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春日的美好相遇——《蘭亭集序》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比較閱讀教學構思與省思
| 分类: 语文教学案例 |
兩個春日的美好相遇
——《蘭亭集序》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比較閱讀教學構思與省思
前言:
生命之感要如何言說?「煙花易冷人易盡」對風華正茂的未成年學子而言會不會僅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心靈的感悟是最無法學習的一個部分,筆者希望透過引導為學生搭建起通往王羲之與古人叩問生命時「若合一契」的階梯。
〈蘭亭集序〉是此次比較閱讀教學先選定的篇章,構思課程時筆者先以黃金圈確認何以學生要學(WHY)、如何讀懂(HOW)、讀些什麼(WHAT)。
〈蘭亭集序〉對於生死的哲學思辨究竟是王羲之對於清談玄學的反動,抑或王羲之身處清談玄學大隊伍之中偶然的一次走神,這並不是此次教學中筆者所要關注的焦點。筆者想處理的是在文本自給自足的訊息與脈絡中,學生可以學到什麼。「學到」,包含知識、技能、態度,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之內,筆者將重心放在對於「由樂興痛然後生悲」的體會與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一文「感嘆→覺察→行樂」所展現的及時行樂進行比較。然後,再將兩篇文章所呈現的生命思維,對照學生面對美好景象所抒發的各種感受、思索,藉此探詢「生死之悲」是一種消極的哀嘆或是積極的珍視。進而引導學生檢視自身對於生命的態度,並進行省思、批判。而在達到最高層次的思索之前,筆者執行一貫的教學流程:審題、詞句理解、脈絡梳理、意涵細讀,以這些步驟讓學生完成文章基礎的掌握。筆者的企圖,是要為學生建立的自動化的學習步驟。
此次教與學的結構如下:
學生學習的歷程是:在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引導之下,進行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在上述的歷程中,隨時關注學習的狀況進行疑難的排解、鷹架的搭建,以及整合、比較學生相異的答案,並在必要的時候挑戰學生的成果。
學習的工具有作業單(自學與思考的提問鷹架)以及階層圖,藉由作業單的引導,學生可以完成兩篇文章階層圖的整理,最後經由階層圖的對照,學生可以快速比較兩篇文章,並進行最後的省思與評鑑——比出滋味。
一、暖身
透過「連結」與「審題」,讓學生產生初步的讀者意識,建立主動閱讀的方法,鋪設進入文本的第一級階梯。
(一)連結
〈蘭亭集序〉對於生死的哲學思辨,對於十六、七歲的學生而言似乎有點「隔」。然而,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高中二年級時對於生死議題不是全然無感的。年輕似乎就該享受並讚嘆美好,但是敏感的人對於美好事物,經常是無比焦灼的,例如:一樹繁花雖美,但是總會擔憂其轉瞬即逝。因此,筆者相信對於美好景象,學生定然也是有樂在其中與因美生悲者。藉由觀賞以下圖片,讓學生產生美感的連結,進一步抒發自己對於「美好」的感受、體會:
(一)
審題分為兩個部分,解題引導學生從題目各要素判斷資訊,大致掌握文章的內容。
1.
2.
