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庙街曾经有多少历史遗迹

成都街巷系列(11)——话说成都文庙街(一)
成都古时为蜀都,设郡守。唐玄宗幸蜀,
升为南京,郡守也随之升为京尹。同城又设成都县令。到了宋代,又将广平县衙移入城内,改广平为华阳县。从此,成都城内便有一个郡【后又改为府】衙和两个县衙。郡有郡学,县有县学,郡、县又各建自己的文庙,郡守、县令各率其直属的学生到郡、县文庙内祭奠孔子。这样,成都便有三座文庙。成都东南属华阳县,文庙建在石室巷(旧名“何公巷”,(因【明代】成都教授何公夫妇殉职,在学署内掩葬而得名)。成都西北属成都县,文圣街便是成都县文庙所在地。
成都的三座文庙。一是南门文庙前街的“成都府文庙”,二是文庙西街的“华阳县文庙”,三是北门文圣街(即文武路)的“成都县文庙”。我这里讲的“文庙街”就是南门的文庙。南门文庙街分前街、后街、西街,其中有石室巷
(曾名何公巷)、骆状元巷(讹为落酱园巷)、里仁巷、孟家巷、上池街等。东接南大街,西临复兴村(现502厂处)。踏上这条街道,往往令人惊异此街的宁静幽雅,庭院深深;街面上颇多公馆花园:清代聋道人的三迟楼即在此处,1936年,画家齐白石寓居于此。此外,清代名将杨遇春、四川状元骆成骧的旧宅也在此街。中式歇山式大院门楣紧闭,两侧是高大的树木,院墙上爬满各种藤蔓类植物。深闭的院落大门内时常可以听到隐隐传来阵阵琴声。
这条街上旧时还有一条石室巷:其旁为文庙街(古之文翁坊)。古代图书,多写在竹简或缣帛之上,串编成册或卷。为了防火,书库多为石头房子。公元前四世纪,秦在灭六国之前,先灭了蜀、巴古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但西蜀文化。较之中原地区仍显落后。公元前141年前后,汉景帝刘启任命安徽庐江人文党翁(简称文翁)为蜀郡守。这时的中国,号称文景之治,国富民殷。文翁鉴于蜀地文化不够普及,便选了一些青年,
亲自为其开课讲经,建筑石室藏书。这个地点称为石室书院。来学习的人增多后,文翁又选成绩好的到都城长安深造,学完归来在书院任教。由于文翁提倡办学,西蜀文风大盛,出了不少人才。到汉武帝刘彻时,就下令全国仿效文翁,普建官学。两千年来,文庙街一直是成都著名的文教发达地带,石室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历代文人学者都有大量诗歌讴歌石室。现在,文庙街口石室中学还建有石室书院纪念馆。这条小巷因紧邻石室中学,老成都十分出名的一座“石室书院”,学校故而得名。
石室中学就是现在的成都四中,历史上被称做“文翁石室”,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位于成都市文庙前街39
号。
公元前143——141年间,由蜀郡太守文翁创建,迄今已有161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
在这条古老的文庙街上还有几件历史轶事值得多说几句,下篇再细说来由。


贴几张图照充实上文内容

“文翁石室”的门庭古迹

治学思想纵贯古今

座右铭诲人不倦

直观的国学氛围

严谨的治学态度

“文翁书院”新楼大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