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菩萨梨果,是天然还是人为?
成都话的另一个词汇——欧起
上篇说成都话的“哦嗬”,讲了一个小故事,今天还想说说另一个词。
成都的方言土语的确很有嚼头,特别是外地的朋友很感兴趣。记得有一位湖南的朋友曾对我说过:“你们成都人说‘欧起’这个俗语很有些味道啊……”
“欧起”这个词到底该用哪两个字,向来颇有争议,各有各的理解,我就用的这两个字——欧起。
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作成之后往往要“讴”,讴就是吟唱,表情、动作都要讴出诗赋中表达的思想、情绪和韵味来。大概文人的这种“讴”,很是清高,很是自得,这就让惯于比兴、富于幽默的成都人信手拈来,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其意思就变了。看着某某人做啥子事情,状若文人摇头晃脑讴诗味儿一般“作状”,就要说他“欧起”。
然还有一类,不是“内行”又习惯冒充“内行”的人,摆起一副师爷的架子、装腔作势、目空一切的那种人,很是令人讨厌。这时用“欧起”来形容就隐含着讽喻和批评的意味了。
说“欧起”用这两个字,这似乎同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成都有关,就是指被欧化了的一种形态。早年,西方的日用消费品等“洋货”涌入成都,人们追逐“欧风”成为一种时尚。比如:自行车叫“洋马儿”、西服叫“洋装”、西餐叫“洋餐”、香烟称“洋烟”、香皂喊作“洋碱”、火柴叫作“洋火”……能玩得起、用得起这些洋玩意儿的人,就很“欧”,洋盘得很。一般平头老百姓看不惯这些打头举止,就说他们“欧起”,意思就包含“假洋盘”、臭显摆、拽得很,端架子的含意。这种说法也更能体现成都民间方言的幽默和风趣。
上世纪六十年代,成都有一种流行语:“手一佬、金手表;脚一兹、甩尖子”。
当成都的市民们还生活在“号号票”计划供给的年代,手表、皮鞋之类简直是稀罕之物。曾记得街坊上有一位“跑西安”做生意的妇人(当年私人做生意是违规的——叫投机倒把),她衣袖里戴了一支亮晃晃的手表,遮得清丝严缝。偶尔在井台上洗衣服,露出了腕上的手表,邻居大嫂问她几点钟了?那妇人赶紧用衣袖遮了手表,没有理睬,更没有回答。
邻居大嫂怄气了,见到街坊上的人就数落:“哼!就问一哈她几点种嘛,还欧起欧起的!戴手表有啥子不得了嘛,运动来了,我看人家不整死她才怪!”
看看,“欧起”一词,就这样被成都市民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


分享几张果蔬制作图照(转自博友网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