透過審題,學生便能掌握〈蘭亭集序〉、〈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都是以敘事為基礎的篇章。緊接著,便能進一步預測文章應該出現敘事的基礎成分:人、時、地、物、事,為接下來的文章基礎訊息整理構築鷹架。
|
篇目 |
蘭亭集序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
解題 |
蘭亭:地點 集:詩文之輯錄、集會 |
春夜:時間 宴:宴會 從弟:一同參加宴會者 桃花園:地點 |
|
序:又稱「敘」,文體名,通常寫在詩文、著作的前面,對該詩文著作的各種有關情況進行敘述、評論,也可借題發揮,以議論抒情等。但在其發展演變中,有些「序」與所序的詩文關係不大,甚至無所「序」而獨立為文。 |
||
|
預測 提問 |
敘述集會緣由、過程 介紹環境 跟誰一起參加聚會? 在何時? 抒發體會 |
描寫春夜景致 敘述集會緣由、過程 抒發體會 |
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是流暢的,上表內容中的粗體字,是學生審題與預測的整理。
二、起跑:學習〈蘭亭集序〉
學生透過「詞句理解」,通順地理解文句;經由「脈絡梳理」,掌握文章的三層次結構。有了以上的基礎,接著經由教師提問進行「意涵細讀」。此為邁向文本核心的第二階。
(一)
筆者透過以下的引導,讓學生進行自學:
1.請先閱讀課文,讀不通的地方就對照注釋,若仍讀不懂,請做記號。
2.請提出自己有疑問的詞語跟夥伴討論。
3.請提出上述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困難。
4.整理課文裡的敘事訊息。
如此設計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讓學生可以遷移的學習模式,並掌握主動閱讀的步驟。在課堂中,筆者觀察到學生能夠對照注釋,確認文意,並針對無法流暢理解的部分跟同學討論或向教師求助。
「敘事訊息」的整理,設計成一個表格,同時這也是掌握敘事訊息的基礎鷹架。將兩篇要進行比較的文章並列如下:
|
篇章 敘事要素 |
蘭亭集序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
人 |
王羲之、群賢、少長 |
李白、李白的堂弟 |
|
時 |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
開元二十一年 陽春 |
|
地 |
會稽山陰之蘭亭 |
桃花園 |
|
景物 |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
煙景、文章(春天的美麗景色) |
|
事 |
聚會、飲宴、賦詩 |
聚會、飲宴、賦詩 |
(二)
對文章的敘事訊息有基本的掌握之後,接著讓學生進行意義段的切分,並為意義段找或下一個「情緒詞」,〈蘭亭集序〉的情感鋪陳是「樂→痛→悲」,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分組的探討,學生理出的脈絡雖然有用詞的差異,但大致上與「樂→痛→悲」相符應。然而,有一組學生與其他組別都不同,他們的回答是:「舒暢→感慨→看開」。其中「舒暢」對應了「樂」,「感慨」對應了「痛」。然而,「看開」與「悲」似乎不能對應,但卻隱約透露學生超越表面情緒看到王羲之行動上的意義,這同時也是在最後引導學生確認〈蘭亭集序〉之主旨的重要材料。
這部分是階層圖的第一層。
(三)
脈絡梳理清楚之後,讓學生在意義段的架構之下,進行各層次的細緻理解,並且理出階層圖的第二、三層,學習目標是:
1.
謝靈運說:「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愉悅的心情、樂事,四者難並。」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此次蘭亭集會符合了上述的哪些美好?並找出證據。藉此,學生察覺蘭亭修禊兼有四者,是十分難得的一次美好相聚。
2.
由「夫」學生掌握到:此段進入感慨、抒懷,第一層次的重點在於欣其所遇,暫得於己的快樂之感;透過「即(等到)」,知道事與情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人們不免產生慨嘆;而「況」的出現,表示更進一層,導出生命的長度由造化掌控,突顯人的無能為力,由此點明死生亦大矣的痛。
3.
