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候
人们在这样的院落中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成都街巷系列(31)——天仙桥街的如烟往事(五)
紧接上篇回顾天仙桥街上那个年月夏日的生活场景。
每到黄昏之后,天渐渐暗下来,蓉城的上空拉开了夜幕。
邻家姆姆*横起嗓门唤娃娃回家:“伟大—……伟大!快回屋了!”;另一个声音,也是妇人的声音似在与别人比声高:“光荣……光荣!这龟儿跑倒哪儿去了!。”这也是在唤家人回家睡觉的。光荣是疯子,疯之前人老实忠厚,疯之后也不乱来;伟大姓张,前辈老人是卖酱油的,因此有街坊使用模糊称呼,他们一家人皆被唤作“张酱油”。
进入夏季三伏天,天仙桥前街被闷热的夏夜蹂躏得大汗淋漓。隔壁王幺爸手拿一个大号水盅,猛喝一大口,腮帮子便鼓鼓的,吸一口气,猛地一喷,水就均匀地洒向了楼板,“噗……噗!”往复几次,楼板就湿漉漉的了,他其实是在给热烘烘的室内降温呢。
还有一群青年人,冒着潮热的空气,正用歌声降温。他们操着各自的乐器,从一些不大清洁的旮旯里钻了出来。在清末民国初建筑格调的屋檐下,穿着短裤,赤着胳膊,随意的落座,自得的调弦,然后曲声就在老街弥漫开来。第一首必定是激越浩大的《东方红》,最后压轴的一定是欢快幸福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娃娃端了小凳子,涎着鼻涕艳羡地仰视他们。老妇人摇着芭蕉扇,垂着隐约可见的松弛的乳房,边听边呵护着膝上的孙儿。
雄壮威武的曲声拍打着灰尘蒙蒙的窗棂和古老的楠木门板。老人们叼着烟袋杆叭着呛人的叶子烟,惬意地躺在放低的马架椅上,操着有痰在喉的烟锅巴噪音命令儿子或者儿媳该加蜂窝煤了。精壮的汉子或赤身或穿着有无数小洞的背心,手里夹着金沙江牌或飞雁牌香烟,在催人亢奋的音乐中微闭着眼皮,似乎在回忆当年与娃儿他妈初恋……。
热烘烘的老街,热烘烘的音乐,人们在没有一丝风的夜晚消夏纳凉。
在这之外,在狭窄老街的一些地方,尚有另一拨二杆子也在哼曲消夏。他们唱的是地下歌曲。有街娃唱:“我是你的大伯/你爸爸的大哥/你娃娃长大了/不要在外面煽盒盒。*” 有散眼子*众声唱:“我们是成都市的烂眼儿合唱队,第一个节目由大家来表演:成都小吃进行曲,起!:“钟水饺/陈麻婆豆腐……晋城园干饭/潭溪豆花面……夫妻肺片/珍珠圆子/酒米包油条”曲调取自于《运动员进行曲》
有几个装病请假回家的下乡知青唱自已填词的《知青之歌》:“
我来自蓉城的大街小巷……那辉煌的人民南路/那笔直的柏油马路……”
还有文化较高的人浅吟低唱着据称是郭沫若填词的歌曲:“曙光像轻纱漂浮在滇池上/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有一位散发的姑娘在梦中/睡美人儿躺在滇池旁。”
歌声质朴,歌声轻柔,歌儿哀婉。在那个物资、文化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歌声逐渐地稀松直至消失,此时大抵已是深夜了,王幺爸上楼,再鼓起腮帮子喷洒一阵水。老街就睡下了。
下篇说说本街坊上的知名小人物——宾哥子。

*姆姆——四川俗语,大婶、大娘的统称。
*扇盒盒——俚语,寻找异性伙伴,有调侃的意思。
*散眼子——指不太正经的人,形容行为桀骜不驯,放荡不羁。
贴几张当年生活旧照感受那种状态

老街、旧巷记载着悠悠往昔

这里是人们生活繁衍的故乡

商铺、摊贩、休憩处(1)

商铺、摊贩、休憩处(2)

商铺、摊贩、休憩处(3)

街巷
门洞 人家(1)

街巷
门洞 人家(2)

街巷 门洞
人家(3)

宅院 街邻
老家(1)

宅院 街邻
老家(2)

宅院 街邻
老家(3)

宅院 街邻
老家(4)

贫困的生活也彰显着情趣

焦板儿谢谢博友支持与厚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