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古老银杏 苍劲而多彩
龙泉山石经寺的千年银杏树
成都外东龙泉山中,有一座古庙——石经寺。
市区的人们每年去朝拜游历的不在少数。而选择的时间大多在深秋季节,因为此时寺内的两棵千年银杏树,已经是满树金黄,一派落叶纷纷,满阶黄金叶的秋风萧瑟的景象。令人想起寺内方丈弘一法师的书法绝笔——“悲欣交集”。让人陡生一番感叹。
其实,银杏是成都的市树,俗称“白果树”。各处公园、寺院、街边地角都有。若论得上千年的,大慈寺就有两棵,川大华西医学院的钟楼池塘边更有好几棵,人民公园、文殊院也有。虽是千姿百态,相比于石经寺的银杏来,总是感觉上要欠缺点什么。
不是说石经寺的银杏有什么渊源,有什么典故,即便是有,也很少有人知晓,难以考证;也不是说它特别的高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或是它种植在一个特别的、新奇的位置等等。不过细细回味、揣摩之下,发现应该是它所拥有的山林之气使然。尤其是在深秋的季节里,如果照亮秋叶的不是山间通透的阳光,吹落黄衫的不是山坳里那一阵阵清凉的风,那么,银杏在秋风中那种辉煌的光彩,以及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是不会展示得那么尽如人意的。
电视剧《聊斋志异》和《死水微澜》中,都曾提到石经寺,可惜的是却没有对寺里的两棵银杏作一番描述和渲染,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石经寺的两棵老及千年的银杏,就在大雄宝殿的一侧。
过山门,钟楼对峙的广场,入天王殿、韦驮殿,拾级至大雄宝殿,再一一拜过了释迦、弥勒、观音、文殊等菩萨后,往右出了一个小圆洞门,吙哟!
那金秋银杏铺洒下来的光彩,便在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以为自己是在佛的指引下,蓦然走进了自然的意境中,看着眼前在秋阳里犹如蝴蝶纷飞的银杏叶,似乎隐隐地悟出了些生命的意义与尘世的道理。初去石经寺的人,其本意往往只是作一次简单的郊游。去过了,恰逢深秋季节,领略了如此超然脱俗的好景观,于是乎,便年年此时都想再去一次。
始建于东汉的石经寺,详细史实已不可考。
后来据说其祖师殿是明代高僧楚山禅师的肉身坐化处,且藏有石刻《金刚经》——石经寺因而得名。游客也大多是观光客,不读佛经,不谙佛教。不过既然拜庙,也自认为是与佛有缘,殷殷之心可见,拳拳之心可表,虔诚之状犹若信徒,默默祈愿视如香客。
记得在少年时候,曾有一次冒失的独自远足,因为所带的钱粮不够,竟然于途中的一座寺庙前饿晕过去,幸得好心的庙中僧人将供在菩萨前的果品饼干取来给我充饥,禁不住感动得泪流满面。
所以每次见到巍峨的庙宇寺院,便顿觉神圣,心生肃然;每逢去朝山拜庙,看着那缭绕的香烛青烟,自会倍感亲切。尤其在石经寺,依着古庙的千年银杏,听着禅院悠远的钟声,望着银杏树下穿着黄色僧袍,踩着金黄落叶走过的僧人,除了感激崇敬之情,还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心境……。
有客人游历石经寺,曾问过寺里的僧人:“通游一遍寺庙要多长时间?”
僧人反问:“施主问的可是一进一出?”回说“是。”
僧人答道:“快则两顿饭的功夫,慢则几天几夜,或者永远。”
于是又问:“此山有多高?”
僧人答道:“施主走了多远,就有多高。”
这样的问答,在现实中是不令人满意的,然而却充满了深邃的禅意。
再将这个意思引申一下,就说这石经寺的两棵银杏,据说是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也有1300年的历史了,看它们至今还枝繁叶茂的样子,如果没有大彻大悟的佛性,怎么能够有这千百年的坚持?尽管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比喻,而同理可鉴,做人也该如这银杏一样,只要平静到家了,自然天成,习性成为天性,便能够天长日久,硕果累累,流芳百世。

贴几张银杏树的图照,让博友尽可能认识它的全貌
金秋银杏 金叶蔽空
落叶飘飘 如蝶纷飞

串串金珀 缀满枝头

老树献秋 黄金铺地

片片秋叶贵
身着黄金袍

金色的辉煌
收获的深秋
新发春意盎然

盛夏一片翠绿

叶绿如青山华盖

硕果似翡翠串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