引導學生了解「每」指出王羲之閱讀古人之作的經驗總結:古人與今人對於生死的思索與感嘆是一致的。再由「固(確實)」,確認王羲之對於將死與生、短命與長壽等同的批判。最後再由「故」關注到王羲之在批判之後所採取的行動。
一、呼朋:學習〈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此次學習歷程,最終是篇章的比較,筆者選取的是〈蘭亭集序〉千百年來的「好夥伴」——太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同樣進行「詞句理解」、「脈絡梳理」、「意涵細讀」。
(一)詞句理解
學習方式與成果已呈現在二、起跑:學習〈蘭亭集序〉之(一)詞句理解。
(二)脈絡梳理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在筆者分析中亦切分為三個意義段,對文章的敘事訊息有基本的掌握之後,如同前述理解〈蘭亭集序〉的作法,也是讓學生進行意義段的切分,並為意義段找或下一個「情緒詞」——「微感傷→驚豔→歡愉」,學生進行分組探討,理出的脈絡雖有用詞的差異,但大致上是相符應的。
這部分是階層圖的第一層。
(三)意涵細讀
脈絡梳理清楚之後,讓學生在意義段的架構之下,進行各層次的細緻理解,並且理出階層圖的第二、三層,學習目標是:
1.理解古人秉燭夜遊所展現的及時行樂思想與原由。
從探討李白對人與宇宙的關係以及如夢浮生歡快無多的思索,進而確認這乃是古人秉燭夜遊的原由,最後推導出其代表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
2.明白促使李白舉辦宴會的環境條件。
「況」更進一層點出陽春之際大自然的景致美好,這也是李白自覺不得不舉辦宴會召集從弟的關鍵原因。
3.感受桃花園宴會的美好。
同樣地,筆者以謝靈運提出的四個美好的向度——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讓學生檢視並發覺李白春夜宴從弟於桃花園,也是極為難得的極品聚會。
四、跨越
透過前述的引導,學生完成了階層圖的整理,在這一階段透過比較兩張階層圖,完成學習任務,可以更清楚兩篇文章脈絡與層次的差異。此外,學生在暖身階段對於美的思索,也在此與兩位作者進行呼應與比較。透過搭建比較的階梯,除了讓學生跨越單一文本,更是為了開展寬闊的視野。
(一)主旨探求
透過繪製兩篇文章的情緒線,學生確認了〈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的主旨在於呈現飲讌之樂,傳達及時行樂的思想,而〈蘭亭集序〉的主旨是藉飲讌之美好抒發生命之感。
大部分的組別所繪都與上圖實線接近,然而在〈蘭亭集序〉脈絡梳理時,
將三層次的情感定為「舒暢→感慨→看開」的組別,所繪製的就如虛線。所以,課堂上筆者便在此作追問:
「究竟王羲之是感到悲哀還是看開呢?」
代表該組發言的學生很堅定的回答:「是看開!」
筆者:「明明就說了『悲夫』,怎麼會是看開呢?你從哪裡讀到『看開』的意思?」
學生接著回答:「因為從古到今都要面臨生死的問題,反正無法改變,所以就接受了。就是看開。」
筆者:「好,是看開,那請你再告訴我們,王羲之體會到這些之後,他對於當次的聚會採取什麼行動?」
學生:「把這次的聚會記錄下來,給後人看。」
筆者:「反正死生是不可逃避的課題,所以王羲之就看開了,然後好好記錄他的體會。所以,他的生命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呀?」
學生:「應該是積極吧,因為他活在當下,努力留下紀錄。」
課堂進行到這裡,是最關鍵的,雖然些微超時了,但是很值得,因為學生終於釐清,王羲之所悲乃源於對於生命的熱愛,而且將之化為行動留下了動人的、引人深思的篇章。
(二)美感屬性
最後的收束,是呈現三類學生對於美的思索:
1.活在當下,盡享美好。
2.美好當前,憂心消逝。
3.懷念陳跡,更懂珍惜。
然後讓學生反思,以上三種態度與李白、王羲之的生命態度如何呼應。再請學生想一想自己一開始寫下的文字,又屬於何者?讀完兩篇文章之後,是否產生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條件,不同的人生經歷,型塑不同的美感覺知,筆者認為其間沒有優劣之別,僅是生命的映照罷了。
五、回顧
最終的學習任務是:回顧本學習單元,寫下發現、體會或批判。
從「暖身」建立與文章的初步連結,然後理解內容,再到比較主旨與省思評鑑,最後的這一階段讓學生再回味一次課程,沉澱自己的想法,除了加深學習的效果,更能協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
結語:
生命之感要如何言說?「煙花易冷人易盡」對風華正茂的的未成年學子而言會不會僅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學習者的困難,教學者永遠無法迴避。儘管同樣的雨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滴答出不同的聲響與節奏,然而我們可以努力搭建起階梯讓學生試著站到不同的位置聽聽看看,在心中留下一片哲思的風光。
