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乡偶记】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2019-08-15 19:39:35)
标签:

文林村

落后优势论

丽江古城

传统祭天仪式


文林之问

——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回乡偶记】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一、          文林之缘:崇尚文化之风

与文林村结缘与杨尔刚老师有关。认识杨尔刚老师是在12年前,当时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族群艺术的身份认同。了解到杨老师从汝杰小学校长岗位退休后一直从事纳西古乐传承工作,就慕名前往,由此开始了一段忘年交。杨老师祖上因敬重丽江有名的“孝廉方正”杨绰先生,曾拜其为干爹,专心学习儒学经典。这说明改土归流后,儒释道为主体的汉文化成为丽江的主流文化,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重构。据笔者在南溪、后山、太安山村调查,发现这里的其姓氏大部分以纳西族传统姓氏“和”氏为主,但也有部分“杨氏家族”原本为和氏,是因清代时期族中有人受教于古城里的“孝廉方正”杨氏,为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遂将姓氏改为杨姓,由此也说明了当时崇尚汉文化之风气。

到北京工作,与杨老师的见面机会就变少了。幸好现在是微信时代,加了微信开启了新交流模式。杨老师大半生从事教育,为人温文儒雅,不仅喜好洞经古乐,也擅长作古诗词,遍览地方史乘,微信里面经常诗书往来,受益匪浅。

近年来,作为古城东大门的文林村在丽江文化旅游的推动下也发生着可喜的发展变化,而杨老师作为文化名人,为文化名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智囊作用,所以关于文林村的文化建设也成为交流内容。今年年初,杨老师说村里的藏书阁已经落成,邀请家乡文化人题写楹联以增辉。我以资历尚浅,不治古联,不敢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由而婉拒,无奈杨老师再三恳请就抛砖引玉了一拙联:

传承经典愿斯土文仕如林,方正天地祈神州孝廉成风。

联中嵌入了“孝廉方正”与“文林”的地方文化,但韵律欠佳,聊作充数而已。杨老师还盛情邀请我参加今年的文林村火把节,因在外调研而错过机会。但从朋友圈中看到文林村火把节搞得既庄严神圣,又热闹非凡,传统的祭天仪式、火把节歌舞晚会,喜气盈门的长街宴,文林村敞开广阔胸怀,迎接五湖四海的高朋嘉宾,洋溢着纳西古村落在改革开放中的新气象与新面貌,内心也由衷地欢欣鼓舞。

二、文林之变:传统文化唱大戏

7月中旬回云南调研8月初考察回来,杨尔刚又约我来村里走走看看。810日,我与和振华作家欣然前往。到达文林村口,一堵巍峨精美的石牌坊迎面而来。这堵石牌坊与东大门石牌坊都是从山东济宁订做好后,不远万里拉回来的,花费100多万元。

杨老师与副村长在门口笑脸相迎,握手,寒喧,尔后带着我们进入村中,整个村落基本上是近十年新建的,但严格按照了传统建筑风格,而且秉承了原来古城聚落的自然发展模式——家庭成员扩大后,从老房里分家后在旁边兴建家宅。当然任何东西都不能原封不动地静态保护,只有创造性继承发展,传统才能焕发生机。现代文林村民居建筑也使用了钢筋水泥等材料,民居间距也相对宽大些,还预留了相应的空地作为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地有效地利用为花坛、游园休闲场所,有古戏台、亭台楼阁,饰有东巴文谚语的石灯,村中著名的甘泽泉也修葺一新,泉水周边为建筑规模宏大的藏书阁、魁星阁、龙神祠,泉水旁边高大的苍天古树有幸见证了文林村的沧桑巨变。

我们四人在村中留连忘返时,和跃文老村长匆匆赶来,连声说公事缠身,有失远迎。老村长对文林村状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文林村现有总户数334户,总人口近一千人,其中纳西族原住居民占55%,其它民族占45%,主要是这几年日趋增多的汉族为主。文林村在丽江古城格局中处于流官衙门区域,与文治、文华、文明村、北门坡一道构成了丽江古城的东北片区,是改土归流后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区域位置而言文林处于古城最东边,誉为丽江古城的东大门,但在经济格局中却处于最末尾,其经济结构长时期处于农业经济状况,一直1990年代仍以种植蔬菜为主。后随着丽江旅游业的突飞猛进,文林村的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型为旅游服务产业,村党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加强规划,治理老村环境,村道全部铺上五花石,空地种上了花草树木,恢复重建了龙神祠、文林石牌坊、东大门石牌坊,重竖了先农坛碑、永远遵守碑,白狼诗歌三章碑,新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书阁、古戏堂、文化走廊等古建筑群,整个村落面貌发生了质变,既与古城风貌融为一体,又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活力,成为丽江古城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正是借助这种天时地利人和,文林村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原来的种植经济转型为旅游产业,至今村内已经开设100多院客栈,村里恢复纳西族传统祭天仪式、祭自然神仪式、火把节狂欢活动,长街宴等民俗活动,文林村成为丽江文化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村民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都获得了突破性增长,这十年是文林村发展最快,也是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最实在的十年。“古村落文化旅游村”目标已经初步达成,今年文林村获得“全国文化旅游示范村”的殊荣。

老村长带着我们实地考察了甘泽泉、龙神祠、民族团结文化园、藏书阁,王树和先生家院等文化景点。民族团结文化园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院落,正北方为雄居高处的藏书阁,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里面塑有魁星像,收藏了近千册图书。东西两厢为二层丽江传统明楼建筑。院落里分别设有书画展览厅、村民活动厅(聚餐厅)、会议厅(150个座位)、会客厅、村公所办公室、丽江古城文化史展厅,文林村史展厅等。午间休息时,老村长言及下一步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弘扬村落历史文化,提升文林村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四代副村长拿出一沓调查表给我们看,里面登记了各个村民所掌握有传统技能特长及,如裁缝、皮匠、泥水匠、木匠、花匠、厨师、热美蹉传承人等等。他说以后这些资料整好后充实到村史及古城文化史展厅中去,有的挂到居民户的门口,提升村落的文化内涵。

三、文林之问:古城文脉还能活多久?

