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古镇上还可以见到这种“鸡公车”

说说川西坝子的“鸡公车”
“鸡公车”——是以前成都平原上十分常见的一种运输工具,
双把手的木制独轮小车。很长很长的时间,人们都随大流地称之为“鸡公车”,我也觉得莫名其妙,不懂为何这手推独轮小车与鸡公怎么扯上关系的。
后来看书,结果在小说家李劼人那里找到了答案。他的《死水微澜》第一章就有解释,这种独轮小车一般写作鸡公车,“不免太歪曲了”,应该是叫“叽咕车”,因为行走时轮轴被载物压得发出“叽叽咕咕”的声音。他在描写川北大道景象时是这样说的: “路是如此平坦,但不知从什么时代起,用四匹马拉的高车,竟在四川全境绝了迹,到现在只留下一种二把手从后面推着走的独轮小车。”
对这个细节如此注意,是因为这种独轮小车据说还有更大的来头——它是蜀相诸葛亮发明的!
蜀人一提及诸葛亮,心理上大多都有一种五体投地的景仰、崇敬的情感。这位摇着鹅毛羽扇的文质彬彬的三国名相聪明绝顶,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至今不能用物理学、机械学来解释。因为《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描述绘声绘色、神秘诡异,只知道这两句“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由此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方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威震中原。至于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子,构造原理,制作程序,无论是陈寿还是罗贯中都只字不提,讳莫如深。
叽咕车正是“木牛流马”中的木牛——这样的解释简化明了,且很有说服力:川西坝子的这种独轮车前面斗型后面双把手,其形状恰似牛头,照书上记载“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那时一个人一月的粮食按三十公斤计,十个人三百公斤,也正好是一个独轮车的运载量。
尽管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我却觉得上述的解释清楚明白,接近实际,最主要的是,也更理性。千百年来,蜀人是太敬仰诸葛亮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在传说中被神化和拔高的可能。鲁迅先生就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类妖”,把诸葛亮的才智传得太神,其实就已经离历史的真实越来越远了。
现代人的理性告诉我们,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木牛流马”中的木牛就是被后人称作“鸡公车”的独轮车,而流马也是一种木制的双轮运输工具。当然,我也不敢说这种认定有没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合理的。


贴几张西蜀鸡公车的图照,增加对他的识别

形态各异 原理皆同


木制的“鸡公车” 民俗博物馆藏

改型的运载专用鸡公车

轻便型客货两用鸡公车

拉货载客 优哉游哉

现在坐坐也十分惬意

外国游客都乐意试试

“嘟,嘟!”鸡公车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