經由走入課堂實踐教學設計,筆者看到十六、七歲年輕生命對於「美」的精采思索以及生命態度,竟與李白、王羲之不謀而合。或許,我們常常將這些學子「小看」了,因而忘記生命課題其實一直跟隨著我們,隨著歷練會有不同的體會,但絕不會無感。
感謝國立中山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蔡孟莉老師為參與教學演示的學生鋪墊了厚實的能力。感謝高二甲班,陪我共享〈蘭亭集序〉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的美好。這是一趟美好的生命思索之旅。
4課堂展現,風情卓越
──記海峽兩岸語文教學觀摩
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
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二〇一八年十月,中華文化教育學會與福建師範大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專案,在臺灣出版高中語文第一、二冊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詩文選讀》。在二〇一八年八月和十一月,又出版第三、四冊課本。
為了擴及教材的使用與強化教材的影響力,於兩岸分別舉辦了教學演示。從七月臺灣代表赴福州、廈門演示所編寫的教材課次,到十二月福建師大率團來臺,在桃園、台北、高雄進行了三場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示範,分別演示合編教材第一至第四冊中的〈師說〉《三國演義孔明借箭借東風》《唐傳奇虯髯客傳》〈蘭亭集序〉〈題畫詩〉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名篇。兩岸教學交流,對於教師如何嫻熟教材,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予以教師極高程度的啟發。
此次兩岸教學觀摩精彩之處在於示範教學的主題多元,從同課異構到小說主題閱讀,再到比較閱讀。所呈現的教學主題越多,觀課教師也就愈兩眼發光、驚嘆連連。以下以下列幾點,分別省思此次的教學演示。
一
筆者有幸多年參與了兩岸的教學交流,不管是當授課教師或是評課、觀課教師,對於兩岸不同的教學模式有了概括式的瞭解。相對於大陸教師對於文本內容的深入,臺灣的教師比較擅長於統整文意,掌握課堂的氛圍,與學生互動的關係較為輕鬆和樂。如果臺灣教學重點為透過「知人論世」(作者觀)掌握文本,則大陸教學著重在「文本細讀」(文本觀),藉由字句的實際分析,得到文本深入的趣味。「知人論世」的優點在於可以更快速掌握作者書寫文本時的社會情境;文本細讀在於體會文章之優美,體察文本的豐富深刻。而無論是「知人論世」,或是「文本細讀」,兩者的教學意義同樣為涵養文學。
關於文學作品,王夢鷗(1975:16)說:「文學作品既出於虛構,當然不是要帶給人們什麼樣的實用知識,不過由於它能引人遊心於自己營構的想像世界,所以它的被接受的程度要比一些供人生吞活剝的教訓為深刻,而感應的力量也相對的巨大。」據此,文學帶給學生的除了是寫作能力的模仿典範外,更多的是,我們透過文學去領略未曾經歷過的人生,去豐富原本貧瘠的生活。
課堂教學帶領學生進入文學的殿堂,切實感受到文學對於人生的啟示功能──文學,拓展了生活。文學性的閱讀,是在工具性閱讀之後的人文涵養,是對人的感化和陶冶,此種文學閱讀是任何其他文化藝術形式所無法企及的。因此,閱讀應在「知人論世」與「文本細讀」中優游,既能快速掌握社會情境,又可深刻體會文本的豐盛美好。
如鍾理和〈我的書齋〉一文,如果沒有「知人論世」背後的撐持,有誰相信身為作家的鍾理和居然窮困與潦倒至此,沒有自己的書房?貧病交迫的作者,抗拒了外在艱困的環境,從另一個超脫的角度來思索、轉換了原本苦不堪言的處境而移換變成遼闊寬廣的「大天地」。因而,葉石濤才說鍾理和:「他能寬恕一切,因此,至純的人性自然地流露於作品中,他的作品才予人『悲天憫人』的印象,令人心折。」(鍾理和影集,1992:1977年葉石濤〈鍾理和評介〉)也就是這樣的心境轉換,讓我們得以見識到作家生命的堅韌與樂觀。
又如蘇軾〈記承天夜遊〉如果沒有補充蘇軾背景,不瞭解蘇軾寫作此篇時,正當貶謫黃州,在人生最困頓低潮的時刻,處於極端艱困的環境,若沒有曠達自若的心境,無法展現夜遊的「悠閒」。心情的「苦悶」與強烈「閒適」造成的反差對比,正是本文情感之所以深刻的因素。理解作者性格的豁達自在讓蘇軾總是能從艱難的際遇中超拔而出,保有真率的性情,因此能隨緣自適,體會生活周遭的種種美好與感動,表現高尚的生命情調。
除此之外,經由「文本細讀」才能覺察文字的美好。如此次授課的許家豪老師解讀〈題畫詩〉:
「千磨萬擊還堅勁」──「磨」、「擊」(不是「吹、拂、拍」)顯示了摧折的強度;「千」、「萬」顯示了次數之頻繁,在這樣強力且不計其數的摧折下,竹卻依然挺立!這是怎樣一種堅不可摧的勇力!
