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与《水泊梁山记》
● 丁永林
走进梁山风景区山寨景区一关内的水浒碑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梁山北麓大型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记》,这是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应邀撰写、亲自手书并无偿捐赠给梁山人民的力作,梁山县政府组织人力将其镌刻在这里的——全文368字,通高7米、长14米,距地面10余米。据新华网2002-04-21的报道,《水泊梁山记》大型摩崖石刻落成典礼是4月20日举行的,仪式上,范曾本人介绍了《水泊梁山记》的构思成因,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对其进行了朗诵。
范曾,1938年7月5日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书香名门世家,其先祖为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祖范伯才为清末诗坛巨擘(bò,大拇指),外祖父缪篆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父亲范子愚,母亲缪镜心皆南通教育家,以清名闻于江左。
深厚的家学渊源,使范曾自幼禀赋异常,品学兼优。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分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随沈从文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并临摹优秀绘画作品多件。1978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1984年调天津南开大学,捐资400多万元人民币建东方艺术系,并亲任该系主任。
据著名书画家、水浒研究家孙景泉回忆,范曾与梁山的渊源源于他对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的一往情深。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他对《水浒传》兴趣最浓,对逼上梁山的108位英雄好汉,认为“那都是顶天立地、呼得风、唤得雨、不怕官司不怕天的铮铮铁骨,凛凛人杰”,所以,他才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萌发了创作巨幅国画《逼上梁山》的念头。
当时范曾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名青年画家,尽管上级对其官宦家庭出身和复杂的海外关系都特别交代,但在梁山两个多月的采风过程中,梁山人民并没有因其“特殊”身份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热情相待,为他采风提供方便,这让他非常感动。对此,范曾多年后回顾说,短短几个月的采风生活,梁山的山山水水,淳朴的风土人情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忘不了淳朴善良的梁山人民,忘不了梁山这片神奇的土地。
范曾与梁山在上述特殊时代的特殊经历中建立的特殊感情,自然也渗透到《水泊梁山记》中。
“迤逦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飙,《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也。”文章起笔即以寥寥数语写出了梁山的万千气象,由景及人、极尽形神,写梁山接延泰山巍巍脊脉和八百里浩瀚水泊,写一部《水浒》记载了凛凛鬼雄,对具有如此之大观的梁山所养育的叱咤古今的人杰深表钦然,道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因果关系,同时为下文展开“仁义”、“大德”的宏论作好铺垫。
接着,范曾结合地缘追述梁山历史。“梁山故地,夏商归于兖州,自古多激扬赴义之士。商纣暴虐,国祚已尽,微子兴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礼崩始于庙堂,乐坏被于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继起而倡义。所谓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宏大德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为大丈夫懿范。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岂偶然哉?”
梁山属古代九州之一的兖州地,自古崇仁尚义且“多激扬赴义之士”。良好的周边环境、社会文化渊源,既是滋润梁山好汉的沃土又是丰厚梁山灵秀的源泉,使梁山文化成为有源之水,能够源远流长。沿继孔孟之精魂,梁山好汉“蹈仁义而宏大德”,遂成“君子之怀”、“大丈夫懿范”,使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
梁山好汉的义举,正是崇仁尚义、弘扬大德的必然结果,也是大丈夫懿范的具体表现。崇仁尚义、弘扬大德既是梁山好汉义举的内在动力,又是梁山精神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仁义,让梁山好汉名彪青史;大德,让梁山精神永存天地。
谈梁山不能不谈水浒,谈水浒不能不谈宋江。“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厦毁于白蚁,山崩起于朽壤。宋江兴师除奸,威名动天地,纵横十郡,所向披靡。元末有施耐庵者,网罗放失旧闻,汇为《水浒传》,以生花之妙笔,演绎史迹,写梁山一百单八将传奇故事,石破天惊、气干霄汉,六百年来为天下所共赏。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云者,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使然也。伫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骚人,皆忾然而太息,有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欤。”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道义不行,这些义薄云天、气干霄汉的梁山好汉横空出世。他们“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拯民于水火之中,扶国于危难之间。至此,水到渠成地指出“替天行道”的实质,其实就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作者并未过多涉笔水浒众雄,盖因《水浒》“之述备矣”。范曾认为,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与“忧国忧民之大德”同出一宗。这是对梁山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对梁山好汉之义举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对今人寄寓劝勉之意,言恳意切,真情自然流露,引人深思。
关于范曾与水泊梁山的情缘,孙景泉认为就是范曾与中国文化的情缘:从创作《逼上梁山》国画,把水浒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赞扬,到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水浒文化精神提升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创作《水泊梁山记》,范曾的世界观表达得淋漓尽致。《水泊梁山记》与《岳阳楼记》异曲同工,文中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一脉相承,是范曾跨越时空同其先祖的精神对话!
《水泊梁山记》大型摩崖石刻,单字最大55厘米见方,最小字30厘米见方,通篇368字占地近100平方米,气势恢弘、蔚为大观,与梁山粗犷豪放的山体及周围环境交融,深化了景区的水浒文化内涵,成为进入梁山风景区山寨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其所在广场,亦成为在梁山举行的与水浒、旅游有关的大型集会的场所之一。
[附录一]《水泊梁山记》原文
迤俪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飙,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也。
梁山故地,夏商归于兖州,自古多激扬赴义之士。商纣暴虐,国祚已尽,微子兴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礼崩始于庙堂,乐坏被于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既起而倡义。所谓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为大丈夫懿范。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岂偶然哉?
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厦毁于白蚁,山崩起于朽壤。宋江兴师除奸,威名动天地,纵横十郡,所向披靡。元末有施耐庵者,网罗放矢旧闻,汇为水浒传,以生花之妙笔,演绎史迹,写梁山一百单八将传奇故事,石破天惊、气干霄汉,六百年来为天下所共赏。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云者,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使然也。
伫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骚人,皆慨然而太息,有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兮。
辛巳春范曾撰文并书于北京
[附录二]《水泊梁山记》原大碑拓片

[附录三]《水泊梁山记》摩崖石刻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