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46)——水井坊及周边老街(七)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方轶闻 |
上次曾提起过的刘芳方老人回顾的锦江河边翘脚楼的幸福生活。虽然从儿时开始,这里的房屋就没有多大改变,但对于刘大娘来说,记忆中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
“当时的四合院有一面临街,后面靠近河的房子,是一排翘脚楼,半边悬空,用老高的柱子撑起来,住在上面随时都能清楚听见河水的响声。当时的锦江,水才清哟,家家户户都到河边洗衣服。天热了,我们就把脚泡到水里,乘凉、聊天。”
“翘脚楼拆了,河边也没人去了。”她神色黯然,若有所失。
“整治当然是好事。”刘芳方老人拧开一只有两个风叶的小电扇,长长吐了口气:“前两年就听说,成都市一环路以内,已经全部用上天然气。其实在我们这几条巷子里,住户都烧着蜂窝煤。”里屋墙角,厚厚的烟灰和排列整齐的煤堆证实了她的说法。另外还有麻烦:
“一下雨,家里到处漏水,要拿桶拿盆子去接。这房子都一百多年了。以前也搞过拆迁,还到我家里要了房产证、身份证的复印件,来来回回四五次,到现在没见有个说法。”
她认为,“有点条件的都搬出去了。如果拆迁,说不定能住上新房子。”
但对于吴洪艳来说,拆迁是她无法接受的事。“几十年的老街坊了,搬了,找个说话的地儿都没有。你看我们的房子,虽然老,但是结实,整修一下完全可以住人。”她建议,像街头那些建筑一样,设计成统一风格,把老的柱子、窗子拆了,修成水泥的,说是什么仿古建筑。
在水井坊街道办事处的近期工作重心栏上,关注香格里拉、东方广场工程的字样赫然醒目,对于街道整改,只字未提。
六月初,街道办曾就全面实施老街区仿古改造整治征求过各方意见。拿出来讨论的设想中提到,改造工程将按照“不动迁方案”,本着“修旧如旧,不搬不迁”的原则,以保持原有的市井生活韵味。现存的四合院以及现存的老门洞、木板铺面、青砖瓦房等在原来的格局中,加以维护;道路两旁修建仿古檐。可到了七月下旬,街道办新闻发言人又这样宣称:“现在改造计划正在设计中,至于是整改还是拆迁,未成定案不便透露,涉及的街道也未划定。”
是留存?是拆迁?在水井坊的改造问题上,专家们也有多种意见。
省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市城市特色塑造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谭继和认为,成都已规划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三个: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未在其列。虽然这一片长期未受重视,但是符合历史文化街区标准,体现了成都的味道,应该得到保护。
也有些专家持保留意见:“现在水井坊社区,不断被都市建设蚕食着,比如说香格里拉、东方广场,已经失去了一大片颇有韵味的老街道、四合院。同时,它并没有被选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否有必要大面积整治?”
那么怎样改造呢?谭继和这样评述:如果是历史文化老街区,30%以上的建筑应得到保护。保护得越多,亮点也越多。他建议,即使是部分新建街区,其建筑色调、风格也应同附近的水井酒坊相适应。
就保留真实的市井韵味,他却有些担心:“现在的四合院成了大杂院。”他皱起眉头,“很多原住民已经搬迁了。应该去找居住60年以上的老居民,访问他们,了解他们原有的习俗、生活习惯、传统手工艺,把过去的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