藉此的細讀,掌握文本深切的意涵。再回扣第二首詩作,體認知曉作者鄭板橋的經歷,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教學唯有優游於「知人論世」與「文本細讀」,兩者雙合謂之美。
二
此次演示教學的主題多元,文類也多元。分別有散文〈師說〉、〈蘭亭集序〉,小說〈孔明借箭借東風〉、〈虬髯客傳〉,詩詞〈竹石〉、〈濰縣署中畫竹〉。以下分述如下:
(一)
此次授課有散文〈師說〉、〈蘭亭集序〉兩篇,依照內容,各分為議論文與抒情文。
1.議論文〈師說〉
議論文這幾年在臺灣的發展為「議論模組」的操作,在實際「論點、論據與論證」的操作上,讓人更理解議論的結構形式。
以〈師說〉而言,蘇寧峰老師將韓愈的「師道觀」──「從師 問道 擇師」視為論點,以孔子、李蟠為正例,以時人「不從師 不問道 恥師」為反例,因此:1.「聖益聖,愚益愚」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
琇苓老師則以第一、二段「擇師的重要性與標準」作為論點,第三、四、五段為為論據,採對比論證(古與今、子與自身、百工與士族),第六段「聖人無常師」為結論。基本上,筆者同意兩位對於此篇的解讀,但作為文本細讀,筆者以為,深入地體察文本的字裡行間,才能更深邃地理解文意意涵。
就文言文而言,一字多義是文言文的障蔽所在。「道」既有韓愈所謂的「道統」,又有師「道」(方法、道理),「業」既有「受業門生」之義,又有「術業專業」,「惑」既有小學生的「句讀解惑」,也有「傳道受業的解惑」。由此,排列組合幾種可能,也造成了這篇文本的閱讀難題。
筆者以為文本的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即是本篇論點所在。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就是表達──「今之學者無師。」爾後以判斷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清楚地表明老師的功能。此後,一再論述:「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針對「解惑」,韓愈自言:「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省略了受其業,何以?)因此,老師不是童子句讀之師,而是解「傳道」之惑的老師。
爾後三~五段(嗟乎!~其可怪也歟!)以感嘆詞「嗟乎」、「惑矣」、「嗚呼」哀嘆「今之學者無師。」,從對比的論證中結論:「其皆出於此乎?」、「吾未見其明也。」、「其可怪也歟!」語氣由質疑→委婉否定→肯定責怪,層層論述社會怪象,呼應「今之學者無師」。第六段重申並從簡單易明的字句開始:「聖人無常師」,並舉例說明,最終導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道就是這麼簡單啊!)
