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西藏唯一的纳西族乡

标签:
盐井西藏唯一的纳西族 |
分类: 天雨流芳——感悟随笔 |
盐井,西藏唯一的纳西族乡
——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采访纪实之四
李群育
到盐井纳西族乡是我们“大香格里拉”之行的重要行程,那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个纳西族乡,那儿有沿袭至今的世界独有的原始盐田和晒盐工艺。
盐井,地处西藏东南端,滇藏公路和澜沧江纵贯全境,自古以来为滇藏两地人民交往的重要通道,是滇藏公路进入西藏自治区的东南大门。盐井北面是芒康,南面为云南德钦,西面是怒山山脉梅里雪山北段,脚下是涛涛南流的澜沧江,刀削斧劈般陡峭的山崖耸立在江的两岸,其势险要无比。山高谷深,是个典型的干热河谷区。
从德钦到盐井约有180公里,三菱车跑起来只有半天的路程,但由于我们沿途在溜筒江和巴美村采访而误了时间,5月26日我们到达盐井时已是下午6点多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先去乡政府了解情况。
盐井乡坐落在一个平坦的台地上。从滇藏公路上插进乡政府所在地,见有一条丁字街,两旁有一些看似藏民的商店,其实大多是纳西人开的商铺。乡长叫旺秋,是纳西族,乡会计叫和立新,也是纳西族,还有一个藏族副书记叫斯拉此林,他们都用纳西话跟我们交谈。旺秋乡长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他说:“丽江是我们的祖居地,很想去丽江古城看看。”他接着介绍说,盐井纳西民族乡是1984年12月30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于1985年元月24日成立的。盐井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聚集地,现有纳西族115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8.4%,全乡平均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20,全乡幅员面积374.9平方公里,但耕地少,人均只有0.77亩。盐井乡还是一个芒康县的教育先进乡,据乡长介绍,全乡62名大学生中40多名是纳西族,有一个博士生和一个硕士生,都是纳西族。纳西族人始终保持着重视教育的传统。
到盐田要从乡政府下到江边,约两公里土路。原以为盐田是在田地之间,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盐田是由木柱搭架而成,上面铺成平面,四周围起来,夯实后成为晒盐的盐田。整个盐田分布于澜沧江两岸离水很近的地方,依山而建,远远望去,气势雄伟壮观。制盐的历史距今已无法得到真实的考证,但古老的制盐方式却一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我们进入由木柱搭架而成的盐田区,只见10几个年轻妇女正背盐水。我们用纳西话跟她们交谈,都回答说只会听不会说纳西话了。我们在乡政府时也了解到这一情况,全乡纳西族中除了50岁以上的人会讲纳西话外,年轻人都在讲着藏话。
整个盐田作业区共有盐数口,人从梯子下到井底几米深入取其盐水,背上来倒在盐池,经过最初的蒸发,再将盐水倒在盐田,日晒风吹待水分干后就晒出了盐。有些是没有经过最初的蒸发直接从井里装桶背上去倒入盐田。看着背盐水的妇女,只感到她们的活儿很艰苦。她们用直径约20几厘米高约60几厘米的木桶盛着满桶盐水从下往上背,一天要背50桶左右!
据了解,盐井乡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下盐井为纳西村,说是由于土质不同,下盐井产的盐颜色多呈酱红色,尤以“桃花盐”为最好,这是当地桃花盛开时所生产的盐。产盐又以每年3月至7月为最佳时节,此时的盐不仅产量高,盐质也相当好,在日照好的情况下,每块盐田每天可以产纯盐3至4斤。全乡盐的年产量约为750吨左右,收入130万元。历史上盐的销路主要是西藏昌都的贡觉、察雅、左贡、八宿、芒康,林芝的察隅,四川的巴塘、理塘,云南的德钦,中甸等地县,主要以茶叶、粮食交换的方式换取盐井的盐,现在的西藏和川西等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膘好。
由于盐业的发达,盐井群众生活普遍很好,乡长介绍说,去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多元。我们到下盐井纳西村的央宗家走访时,72岁的央宗大妈非常好客,我们在客厅刚座不一会儿,央宗的小儿子就端上来酥油茶。央宗大妈用纳西话对我们说,她有6个子女,有的在外工作,有的在家劳动,全家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盐井的历史已无法得到具体考证。而盐井的纳西族据说是从丽江迁来的。相传在元朝时盐井就有纳西族繁衍生息。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势力扩展到中甸、德钦、盐井,远达巴塘、理塘等地。向康藏地区征战的纳西人中的一部分就此安居于盐井。据说在盐井一带,至今还保留着“木天王”西征时的一些痕迹。盐井纳西族现今已基本藏化,只有极少数的人还在说纳西语,主要是一些年长的老人,但每年一次的“那怕”仪式,却一直延续至今。这是盐井纳西族一个独特的风俗,每年农历新年的初五举行。以杀猪杀鸡的形式,来供奉神灵。他们说的“那怕”仪式看来就是东巴仪式,我们从盐田返回乡政府时,到纳西人开的面馆吃“加加面”,说来也巧饭馆里正播放着一盘举行“那怕”仪式的VCD,只见仪式中的场面两边立青杠树,中间立根柏树,纳西老人们身着藏装,用纳西语念着经文……店主解释说,举行“那怕”仪式时,只许男人参加,所有到场人只许讲纳西话。我们从画面上看到参加“那怕”仪式的那些男人们,表情庄重,每一项祭仪都做得有板有眼。
据学者考察分析,盐井的东巴们主要从事祭天活动,他们有三个祭天群体。纳西人中有些还信奉藏传佛教,上盐井还有一座天主教堂,乡政府的领导说这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据考证是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邓得亮神父创建的。上盐井村60%的人都信奉天主教,40%的人信奉佛教,一家之中有信天主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且互不影响。这一天主教堂如今成了“茶马古道”旅游线上的一个旅游景点。
说到“茶马古道”,盐井这地方还是茶马古道时期的一个重要站口。有两条路线经过盐井,一条从丽江、中甸、德钦到盐井,再走芒康、左贡、昌都、波密到拉萨直至尼泊尔;另一条从丽江、中甸、德钦到盐井后,再转辗到雅安、成都,而盐井正是茶马古道从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
我们走的是过去纳西族土司“木天王”西征的路,也是一条茶马古道的文化之路,而在盐井看到独特而原始的产盐工艺,那些勤劳、善良的纳西盐民和纯朴的民风民俗使我们感动不已。当日午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盐井,翻过红拉雪山,直奔芒康。
选自《丽江日报》,200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