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丽江木府、丽江人遗址、铁桥遗址、北岳庙

(2019-03-26 19:50:37)
标签:

木府、丽江人遗址、铁

北岳庙

古铁桥遗址

分类: 雪山书院——历史天空

丽江木府、丽江人遗址、铁桥遗址、北岳庙


  

 

丽江古城西南隅恢复重建的丽江木氏土司衙门,俗称“木府”,规模宏大,色彩辉煌,既与古城融为一体,又具王府气派,与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对照。“木府”始建于元代,经过200多年的精心营造,到明代丽江土司鼎盛期的木增时代,占地面积已达百亩,分为衙署区、生活区、花苑区、祭祀区等,有近百座大小建筑。明末徐霞客下榻古城通事楼,遥望木府叹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咸丰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最后只剩光碧楼等零星建筑。

现在的木府是1996年大地震后,由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十分恢弘大气,占地46亩,在一条长369米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忠义”石牌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木家院等古式建筑,直至狮子山园林。

巷中有座木牌坊,三门二叠飞檐斗拱建筑,其上题写“天雨流芳”四字,与纳西语“特恩吕芳”谐音,意为“读书去吧”,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的灵性,也寄托了先人对后代子孙勤奋读书的愿望。

“忠义”石牌坊,高11米,全仿木结构式样,斗拱石檐,三门四柱,皆为通天石柱,前有四尊石狮支撑守护,后有成对鳌鱼、云鼓抵持。坊顶向内立望出孔二只,愿主人早早出门视事;向外立望归孔二只,祈主人平平安安归来。这座石碑坊原为明朝万历年间奉圣旨而建,史称“栋梁斗拱,通体皆石,坚致精工,无与敌者”。

走进忠义坊,迎面就是“仪门”,匾额“木府”二字是曾任云南省省长的纳西族人和志强手书。门上联云“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表达了木氏土司忠君爱国的情愫。跨进仪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广场、大殿等宏大建筑。在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上,竟然挂有十余块皇帝御赐的匾,如明太祖、永乐皇帝、嘉靖皇帝所题的三块“诚心报国”,还有“辑宁边境”(1543年)、“乔木世家”(1560年)、“西北藩篱”(1574年)、“益笃忠贞”(1622年)、“位列九卿”(1644年)等匾额。

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曾为木氏藏书之所,“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计”,其中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人书画,都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是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场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教的产物。木府建筑既有中原宫殿建筑的恢弘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的玲珑精致。是游古城者必到之境。

 

 

丽江木府、丽江人遗址、铁桥遗址、北岳庙

丽江人遗址

 

丽江人遗址在丽江古城南面的木家桥,离丽江城15公里,离新建的玉龙县城7公里左右。

19644月,丽江县金山公社进行漾弓江改道工程,挖出了一批人头骨、象牙、鹿角等化石。1965年,经省里的文物专家鉴定,其头盖骨是一具少女的头盖骨,为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被中国考古学界命名为“丽江人”。“丽江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讲,10万年前的古人类意义非常重大,那是考古学上一个划时代的分界时期,因为那时的古人类基因已经与现在的人类相同。

1988119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把“丽江人遗址”公布为文物单位,并立碑进行了保护。

“丽江人遗址”位于漾弓江边的木家桥,旁边有木氏家族的坟山,其木家桥就是木氏家族为通往坟山而建的,木氏坟山植被很好。还有丽江历史上著名的邱塘关就在附近,其古道就从“丽江人遗址”旁边经过,至今还有遗迹。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优美的山水风光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旅游景点。

 

塔城铁桥遗址

 

据史籍记载,隋朝时,大将军史万岁、苏荣,曾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81年至600年),率军队到达如今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塔城乡,为了西进征讨,在金沙江上成功地架设了一座铁索桥。相传桥宽15米,长54米,江心用一礁石做支柱。称为铁桥。公元679年,也就是唐调露2年,吐蕃在这沟通了天险金沙江的铁桥之畔,设置了神川都督府。到唐德宗贞元10年,即公元794年,南昭攻破铁桥城,设铁桥节度,领有如今云南省的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及四川省凉山州的盐原、盐边、木里等地。就因了一座横空出世,飞越天险的铁桥,使这天荒地远的大江之侧,成了一个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了一个著名的边陲名城。唐天宝11年间,吐蕃南下扩张,唐朝皇军与南昭联合抗击吐蕃,吐蕃来势凶猛,从铁桥上奋勇冲过来,南诏王见难抵挡,便下令斩断铁桥。辉煌的铁桥就在残酷的战斗中惨烈地被摧毁了,正在那铁链子桥上激战的双方兵士都随断桥跌入了滔滔江流之中。铁桥虽然毁掉了,但那1400多年前在激浪滔滔的金沙江天险之上成功架设的铁桥,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桥梁,在整个人类的建桥史上也是在大江之上建造的最早的桥梁。如今在江边立有“古铁桥遗址”的一座石碑。

 


                      丽江木府、丽江人遗址、铁桥遗址、北岳庙

北岳庙

 

北岳庙又名玉龙祠,位于丽江古城西北13公里处的白沙乡玉龙村,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庙始建于唐代大历十四年(779),是丽江最早的宗教建筑。其主体建筑的布局至今仍保留着唐代建筑遗风。大殿正中供奉“三多”神像,当地群众因此又把北岳庙称为“三多阁”,意为三多之家。

据史载,唐初丽江归属吐蕃管辖,称丽江坝一带为“三赕”;后丽江归附南诏,南诏王异牟寻曾封玉龙雪山为“北岳”,于是纳西人开始修庙祭祀。南宋末年,忽必烈南征大理路过丽江时,又封玉龙雪山为“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此后祭祀更盛。同时,在民间则流传着一个与“北岳”有关的白石崇拜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勇敢的纳西猎人,名叫阿布高顶,力大无比。一次他在玉龙山上打猎,追赶一只雪白的獐子,只见獐子跑到一块白石后面就消失了。猎人甚为奇怪,就将这块白石背着回家,当走到今北岳庙时,怎么也背不动了。人们认为这是玉龙山神之圣灵,于是就在此设像建祠供奉,取神名为“三多”,即纳西人的保护神。据说从此以后,人们时常看见一个骑白马、穿白甲、执白矛的神将出没显灵,保护着纳西族人民的生命安全。“三多” 成了纳西族神圣的保护神,北岳庙也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感情的圣地。

到了明代以后,土司历次出征获胜,认为是三多神在暗中保佑。土司木公重修北岳庙,并铸大鼎大钟于庙内,亲撰《重修北岳庙记》碑文。清代改土归流以后,丽江城内黑龙潭及一些纳西族聚居地也修建庙宇,供奉三多神像,甚至纳西族旅居西藏的同胞也在拉萨建起三多庙。“三多”神的崇拜,体现着纳西先民“山石有灵”及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据东巴经书记载,三多属羊,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纳西族都要隆重举行祭祀活动。二月初八“北岳庙会”,成了纳西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三朵节”。

庙内大殿右侧还有一棵收入《云南古树名木》的圆柏,系建寺时所种,树龄已逾千年。树高25米,胸径约有2米,树身内部虽已部分枯朽,但其主干虬枝盘龙,苍劲叠翠,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以上选自政协丽江市委员会《神奇丽江》文化旅游丛书《丽江名特》,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11月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