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就是馕。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美食情感 |
分类: 鬼话旅游 |
话说唐朝之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有胡商恰好在八月十五中秋时节,给大唐开国皇帝进献了胡饼。李渊在殿上兴致勃勃与群臣分而食之。
据考证,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在中秋期间吃饼的记录,八月十五也就在初唐时由古老的祭月活动而成为了中秋节。
一百年左右过去了,盛唐开元年间许,又有胡商在中秋节时,向唐玄宗李隆基进献了胡饼。一高兴,李隆基当殿便又与群臣分享了酥香可口而圆圆的西域美味。吃着吃着,皇上信口问了一句话:这叫什么饼?
没想到一旁的杨贵妃应声答曰“月饼。”
哈哈……信不信就由你了,这可是“月饼”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秋佳节之时哟!
接下来,可就有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啦!
首先,中原地区什么时候有过吃饼的记载?
早在汉代或更早,关于吃饼的话题就一直有所载述。如汉代末年刘熙在其《释名》中,就有了“胡饼”一词。但彼时“饼”却似乎是个模糊概念,比如新疆人至今爱吃的汤饭,即揪片子,彼时大名就叫汤饼。而刘熙的“胡饼”,有专家认为,其实是饼里加了“胡麻”也就是芝麻,做成的饼。并且,老鬼认为,那时候的胡饼是用什么面粉做的,也是值得研究的悬疑……
而那时候的胡饼是怎么做出来的,也是个悬而未决的疑问,但肯定不是现代方式烙出来、煎出来的,因为那时候铁锅还没出现

。
其次,为什么胡商屡屡向中原皇家敬献胡饼?
很简单,中国小麦是胡地——西域首先种植的。2002年,国际级考古学家伊弟利斯.阿布都热苏勒率队在罗布荒原小河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4千年前左右的小麦种子,中国最早的小麦种子。说明如今被俗称为罗布泊的那片无人荒原,是目前发现当年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的地方。
小麦,最早在西亚波斯——今伊朗一带被种植,后经那条伟大的文化之路——丝绸之路,先传到了印度,再顺理成章地传到了古代称为西域的这片风水宝地……
那么“胡商”,是什么人呢?
来自中原地区西部胡地的商人,泛称胡商。隋唐时期,中亚有一支活跃在东西商路上的人群,在唐代壁画上屡屡出现,深目高鼻,骑在骆驼上,横弹着琵琶,往返经商。这支名为“粟特人”的人群,如今已融入中亚乃至新疆的各有关族群之中。
此外,波斯人、阿拉伯人……经商者也都在胡商之列。
老鬼有个亲戚曾在故乡的面粉厂工作。他告诉我说,每年他们厂都要到新疆采购一批小麦,掺到当地小麦中磨面以提高质量。这说明了至今新疆的小麦还是国内品质最高的。
道理也很简单,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西域——新疆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灌溉农业,得人工控制浇水。试问,新疆土地上能长出来的各种作物,哪有品质不高的呢,又有哪个其他地方的同样作物可与之相比的呢!
好了,后来小麦传到了中原地区,但这传输过程很漫长,约两千年前左右,中原也才种了小麦。
馕,是新疆人尤其是维吾尔人的日常主食,但这个词却不是维吾尔或其他新疆族属人群的语词。它是波斯语词汇。
哈哈……问题又来了,这说明,馕这种主食,并不是今天叫做新疆当年属于西域人的发明,应该是随着小麦的传入,或先于小麦的的传入,而由波斯传进古西域的。
直到今天,烤馕的器具,依然是“馕坑”,一种用黏土垒砌而成的土炉子。在维吾尔人家的院子里、大门外,你时不时就能见到这种独特的烤馕家伙事儿。而且维吾尔人有个很温馨的好习惯,你只要在人家正在烤馕的时候,在馕坑跟前好奇地瞧瞧看看拍拍照,人家的馕出炉时,你就会得到一个香喷喷热腾腾的馕。
这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呢?丝绸之路遗风呀!
这还不算,你如果能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人家吃顿饭或过了夜,走的时候主人会送给你两个馕或烤饼——这也是古老的丝绸之路遗风,一是如果下一站很遥远,这两个馕会给你解决短时肚子饿的问题;二就更重要了,祈福你一路平安,一生安康——有馕吃,有饭吃呀!
这就明白了,为什么胡商见中原皇帝时,要进献胡饼了。
而且,烤好了的馕,非常耐保存。老鬼的一位维吾尔女朋友曾在北京工作。她告诉我,她曾带着妈妈给她打的馕,放在冰箱里,整整吃了一年。
有人认为,西域——新疆人吃馕,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里发现的馕,也已历经了一千多年啦!
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吧,胡商给唐朝皇帝进献的胡饼,应该是甜的,中间夹着葡萄干、杏脯、核桃仁、无花果等馅料。而且这种胡饼很薄因而吃起来酥脆可口。这么说吧,老鬼如今也是时不时就挑这种吃,像吃点心一样,美滋滋,甜而香。
你明白了吧,杨贵妃脱口而出给胡饼起了个“月饼”名字的,就是今天依然人见人爱的——馕啊!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才越来越花样翻新,什么“五仁月饼”、“莲蓉月饼”、豆沙月饼……时至今日,也就离馕——胡饼的“长相”,越来越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