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绍成都——川剧“圣人”康芷林(1)

(2008-06-23 09:33:16)
标签:

川剧

圣人

康芷林

杂谈

分类: 人物传记

        成都川剧院奥运演出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我在博客上介绍成都已经有些时光了,拉拉杂杂的摆了一些四川、成都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楹联品赏,著名人物轶事,街头巷尾笑谈等等,没有多少连贯性,也不系统,手上有什么资料就摆点什么,想起了啥子事情有趣就说点啥子事情,尽管受到喜欢地方人文典故、民间轶事趣文的博友们的青睐和支持,而自己总觉得愧对“江东父老”。今天起,我想将四川地区的一大特色文化艺术——川剧,较为系统的介绍给大家,主要以川剧表演艺术家、艺人为线索,讲一讲他们的从艺道路、生活经历,酸甜苦辣,艺术成就,奇闻轶事等,以慰地方戏剧前辈们的英灵,以搏各位网友一笑。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我,谢谢大家!

                                                              焦板儿  拜启

                                 川剧鼻祖康芷林

     川剧大师康芷林,离开人间已经好几十年了。成都的老戏迷每当提起他,总是克制不住内心的崇敬、赞仰之情。

     康芷林生前,就有川剧康“圣人”之称。这个称号,虽然不是御赐钦封,但是从早年的“康二蛮”到后来立名的“康圣人”,却包含了广大川剧艺人和观众、爱家对他的尊崇。他之所以被誉为“戏圣”,不仅因为他在川剧表演艺术上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尊老爱幼,疾恶如仇,这些高贵品质,博得了这一崇高的荣誉。

     由于旧时的戏班流动性大,世事的变故,目前资料有限,现在只收集了他生前生活、从艺的一些片段。受他传艺、教诲的艺人前辈还很多,文中如有不确之处,尚望不吝赐教,予以斧正。

                              功夫不负有心人

     康芷林,1870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生于四川省邛崃县。幼年曾习中医,后改行学习川戏。先拜了专攻旦角的彭子元为师,后又跟从何新田学过小生。在小有名气之后,还曾拜过大邑县被誉为“戏状元”的川剧名丑岳春学艺。因为得到众多名师的指点,他技艺精进,除了熟知川剧的各行当而外,最擅长的是文武小生,又特别以表演细腻、唱腔优美的文生为最,在川中各大戏码头风流一时。

     康芷林的川剧表演艺术,不旦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还特别善于吸收其他剧种同行们之所长,并加以融会贯通,使他的表演更加丰富。因而,他的表演独具一格,为当时许多艺人所不及。这里,有一件曾亲自经历过康芷林当年演出的老人记叙的情景:

     一天夜场,康芷林演出《离燕哀》剧目。这个戏,是当时成都的“五老七贤”之一尹昌龄等人所作,他在排练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场内的不少观众和戏迷,与其说是来看戏,不如说是专门来听戏中的一段唱腔的。这段唱腔是:“风一程,雨一程,处处都是愁人景,满目黄沙草不春。南来之雁孤飞影,好男儿不得烈马天山千里骋。蓝关凄楚却知成个塞外流人。”

那天晚上,不少同行想学他的临场表演,悄悄挤到台边的过道上细观。演出前期剧情时段,听得见台下轻微的交谈声、嗑瓜子声、还有吸水烟的咕噜声。当“风一程……”一腔起板,台下顿时鸦雀无声,不少观众挺直了腰杆,伸长了颈子,两眼死死盯着台上,唯恐听漏一个字。有些抱着白铜水烟袋的,装好了烟丝,吹燃了纸捻正要过瘾,这时也忘了吸,摇头晃脑地过起“戏瘾“来,等到唱腔已住,才发现烧到了指头,赶紧甩掉,虽然疼痛,那表情却是心满意足的样子。挨到坐的戏迷相互对视一笑,不住地点头。这一笑,一点头,无声胜有声,比起那些狂喊乱叫的喝彩,欣赏程度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哦。康芷林的这一段唱腔,主要的功夫是用在“塞外流……人……”这四个字上,唱得来苍凉悲壮,感情表现恰到好处,唱出了一个离乡背井、流落千里荒漠之外的人的凄凉心境。

