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15.51.com/j/200612/6b/38/fjfhyanyan/61b0f48d06ba1a7a0739f6c804a5d6ab.jpg
贴张美女图,作为封面,与文章内容无关。
===========================================================
大圣慈寺话沧桑
成都的大慈寺本名叫“大圣慈寺”,据《通志》的记载,它是唐代至德年间修建的。庙门前的匾额上的“大圣慈寺”是唐肃宗李亨御笔亲题。但是据近代史学家杨啸谷考证,认为寺中现在奉存的佛像,并不像是唐代的造像风格,而接近于六朝时候的塑像。
相传唐代名僧玄奘法师就是在这里受戒的,不过根据唐僧的传记记载,只说了他在成都受戒,而并没有说明在哪一个庙宇,所以寺内供奉的唐玄奘佛像,是否历史的真实,就只好暂时存疑了,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考证。
唐代时的大慈寺占地很大,相传成都的鼓楼街就是大慈寺的钟鼓楼所在地,而北门的红石柱街就是以大慈寺庙门的两根红石柱而得名。最盛时,有九十六院和两万多间房屋。
从唐代以来,大慈寺就是成都的名胜,四时八节,常聚万千游人。历代的地方官吏和名流学士,都喜欢到这里来宴饮游赏,并留下了许多咏物抒怀的诗赋篇章。
到了宋代,寺门前便成了市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卖花木蚕器,称为蚕市;五月卖香药,称为药市;冬月卖用具器物,称为七宝市。宋朝的成都太守田况作有《大慈寺前蚕市诗》:“高阔长廊门四开,新晴市井绝纤埃;老农肯信忧民意,又见笙歌入寺来。”可见当时蚕市当年的盛况。
大慈寺保存的历代文物很多,最著名的是壁画。根据文献记载:大慈寺共有壁画一百多幅,多是出自名家手笔。其中有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的画十幅;北宋时画竹的名家文与可,在寺内读过书,对唐朝名画家李夫人画的竹子很感兴趣。寺内的和尚告诉他:李夫人根据月夜时竹子映在窗上的影子,而悟出了画竹的方法。于是,文与可天天在寺内临摹李夫人画的竹子,终于创出了“攒三聚五”的画竹技法,为后世的人画竹开创了一条学习途径。苏东坡和文与可是表兄弟,他画竹就是跟文与可学的。另外,寺内的碑石墨迹书法也非常多。
大慈寺中还藏有唐明皇和唐僖宗的画像。据《蜀梼杌》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知祥,明德元年六月到大慈寺避暑,观明皇僖宗御容,并大宴群臣于华严阁下。
唐武宗崇信道教,反对佛教。会昌年间,下圣旨毁掉天下佛寺,历史上称为“会昌灭法”。而大慈寺却因为庙额是他的祖先肃宗皇帝亲题的,他不敢触犯祖先“在天之灵”,所以大慈寺才得以幸存下来。《通志》上记载:“大慈寺……旧有肃宗书大圣慈寺四字,故会昌不在除毁之列。”
到了明朝末年,大慈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仍然保持着常住和尚两万多人的纪录。崇祯年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打成都,明朝官军低档不住,而大慈寺的僧众却拿起武器与张献忠的义军搏杀,并把义军敢走了。传说东郊的“猛追湾”就是当年和尚追赶义军的地方。随后,张献忠第二次攻进成都,怀着被和尚追杀过的仇恨,放火把大慈寺烧毁,寺内保存的文物壁画也被付之一炬。清朝康熙年间,佛教徒们募捐重修大慈寺,规模就小多了,完全不能与当年的盛况相比了。残存的文物也只有两尊铜铸的药叉神像、一尊铜铸的药师佛像,以及一尊所谓的“镇压海眼”的阿弥陀佛的立像了。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币制变动,铜元通行。四川军阀李家钰的部队驻扎在大慈寺内,见两尊药叉神像的分量不轻,便把他们捣毁以后铸成了铜元。那么,那尊镇海阿弥陀佛分量更重,为什么李家钰没有毁掉来做铜元呢?
原来这尊阿弥陀佛铜像,全身金晃晃的,号称“丈六金身”,佛背上刻有小篆文“李冰铸”三个字。每个字约有五寸高,四寸多宽,三个字连在一起有一尺五寸左右。民间传说,李冰在四川治水,降服了孽龙,开都江堰灌溉川西田土,又铸阿弥陀佛像镇压海眼。海眼就在铜像下面,夜深人静之时,若伏在铜像脚下,可以听见海潮之声。如果这尊铜像被毁,成都就要被洪水淹没。这个传说,自然是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无稽之谈。其实连“李冰制”也是假托的。
想想看:李冰是战国时期秦惠王派到四川来的太守,而小篆是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创造的。李冰可不可能把百年之后才创造出来的小篆镌刻在佛像上?况且,佛教在东汉明帝时候才传入中国。这之前的李冰,怎么会异想天开的铸造阿弥陀佛铜像呢?
据考证,这尊佛像是南北朝时候的造像。在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普天下大造佛寺,大慈寺可能就建造于这个时候。许多老人还记得在这尊佛像前,还悬了一个“法侔宝志”的横匾,“宝志”是梁武帝的国师志公的法号,那么这尊佛像,无疑就是梁武帝时候铸造的了。所以他“托福”于“李冰铸”和镇压海眼的传说,使封建军阀和李家钰等有所顾忌而未敢轻易毁掉。
不幸的是,这尊经历了1300年的历史文物,在1958年的“献铜运动”中被毁掉了。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了,只有痛定思痛,总结历史教训,一定要尊重历史,爱护文物,让由于无知而造成的国家历史文物毁于一旦的悲剧不再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