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箸篆

(2008-05-07 08:23:23)
标签:

丁永林

梁山人

东平湖读月楼

水浒文化

水浒小辞典

玉箸篆

分类: 水浒钩沉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风物篇》之

 

 玉箸篆

 

● 丁永林

 

      《水浒全传》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中一开始,吴用说道:“早间戴院长将去的回书,是我一时不仔细,见不到处。才使的哪个图章书,不是玉箸篆文‘翰林蔡京’四字?只是这个图书,变是教戴宗吃官司”。这里说的“玉箸篆”说的是一种书体,又叫“玉筋篆”,即小篆的别称。箸、筋,即筷子。“玉箸篆”就是“笔划丰腴如玉筋(箸)”的篆书,其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和唐代的李阳冰

说起篆书,它是汉字古文字阶段的一个笼统的字体名称,最早本指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实际上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为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大篆和小篆的名称秦代已经确立,于是,篆书一词就成了二者的合称。只是西汉末年的新莽时期,篆书一度又专指小篆,而把大篆归入“古文”和“奇字”中,不过,这只是一时的提法的改变而已

篆书既然原指小篆,那么这种字体为何以“篆”命之呢?按《说文》:“篆,引书也”,大意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查阅先秦古籍,篆从来未用来表示书写或字体,只是秦以后才有这类意义。那么,篆的本义是什么呢

《周礼·考工记·凫氏》:“钟带谓之篆”。就是说,篆是钟上围绕的的图饰。《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这里的篆指的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总之,先秦时期篆字大致是指钟与车毂外圈上所刻画的条形图案

词源上,篆与瑑、椽、缘等为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惧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由此可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之义,古人用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就是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文的独特风格

可以这样说,玉箸篆,小篆的别称,又叫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後,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政策时,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而创制的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一直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上所采用。所以才有《水浒传》中玉臂匠金大坚用玉箸篆文刻制的“翰林蔡京”四字图书

玉箸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一类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等此外还有瓦当上的文字。另一类是刻石文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七次出巡,所到之处皆刻石颂德,炫耀其文治武功。秦二世效之,在始皇帝所刻碑石后续刻诏文。这些碑石可惜多数被毁。目前的真迹只有《泰山》、《峄山》两石而已(?)。

历史上玉箸篆虽然是标准书体,但被公认真正传承李斯衣钵的 “只有”唐代李阳冰一人而已。李阳冰死后,唐舒元舆曾作《玉箸篆志》记之

 

[附一] 玉箸篆志   作者:舒元舆

 

秦丞相斯变苍颉籀文为玉箸篆,体尚太古,谓古若无人,当时议书者皆输伏之,故拔乎能成一家法式。历两汉三国至隋氏,更八姓,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天意谓篆之道不可以终绝,故受之以赵郡李氏子阳冰。阳冰生皇唐开元天子时,不闻外奖,躬入篆室,独能隔一千年而与秦斯相见,可谓能不孤天意矣!当时得议书者亦皆输伏之。且谓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於秦斯有倍矣。此直见上天以字宝瑞吾唐矣。不然,何绵更姓氏而寂寞无人

某道不工篆而识其点画,常有意求秦丞相真迹。会秦丞相去久,闻其有八字刻在荆玉,有洪碑树峄山岭。今荆璧为玺,飞上天矣,固不可得而见也。洪碑留在人间,往往有好事者跻巅得见。某亦常问得去峄山道路,异日将裹足观之。未去间行长安,会同里客有得阳冰真迹遗在六幅素上者,遂请归客堂张之。见虫蚀鸟步痕迹,若屈铁石陷入屋壁,霜昼照著,疑龙蛇骇解,鳞甲活动,皆欲飞去。齐目视之,分明睹文字之根,植吾堂中。然後知向之议者谓冰愈於斯,吾虽未登峄山,观此可以信其为深於篆者之言也。试以手拂拭,其烟颜尘容,侵暴日久,摄刍坼裂,玉箸欲折。予以亵慢让其主,主曰:“此易致耳,岂当其如是爱邪?”子曰:“今世人所以重秦斯之迹,非能尽辨别之,以其秦古矣,斯邈矣。向使秦斯与子比肩,子能贵之乎?曩吾尚欲苦辛登峄山之巅。缩在子掌握中,今且犹不为子贵,子不过生於唐,而得与冰同为唐人。吾知冰殁二三十年,其踪迹流於人间固不甚少,得为子目数见,故易之。若此使冰生於秦时,子又安得使造次而见遗尘邪!是子贱自也。世人皆然。嗟吁!冰既即世,是字宝入地矣,後人思孜孜求之,今且遭不知者忽易。想生笔下日有新迹,固为门户见睹之物矣。冰虽欲求沽售,不独弃为粪土,必遭其诟怒也。”主闻之,其愧色见於颜眉间,欲卷而退。知其退也,必因循而不信,强止留之。引笔书其志行下,以保明其为字宝也不谬。词曰: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後来者谁。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後千年无人,篆止於斯。呜呼主人!为吾宝之

 

[附二] 李阳冰的玉箸篆(原字取自网络,已处理成“墨迹”)

 

玉箸篆

 

 

 

 

 

 

 

 

《丁永林篆刻•百家姓》——丁寒笑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丁永朝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印泥浅说
后一篇:欲与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