     在武功戏里,康芷林最初擅长于翎子功、把子功,在川剧同行中名噪一时。有一次,他和当时有名的武生李泰昌、胡丹文三人同台演出《蟠龙剑》中《芦花救险》一场。这李、胡二人对康芷林素不服气,自恃艺高,总想寻康之短,逞自己之能。演出时李、胡二人超出剧情内容,在台上卖弄腿功,大踢“尖子”。台上三个武生,只有康芷林踢“尖子”略逊,显得相形见绌,引起观众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戏散退台后,他的师傅何新田用手指着康芷林的额头,责备道:“娃娃,你呀,你!”。简短的一句,语短心长。

     康芷林从这次的演出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暗自发奋,从此加强了腿功的苦练。当时他已成年,练腿功不如年轻时得心应手,为了弥补这一点,他每天天不见亮就起床,先到浴池里泡上一会儿,使浑身筋骨松软,然后就在池边搁腿压腰。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真是练出了腿上的硬功夫!

     又一次,康芷林挂牌上演《水漫金山寺》,扮演戏中的韦驮。熟悉他的观众都在私下议论,这李、胡二人更是不解其意。演韦驮可是需要有过硬的腿功啊!大家都要看这回康芷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随着一阵紧密的锣鼓,身扮韦驮的康芷林,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好一幅威武的扮相!出场后,细心的观众一眼就看出了破绽:本来韦驮应该有三只眼睛,今天的韦驮额头上却少了一只“慧眼”。一时间台下喧哗起来。这时候,只见康芷林在法海的面前叫了一声:“领法谕!”然后走至台前,面向观众,挺身亮相,高叫一声:“睁开慧眼——观!”起脚飞腿,一个“尖子”踢过,不偏不倚,在额头正中出现了一只金光灿灿的“慧眼”。一霎时台下掌声雷动,群情激奋,莫不叫绝。

     这一手绝技,不但要求腿功、腰功过硬,而且还必须动作娴熟、准确,飞起一脚要把预先贴在靴尖上的“慧眼”,端端正正的贴上额头,收到绝技惊人的效果;一旦失手,可就砸了!对扮演的演员的功底和心理素质是很大的考验;而对观众们却是一种超强的吸引力、号召力。从此以后,“开慧眼”就成了川剧的一门绝技功夫保存至今。

     当时,成都川剧圈流传一句俗话:“曹黑娃的天旋子、地旋子,当不得康芷林踢尖子。” 其实,曹黑娃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演员,“三变化身”就是从曹开始,之后逐渐改进形成的舞台表演技艺:

    “变化身”这个动作原来只有《归正楼》才有,是由剧中的武生背掩面容,带上事先准备好的“戏脸壳”,在锣鼓声中一亮相,扯去脸壳子开唱,这是“变化身”的初坯起始;后来“曹黑娃”——曹俊成改用草纸蒙在脸上,画上色彩脸谱,演出时,撒一把松香粉——行内叫“粉火”,用手一抹,抹去纸脸谱,显出真容,然后开板起唱。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舞台效果非常引人。

     康芷林对曹黑娃的这些技巧进行认真研究,把皮纸剪成脸谱,画上色彩,在脸上贴上三层,用细绳系好头绪。演出时,利用身段动作,用扇子一遮,不用粉火,一个动作一张脸,特别生动别致。“三变化身”从此成了又一个舞台绝技。

     后来,康芷林再加以发展,由三变化到五变化、九变化,甚至几十变化。如当年“三庆会”有一出戏叫《蒙面侠》,就用了十多次变化。他在台上或遮、或扯,或一抖披衫,或配合其他动作,使舞台人物千变万化,男、女、老、少、美、丑、善、恶应有尽有。再后来,许多剧目如《飞云剑》、《金山寺》等剧中的变脸,都是由此发展而来。不管其七变八变,大家都习惯的仍旧称它为“三变化身”。

     由于康芷林勤学苦练,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勇于创新,功夫过人,很快便在川剧界中鹤立鸡群,享有盛名。         (未完待续)

                                           介绍成都——川剧“圣人”康芷林(1)

           这是成都当年最出名的川剧会社“三庆会”

             介绍成都——川剧“圣人”康芷林(1)

http://www.1167.net/sy/cjzt4.jpg

                                    以上小图剧照是川剧特有的绝技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