,并且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说起八仙,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如汉代的“淮南八仙”,晋代的“蜀中八仙”,唐代的“饮中八仙”等,吕洞宾所在的八仙,是形成于宋元、定型于明代中叶的仙人群体,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此八仙。在民间口碑中,这一仙人群体经常游戏人间,亦济世救人,打抱不平;他们放荡不羁,形貌独特,性格鲜明;他们既是仙,又是人,很有人情味;他们有男有女,来自各阶层,适合富贵贫贱诸种人的兴趣,亦文亦谐亦野——他们原本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各有来头和独立的故事。
吕洞宾(公元798—?年),姓吕,名岩,字洞宾。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省芮城县)。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
在八仙中,吕洞宾论年龄不是最大,论资格不是最长,论名次不前不后,然而他却是主角,是八仙之中的中枢,有关他的故事数量也最多。他文武双全,七情六欲最不含糊,敢爱敢恨,还是一位花花仙人。
据《中国鬼神》,吕洞宾出生时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降。自小他就气度不凡,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后来,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46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白袍奇士在墙壁上题诗,他见奇士状貌奇古,诗意飘逸,便问其姓名。奇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奇士邀他一起去,他凡心未了,没有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先生就是“钟离权”。
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屡洞宾同宿酒肆中。钟离权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孑然一身,穷困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惊醒,此时,饭还没有做熟。
钟离权自语道:“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肴。”
吕洞宾惊问:“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万时岁如一刹那。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哀。人生就像一场梦啊。”
从此,吕洞宾下决心跟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考验,终于成仙,利用钟离权传授给他的道法和火龙真人传授给他的天遁剑法,斩妖除害,造福民间。
有关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兴起于北宋,后来以他为题材的故事、小说、戏曲渐多。元马致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明代有《吕洞宾三度志南柳》等。道教将他尊为吕祖。道教宫观永乐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建的。
吕洞宾有“剑仙”之名,世传能飞剑伤人。对此他并不承认,他说:“仙人跟佛家一样,首先应慈悲为怀,哪能随便取人姓名!我虽有剑,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这是不同于别人的。”
吕洞宾游江淮,曾试灵剑,为民除了蛟害。一次,他走到桐城吕亭驿畔,遇一孝妇为婆婆取水,非常辛苦,每到驿畔即停下休息。吕洞宾极为感动,对孝妇说:“这附近就有甘泉,以后就不要到远处取水了。”遂拔剑划地,泉水涌出。自此那里逢干旱也不枯竭,就因为有了“洞宾泉”。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婆婆,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疗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婆婆将纱袋拆开,里边并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一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答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尘,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一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一模一样。
吕洞宾是个“色仙”,说起来并不光彩,但却给他平添了几分人情味。其中的“三戏白牡丹”这一桃色事件载于《东游记》、《吕仙飞剑记》、《醒世恒言》等,元杂剧也有《吕洞宾戏白牡丹》,传说较广,影响较大,倒也不令人作呕。按《东游记》的说法,这一事件是这样的:
吕洞宾一见洛阳名妓白牡丹便心神荡漾,又见这女子有三分仙气,于是下定决心去娶她。他化为风流秀才登门拜访,二人一拍即合,鱼水相投,各显风流,“自夜达旦,两相采战”。吕洞宾本是纯阳,“连宿数晚,云雨多端,并不走泄”。白牡丹大为惊奇,以为遇到了这样一个异人,定当尽力奉承。然而,尽管她始出浑身解数,曲尽春意,“竟不能得其一泄”。这件事被铁拐李、荷仙姑、张果老得知后,三人共同给白牡丹出了个主意。第二天,白牡丹与吕洞宾云雨,至其恣意,用手来摸他的两胁,致使吕洞宾忽然产生惊觉,“不及提防,一泄其精”。作为“诗仙”的吕洞宾通过这一经历得出的经验,自然留有诗作在人间,奉劝世人不要贪恋女色:
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间杖剑斩雄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
暗里叫君骨髓枯。
吕洞宾本是普通凡人,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凝结、积淀着多种文化现象。
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迹。
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丰富了吕洞宾这位仙人的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
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神仙代表。
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
另外,据《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士。
吕洞宾留下的著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全唐诗》还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等,然大多为托名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