座谈时,我也提了三个建议,在以后规划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周边建设一个民族文化石雕长廊,可以把纳西族与丽江古城发展历史雕刻到上面,另外建立一个为纳西族、丽江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先贤祠;藏书阁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可以率先在国内外建立一个纳西学特藏Selected Collection of Naxi Studies Literatures ),把国内外的纳西学研究资料尽量搜集完善,并加强影像、录音、图片等方面的资料,以期以后建成纳西学数据库。如果这三步棋走活了,文林村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档次会上一个大台阶。藏书阁与民族团结文化园要免费向国内外游客开放,免费向游客提供茶水、休息、交流场所,不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讲座,沙龙,商贸活动,民俗节日,使文林村成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韵味,文化活力的文化名村。

文化旅游的灵魂与本质还是文化,这个文化既是人文与自然融合而成的地方民族文化,也是一个外来者与当地人相互交流、加深文化理解、文明互鉴的媒介与催化剂。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属性包涵在文化价值基础之上。一张名画能卖多少钱,并不在于这幅画的纸张、笔墨、装帧有多贵,而在于这幅画本身的艺术水准,即其文化艺术价值直接决定商品价值。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专门提供文化旅游服务的村落,文林村的文化旅游品牌能否打响,能打响多长时间,关键还是要看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能保留下来多少?看其文化继承创新能力有多少?我想如果游客们走进文林村中,满眼尽是商品广告,喧嚣嘈杂,外来文化喧宾夺主,纳西文化荡然无存,与内地任何一个小镇没有什么差异,那么,客栈建得再漂亮,里面设施再豪华,也只会降低其吸引力与经济价值。这几年文林村所以在丽江搞得风生水起,内因在于结合了丽江文化旅游的大趋势,深挖了民族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品牌价值,尤其是通过举办祭天、祭自然神、火把节、长街宴等民俗活动,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同与赞誉,到文林村过火把节已经成为丽江人的一种新传统;同时使各方游客体验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获得了宾至如归的文化认同感。

文林村是丽江古城活态文化的样板村,也是丽江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近年来丽江旅游发展势头如日中天,旅游经济稳中增长,但对其间存在的商业化、表演化、庸俗化问题一直广受媒体及游客的诟病,尤其是丽江古城成为商业化的标签。丽江古城是以活态的纳西族民居建筑群体及水系、建筑格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大量的原住民迁出古城,外来商户趁势而入,必然造成商业文化取代了原住民文化,客观上降低了古城的文化内涵。打个比方,我们原来准备到古城里的一户纳西人家里体验火把节,到了那里以后才发现主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外地人,虽然房子还是那一栋,甚至比以前更奢华漂亮,但在这里已经无法体验到活态的当地文化了,这种失落也是丽江古城隐藏的忧患与危机。

文林村因地处丽江古城边缘而得以幸免于难,这或许是有些人说的落后优势论,即因其保留了古城的活态文化而成为古城的亮点。村里还住着原住民是文林村最大的资本,如何留住原住民,保持当地传统文化是文林村面临的最大难题。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把文林村当作博物馆里老古董,让它永远保持“落后”,满足一些游客的优越感。文林村的命运在于如何在新时代的境遇下包容性增长,创新性发展,或者说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文林村作为丽江古城(大研古镇)的最后一块原住民根据地,是否能够守住阵地,突出重围?完全可以断言:如果连这样一块最后的根据地都守不住,古城大去之期不远也。从这个意义而言,文林村任重道远!

文林村能否守住阵地?这个文林之问,既是历史之问,也是现实与未来之问。这个问题不只是需要文林村全体村民来回答,也需要丽江人民来回答?能否答好这个问题,也将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眼光。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中元节放河灯习俗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文林村祭天仪式一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纳西族传统祭天仪式二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文林村东巴婚礼一(素注)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文林村东巴婚礼二(素注)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火把节欢迎四海佳宾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民族团结先进模范表彰会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纳西族东巴舞蹈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火把节纳西古乐演奏会

【注】以上图片均由杨尔刚老师提供,谨致谢忱!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考察甘泽泉。泉水枯竭与城区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直接相关。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与文林村村长和跃文座谈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民族团结文化园大门对联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重修甘泽泉记碑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可坐150人的大教室,村里准备长年提供文化讲座服务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考察组合影(从左起:和振华、和跃文、杨杰宏、杨尔刚、和四代、管理员)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出来散步的纳西阿奶。这在古城中心区已经看不到了。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古城文化名人王树和先生宗谱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东巴文化石碑路灯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传统古民居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已经枯竭的甘泽泉。村里从外面引入了河水,力保龙潭水长流。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在甘泽泉边发现的明代墓碑基座,中间大洞插入墓碑,两边小孔为插香处。据杨尔刚老师讲,文林村北后的金虹山上有遗留的大片老坟山,皆为明代火葬墓地群。以前村子上面的原丽江县一中建设足球场时也挖到好多古墓。明代古墓对研究丽江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文林之问:丽江古城文林村考察与思考
                         新建的魁星楼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