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潜溪书院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成都街巷系列(55)——梨花街的潜溪书院(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安西北庭写的一首咏雪诗。梨花是白色,盛开时银装素裹,像塞外漫天飞舞的雪花,极为壮观。成都的梨花虽然没有“千树万树”,只是在明代的皇城东面城墙脚下种植了很多梨树,明末蜀王朱至澍的蜀王府后花园也在这里,园内栽了很多梨树,名曰梨花园。梨花园也就是“御花园”,于是梨花也就成了“御花”,身价倍增。后来此处形成街道,便顺理成章地名为梨花街。
《成都回望》有如此记载:“清代前期有锦江、墨池、芙蓉、潜溪四大书
院。”有篇《成都“花木”深 》文中对
“梨花街”这样介绍:“清末光绪年间,街内建了潜溪书院,后来又改为华阳中学,是川西一所颇负盛名的学校。”
《从街道名字看成都历史》的一篇史考文章中,对成都“报恩寺街”有如此介绍:“报恩寺街,即“宋公桥”街,又名“茗粥街”。明代初年的大文学家宋濂(字景濂、别号潜溪),曾经教过太子和诸王读书,他是宰相李善长(应为胡惟庸,宋濂长孙宋慎娶胡惟庸孙女为妻。——笔者注)的亲家。后因胡惟庸出了祸事,宋濂受到株连,判为死罪,
尽管得到马皇后和太子的解救,免去死罪,谪贬四川茂州(今阿坝茂县),经夔州(今奉节)时卧病不起,不久病故。
蜀王朱春是他的学生,为报答师恩,将宋濂的尸体迎来成都,葬于净居寺(应为现在静居寺。——笔者注下同)侧,并改净居寺为报恩寺(后称潜溪祠)祭祀宋濂,以表学生报答师恩的诚意。清代,为华阳县的书院,号“潜溪书院”。有小桥,称宋公桥。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饭,故人们又称之为茗粥街。”
为了纪念宋濂,蜀王朱春还在宋公桥附近办了潜溪书院,与当时的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但由于宋公桥离城较远,读书很不方便,清朝时就将潜溪书院搬迁到了梨花街。
寻踪实地考察,今天的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安公广场一侧,有一栋灰色建筑,叫“潜溪书院”。这里名字叫书院,其实不是读书的地方,而是为当地居民免费服务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为何取名潜溪书院?说起来渊源就很深了。
清朝时期的四川,书院数量排在全国第二位,成都城区内有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四大书院。潜溪书院最初位于原华阳县境内,道光13年(1833)迁到梨花街,清末被废。所以,华阳街道安公社区重拾潜溪书院的牌子,也在情理之中。
潜溪书院为何得名潜溪?这与明初大儒、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有关。宋濂本是今浙江浦江县人,为何与远在千里外的四川搭上了关系?这又与宋濂晚年横遭牢狱、客死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后被首任蜀王朱椿迁墓到华阳县这样一段史实关联。
宋濂是明代著名学者、“开国文臣之首”。625年前,宋濂因祸获罪被贬茂州任职,由于年迈,经不起旅途劳顿,一病不起,于公元
1381年死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埋葬在夔州西莲花峰下。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儿子朱春很敬佩宋濂的学识,将宋濂的墓移到成都。在明清时期都还有史料记载宋濂墓的情况,可此后的100多年里宋濂墓就渐渐消失了。根据《华阳县志》宋濂的墓的确是在成都,埋葬在宋公桥街,并且在净居寺附近修建了一座潜溪祠纪念宋濂。
下篇再说梨花街“潜溪书院”的历史由来。


贴几张与上文相关的图照 四川现有的几处书院

清末民国时期的净居寺

早年“宋公桥”街旧照

《华阳县志》载“潜溪书院”图

文保单位——宋濂祠堂老照片

成都都江堰灵岩书院老照片


宽窄巷子“成都书院”——原“岷江书院”

成都书院——五岳宫

成都双流潜溪书院

“潜溪书院”宋濂纪念室

成都青白江区“绣川书院”老照片

成都青白江区“绣川书院”新门额

成都青白江“绣川书院”内院景观

成都市新都区的龙门书院

成都温江区万春书院

成都彭州的九峰书院

成都崇州“崇阳书院”

成都大邑县越来镇冷公馆书院

四川攀西汉和书院
成都彭州白鹿上书院

成都墨池书院已经演变成一所小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