2.抒情文〈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的課次,汶瑜老師和〈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作為比較閱讀,以謝靈運所言:「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探討兩篇文章是否如其所說開始了這堂課。並在這堂課針對〈蘭亭集序〉第二、三段進行學思達教學。導出三段意義:
|
第一段概念意義為「樂」 |
|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
|
第二段概念意義為「痛」 |
|
與人相處,「趣舍萬殊,靜躁不同」,都可以獲得快樂 快樂十分短暫,必定會引發感觸 壽命長短無法掌握,終有一死。 真是哀痛! |
|
第三段概念意義為「悲」 |
|
生死之感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 將「生與死」還有「長壽與短命」看成一回事,是很荒謬的 記錄此次與會的人們與作品,供後人觀賞,引發相同的感嘆 |
筆者以為王羲之此文第一段:「信可樂也」可謂第一段下註腳。而第二段的感慨、痛哉是如何來呢?透過文字可知: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羲之的感慨來自於人生有限,非常短促──「俯仰一世」可知;來自於即使欣喜與所遇,也只是暫時短暫的──「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來自於快樂總是如此短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最後生命都將終結──「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王羲之大量採用「時間消逝之速」之詞,對於「歡樂」與「生命」的短促與第一段寫景敘事的歡樂──「信可樂也」,形成了一種巨大的落差。至於第三段呢?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以華麗的筆調寫出了人生短暫,為樂要及時;但在〈蘭亭集序〉王羲之興起了對生命長短的大哉問。死生問題,只要為人類,從來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王羲之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時間詞的反覆使用,帶來了作者主動召喚了所有的讀者的作用,讀者除了是面前這些「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時人外,也預設了未來的讀者(包括眼前正在聽課的高中生)也會同樣地遭遇這些問題,讓所有的讀者更有感於作者之所感。
(二)
此次小說的課次為〈孔明借箭借東風〉、〈虬髯客傳〉。兩位老師上課不約而同,都不以主角作為分析對象。
1.〈孔明借箭借東風〉
衷穎〈孔明借箭借東風〉以周瑜為主,環繞著小說人物的塑造的相互關係。此次教材的主編孫紹振認為(2015:5-10):「文學文本解讀追求對審美的感染力和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複性的闡釋。」孫紹振的研究方法是利用還原法,找出其矛盾對立點,從邏輯到歷史的具體分析,還原普遍概括的特殊性個別性。孫教授對小說的解讀,提出:「情節的功能,一是將人物打出常軌,第二是暴露人物的第二心態,第三是造成人物之間的情感錯位。」(2016 a:3-5)。《三國演義》在作者羅貫中形塑之下,這些縱橫奇才如何以智能相互搏鬥?這正是閱讀的審美感受。
孫紹振主編在深究與鑑賞提到:「本文的精彩之處在於通過對歷史素材的巧妙改造,形成了一種多妒、多智、多疑的心理三角運動,揭示出英雄照樣可能使妒忌這一人類心理上的普遍規律。」(第三冊教材2018:179)周瑜的多妒、諸葛亮的多智與曹操的多疑,三者的交相纏繞、衝突構成故事的豐富命脈。眾所周知,小說違反真實世界運行的法則,縱使讀者明知道它們都不是真的。因此,動人的故事純屬虛構,虛構的人生永遠比真實的人生精彩。
個人以為衷老師授課時以周瑜的「多妒」作為分析的主體,導出《三國演義》「妒、智、疑」三者的互動關係,這當然是小說的主要脈絡,但可惜的是脫離了本篇〈孔明借箭借東風〉的精彩、多變的情節展示。情節的伏筆、誇大描述……正是讀者挑燈夜戰,意欲一解作者刻意塑造的懸疑之處,滿足好奇心與釋放心理疑問高懸之處。閱讀小說,某些部份,我們透過小說娛樂了自己,某些部份我們也透過小說知曉故事角色如何面對抉擇,以及他為什麼會選擇了這樣的選擇,這些訊息可能會深藏心中的某某小小角落,並可能在日後影響了我們的抉擇。這是教導學生如何閱讀小說,如何在小說中微觀地看到了自己。
2.〈虬髯客傳〉
