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20)——科甲巷承载的今昔往事(一)
(2012-05-28 17:44: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方轶闻 |
人们的第一反应定是与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有关。
去过山东的人都知道“齐鲁有孔庙”,而熟悉蜀史之士同样知道成都科甲巷有“朱公祠”。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对儒学的贡献,孔孟以下无出其右者,儒学成为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都赖于他对于孔孟学说独到而精微的阐释。他穷数年之功的《四书集注》,元朝时因为文句浅易、说理通畅成为官学的首选教材,并逐渐成为科举考试应试的硬性标准。朱熹也和孔子等圣贤一样可以享受春秋两祀的待遇,在文庙中位列“十贤”。但成为官学尤其是读书人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这些固然可以说明朱熹的成就,但也是朱子学论僵化和教条的开始。这对于学者朱熹来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朱熹世称朱文公。他的后裔最早入川的是曾孙朱朝选。朱朝选以武功卓著而承袭万户侯,于1314年之后入蜀。朱朝选的裔孙先后在四川的乐山、仁寿、井研、资阳等地居住。明末清初的战乱和瘟疫使四川人丁锐减,1671年起,清政府鼓励各省贫民入蜀开垦生息,后来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朱子后裔大量进入四川。渐渐地,他们在各自所在地建立家庙祭祀先祖。随后的一个时期,朱子后裔中的有识之士决定在省府成都创建祖祠。
而且必须写成八股文;经文的解释必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为准。也因为科举考试与朱熹《四书集注》密切相关,所以每逢乡试,赶考者都蜂拥而至,提前半月住进科甲巷栈房,并必进“朱祖文祠”朝拜先贤,以求取功德而跻身仕途。待乡试开始,才正式进入贡院“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