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出当年红牌坊十分壮观

成都街巷系列(42)——红牌楼新貌再现城南(一)
红牌楼位于老成都的南门外,现在是成都市武侯区所辖。
早年的这座牌坊设三道龙门,门柱雕有龙凤图案,中间大门通车辆,两边过行人【见题图】。进了牌楼,两旁皆为红色街面,场中又有一过街红楼,场尾(南街头)有红恩祠,祠内亦有一排红楼,真可谓街头红牌坊,通街红楼宇。因此,红牌坊亦被称为红牌楼,它作为红牌楼场镇的标志性建筑和民族和睦、商贸繁荣的象征。
成都人大多知道,红牌楼周边和武侯祠附近有很多的藏族同胞。长久以来,
他们为发展成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那么这些藏族同胞们为什么都会到这儿来呢?话说在明朝的时候,朝廷为了加强各民族的交流,缓解矛盾,在各个地方都开辟了专门的道路链接藏区,成都也不例外。而为了欢迎藏族同胞到成都来,当时的蜀王便在藏区入城道路的终点建了一座牌坊,同时也将周围的房子全部都改为了藏式建筑。因为红色对于藏族同胞来说也很亲切,所以这座牌坊和藏式房屋全部都为红色。而当时入城的地方正是现在的红牌楼,所以红牌楼因此得名。
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相传当时在红牌楼场镇南北街头各建有一处牌坊,蜀王建坊的目的是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做生意的藏族同胞,故按藏族的风俗习惯将牌坊涂成红色。因此,红牌坊亦被称为红牌楼,它作为红牌楼场镇的标志性建筑和民族和睦、商贸繁荣的象征,雄踞街头,壮观达远,盛名累世。可惜这样一个曾光耀久远的一方胜景,后来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不幸坍毁了。
宋元时期,红牌楼不过只是成都南门郊外的一处幺店子,后当地人为祈求五谷丰登于民国二年(1913
年)改称“永丰场”。《华阳县志》云:“明嘉靖中(约1543年),蜀(藩)王于此建坊。北人谓‘坊’曰‘牌楼”,当时藩府亦沿是称,故今俗犹呼‘红牌楼’也。”明蜀藩王朱椿在离城约十里的此地建牌坊,乃效秦汉十里长亭之意,以便接送康藏地区来朝的官员,因牌坊系用红砂石建造,故当地人称之为“红牌楼”。
就是上溯到十年前,红牌楼之于成都市区,
只能算是城乡结合部的“乡坝头”*。直到2007年,红牌楼广场的出现,成为红牌楼商圈开始翻天覆地改变的重要标志。除了置信之外,交大地产、中粮地产、汇融集团、长城集团等诸多实力开发商相继加入重塑红牌楼商圈的开拓大军。如今,区域内已经涌现了置信丽都花园·丽府、维港、优客联邦、莱蒙置地广场、富临广场、丽都帝景、楠香山、月光流域等一大批高品质商住楼盘。至此,红牌楼片区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下篇说近几年红牌楼商圈的发展和新红牌楼的再现。
*“乡坝头”——俚语:乡村田坝,不在城里的意思。

贴几张川康藏胞的图照

远程到来的喇嘛

川康藏区的喇嘛

川康地区的藏民(1)

川康地区的藏民(2)

川康藏民的生活(1)

川康藏民的生活(2)

藏胞进入城市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