馨雲老師的〈虬髯客傳〉課次在於紅拂女的形象的探討。筆者以為小說的創作如果有預設讀者的話,此篇當是做為男性閱讀的題材。當時唐代雖然社會風氣開放,女子的地位雖高,但基本上還是男尊女卑。
紅拂女形象如何?從「靖之騁辯」,「一妓有殊色」──紅拂女毫不掩飾地展現對其特殊的情感,並主動詢問李靖為何人,夜奔尋人,主動依附。從夜歸李靖:「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面華衣」,到李靖眼中的紅拂女:「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這是對其行為、外貌的描述。
紅拂女與李靖的互動如何呢?從李靖回旅社,紅拂女來歸,見是如此的「天人」,「靖驚,答拜」(驚為天人)。〔李靖心裡想:「美人主動投懷送抱,京城位高權重的楊素,將會如何處置我?」〕,此時,紅拂女霸氣地說:「彼尸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李靖的反應則是:「靖不自意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既數日,聞追討之聲,意亦非峻,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將歸太原。」唐朝的開國功臣李靖,原本何等的聲威浩大,這裡的李靖完全顛覆了對大功臣的形象。
紅拂女怎麼帶出虬髯客呢?「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虬,乘蹇驢而來,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攲臥,看張氏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馬。」李靖在此沒有功臣的威望,只能靜待紅拂女做決定,而虬髯客則是唐突無禮的直視美女。那麼,李靖於〈虬髯客傳〉的形象只能是尋常的一般男子。而紅拂女則是慧眼獨具,首先判別了李靖才能,爾後又「斂衽」於虬髯客。然後呢?沒有了……作者於此極力鋪陳形塑了紅拂女美好的形象,然後在此戞然終止。(是每個男子夢寐以求的對象吧?既美麗又有智慧,主動投奔又找來了投資者,然後應該要回歸家庭,洗手做羹湯吧!)。如主編所言(第四冊2018:168)「前文如此精彩的紅拂,後來完全失去了表現的機會。」這一遺憾,應是早期傳奇小說對於人物的形象,還未發展完全。
(三)
不同於小說以情節的曲折豐富吸引讀者,詩歌則是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結合統一,並展現出「美感」、適宜吟詠的文學形式,其特色在於高度凝練,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而題畫詩是在中國畫的空白處,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歌內容或抒發作者感情,或談論藝術觀感,或讚嘆畫面意境,與畫作互為補充說明。如題解說明(第二冊:32):「就這兩首詩而言作者已繪就竹石畫、竹畫,但畫面僅為視覺形象,難以盡現精神內涵,故作者發揮想像,就畫面上的竹子創作了這兩首詩。」
此次演示詩歌為鄭板橋〈竹石〉、〈濰縣署中畫竹〉兩首。各是七言四句,兩首共有五十六字。與台北場小說文本字數在2500~5000之間,兩首詩歌的演示更展現在文字的細讀上。蔣勳(2017:27):「詩很像一粒珍珠,它需要經過孕育以及琢磨的。我們的口腔、舌頭、牙齒、嘴唇在互動,像蚌殼一樣慢慢、慢慢的磨,磨出一粒很圓的珍珠。有一天,語言和文字能夠成為一首華美的詩,是因為經過了這長期的琢磨。」詩歌是一種情感飽滿的想像,除了理解作家的生活背景,並且需要切入作家的精神世界。
筆者以為許老師的演示貼合文本細讀得精神,對於詩歌概括的內容(第二冊:32):「〈竹石〉歌頌了竹子在逆境中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特立獨行的高尚品格。〈濰縣署中畫竹〉從蕭蕭竹聲觸發聯想,表達了作者關心民間疾苦的情懷。」能夠透過細讀深刻體會鄭板橋的精神世界,繼而印證作家的生活世界。
教育是國家的軟實力。兩岸合編教材透過大陸國寶文本解讀泰斗──孫紹振老師解析每一篇文本,文本分析得非常到位。由此次福建三位老師來臺教學演示都引用其文本解讀的方法,可知其在大陸文本解讀的地位與影響力。
此次合編的臺灣孫劍秋教授主編認為:兩岸合編教材主要是借重兩方各自擅揚之處。彼岸重視文本細讀,臺灣則重視以孟子所言的「知人論世」鑒賞作品,在教材上以資料豐富和教學設計見長。兩岸合編教材實為融合兩岸優勢,除為每篇課文設立「主編解讀」之外,同時包含大量實用有效、圖文並茂的課堂設計。據此,進行兩岸的教學演示,企求在教法上,能夠藉由雙方的教學,激盪出教學火花,有利於學子的學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