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2016-12-31 07:02: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地方轶闻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洗面桥广场刘备的塑像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接上篇,再说说洗面桥、衣冠庙和关羽。          

          一位在成都某高校任教的北京人张先生,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一天逛街来到洗面桥,立在街口林荫道上的仿古路牌引起了张先生的注意。他读了有关洗面桥得名的轶闻简介后,感叹不已:“成都的这些街道掌故,充分证明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浓郁的传统文化,太有意思了。”

           从那一次起,张先生就对成都老街道的逸闻掌故情有独钟。连续两个周末,张先生骑车在成都市区四处找寻,准备将这些“老招牌”拍下来,作为他在成都工作期间的珍贵纪念,并传给家人和朋友分享。

           尽管张先生踏破铁鞋,却只寻觅到黄瓦街、祠堂街、洗面桥、天涯石等不到5条老街道的特色“招牌”。

        “可惜太少了。”张先生说,他从成都一些朋友口中了解到,成都还有很多或以人、以物等命名的老街,曾经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但这些典故正在随着时间流逝让人渐渐淡忘。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转入正题,相传三国时期,蜀将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所害,蜀帝刘备桃园结义之情,在锦官城南郊筑设庙宇,将关羽衣冠供奉其中,故名衣冠庙。 离它不远的是洗面桥,传说每次刘备前往祭拜前,都会在庙前的小河桥边整装洗面,以示敬重,故此这座小桥就被后人称为洗面桥了。
          既然此地与关羽有关,自然要说说关羽其人。关羽,本姓冯,十九岁那年,因抱打不平,将解州一恶人杀死,逃亡途中,在潼关遭守军盘问,性急之下手指关口,随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开始改姓关姓了。

          关羽于公元184年东汉末黄巾起义时期因避祸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刘关张三人是三国时代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投奔刘备后在忠义仁勇之外,其实和平常人一样有缺点,太自负,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结果败走麦城,导自死亡。关羽在麦城被俘后被杀,孙权将关羽头颅送给在洛阳的曹操,曹操将关羽头颅配乌木身,厚葬于洛阳城南五里,建有墓冢和祭祀大殿。《三国志》注吴历曰:“权送公元於曹操,操以诸侯之礼葬之。”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以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经历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宋代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这可以看做民间尊其为“关公”的源头。没过多少年,宋徽宗又将关羽升格了,先后给他“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封号。其后,南宋、元都保持了关羽“王”的地位,明代神宗、思宗的封号更接近于道教角度,新词汇是“天尊”“帝君”。而传说中靠《三国演义》打天下的清代,关羽的地位越加高了,先后六个皇帝为关羽加封了七个尊号,最长的是光绪五年(1879年)清德宗封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至清代,关羽达到了神化的高峰,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成都的关羽墓虽是衣冠冢,后人并立有祠。由于祠与庙在众多百姓看来都是一回事,不知有明显的区别,便把衣冠冢前的宗祠叫成“庙”了。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衣冠庙”便约定俗成,成为成都名噪一时的胜地。现在关羽祠已不复存在,但街名依旧保留,这处三国时期的历史遗迹并能在城市建设得到体现,确是一件幸事。         

            如今,在洗面桥遗址上古城成都修建了“洗面桥文化广场”,设置了舞台,躺椅,石桌,供游客休闲。广场两边有两棵硕大的榕树,背后是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房子前是坝子,上面站着一匹青铜马,高1.8米,是刘备的座骑,青铜铸就的马脖子鬃毛随意地打着卷。战马身上装备精良,鞍前插着一柄宝剑,十分威武。房子的左侧乃一道青石浮雕艺术墙,长38米,高3.5米,雕刻出一幅从古万里桥——武侯祠——洗面桥——衣冠庙及刘备率部下来此之壮丽景观。观后令人浮想联翩,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仿佛就在昨天。

           这么多年以后才知道洗面桥街的由来,真有些失败。不过当地老成都人对这处地名,还有另外一种传闻,说是清代某位成都知府出巡至此,见桥侧有群蓬头垢面的乞丐肮脏不堪,实在有损蜀地首府观瞻,即传下话去,命所有乞丐要过桥入城,均须在桥下河边将脸洗干净方可,从此这小桥得名洗面桥。究竟哪一种说法是真,实在无从考证,恐怕都是传说罢。

                     (全篇完)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贴几张洛阳关林的照片以飨博友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成都街巷系列(51)——洗面桥和衣冠庙的故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