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宗村志(五):丧葬习俗及传统节日
(2018-09-20 17:06:33)
标签:
恩宗村志 |
分类: 心在路上——田野实录 |
丧葬习俗
1.早期丧俗
早期,村中人去世后,要请东巴祭司主持“兴开”(追悼开丧),宰杀牛羊敬献,诵经超度亡灵,实行火葬。村后山间有个火葬场叫“谋足丁”的地方,分有焚烧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夭亡者的三个分场。村民无论长幼,临终断气时,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飒萨”(口琀)放入口中,纳西语叫“飒萨肯”,意为临终诀别之礼。“飒萨”,男性九粒米、九片茶,女性七粒米、七片茶,各加一点碎银,用红纸包之。得口琀年长者,未得口琀、意外伤害或自杀身亡者,幼小死亡者,都要送往“谋足丁”分别分场焚烧葬之。年长者死亡的尸骨焚烧装于陶罐,就地埋于松树下,每满一年时往家方向搬移于另一松树下,满三年时全领回家中,请东巴主持行“兴务”(大吊丧)之礼,丧家亲戚前来哀吊,牺牲牛羊鸡若干,东巴诵经、跳神、弘法予以超度,一般三天两夜,然后送骨灰进山,将骨灰撒于青松林里,将制作好的替身木及殉葬品(生产、生活用具小模型)送至“武金岩可”放置,意为将死者亡灵送回自己的祖地,始算办完丧事。
2.明清至民国时期丧俗
公元11世纪末,随着汉文化逐步传入,后来道教和藏传佛教的渗透,村中的丧俗礼仪也逐步发生变化。清朝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之后,火葬陆续改变为土葬,村里现在可考的有始于乾隆年间葬下的土坟。下面概述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丧葬习俗。
村中老人病危卧床时,邻居和亲戚前往问候,其儿女及至亲者守护在旁,老人临终断气时,儿女或亲者适时将“飒萨”(口琀)放入老人口中,由族中长辈说“不要思虑后事,跟随您的祖辈去吧”等话以送别。死后当天,对遗体进行洗(梳)礼。家人要到大河里用新买木瓢舀水(男九瓢,女七瓢)放入陶罐里,陶罐架在三根桃树枝上,加柴把陶罐水烧开,然后掺冷水,用此水将遗体从头到脚洗净。抓一只黑鸡,扭断颈脖,放入陶罐,鸡称做“究谋”。洗梳后,穿好寿服,将遗体头朝外安放在正房中堂正位,脸部盖上一张白纸,俗称阴阳隔一纸。然后,操办各项吊丧之事。吊丧一般为三天时间,即一天悬白,一天吊丧,一天送葬。
悬白。第一天悬白之前的规俗:其一,按近亲数量分好孝布,制作好家人孝服。缝制孝服不扎边规领。孝子整装,腰系麻索,脚穿草鞋,头戴麻布帽,麻帽上再戴三篮冠。三篮冠,即由两个竹圆圈,用三条竹篾做成,中间高两侧低,呈半圆形,篾片上贴约70公分长的白纸条须。孝子拐杖,由约40公分长的梧桐树枝做成,顶部卡两片呈四角梧桐木片,用白纸裹之。孝子引路幡旗,由约长1.5米,宽10余公分的白绸一段,段头折成三角形,系上丝线拴在约长二米青竹杆顶部,竹杆顶部留几节竹叶,白丝带尾部剪成须形,丝带上写“唵!南无安养国西方极乐界莲花池会接引阿弥陀佛金手提携”。孝女身穿白孝衣,围白孝围腰,带两尾白孝巾,纳西语称“精培”。其二,要悬好白。白,有村内自制的,也有向村外订做的。年享60寿终者悬园白,由竹篾圆圈36层相连,有白盖头和白尾,用白棉纸做成花条状贴系其上,中间系有约30公分宽贯通全白的白棉纸条,称白舌。60岁以上寿终者悬寿白,白长49节,分内外两层,用金箔银箔纸剪成寿字嵌贴于其间。其三,遗体入棺。入棺开始,做好的棺木,安放于正房前檐下,孝男孝女至亲者戴孝跪卧棺前,开棺盖垫上草纸、被褥,安好枕头,由上五十岁以上的年长者抬遗体入棺,用一根红丝线调正,线的前后两端拴一小铜钱,盖上被面,用草纸裹稻草垫稳,由两个年长者盖上棺盖,用纳西话说“死门关,活门开,大吉大利,后世兴旺”等语,而后孝子起立到棺前用舂盐石钉上木扣,边钉边用纳西语说“爹(妈)您安祥度过了一世,请您保佑我!”等语,男从左钉到右,女则相反为之。孝男女及亲者一片哭泣之声。而后,“升灵”,由村中年长者抬棺安放在正房中堂,男微偏左,女微偏右。棺木安好后,左右两边各竖一个用纸拓成的金童玉女,灵前贡上香火、油灯、酒茶、八大祭碗。有些地位较高或高龄者,祭品档次较高。如村中木氏举人木坤去世时,贡用的是凤鹤鹿马祭品;丈糯氏94岁高龄和福寿去世时,贡用的祭品为狮象鹿马龙腊,八祭碗全用五彩酥油花制作。在棺木正中系上一根用稻草编结的草绳(也称草龙),将先前摆放在遗体前的荤菜、米饭、鸡蛋等祭品用一张棕叶包上,草绳结口,挂于棺木上方,并设置好佛僧诵经经台,还有贴好挽联等。如前循规善事之后,一般在下午由佛僧诵经超度,开场悬白,直系亲属可开始向死者献饭食祭品,纳语称“哈聘”,一般为六大碗熟荤菜和一大碗半熟米饭。
第二天,吊丧。从早到晚诵经超度。宗族亲戚祭丧。祭品为大米、小麦、玉米、现金。祭者将祭品放于灵前,行“三趟三献”之礼。有左右司仪,左者边口么唱祭仪调边把祭碗端给祭主上献,右者接碗放回原处。祭仪:一、祭主就位跪;二、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三、出献茶、出献酒;四、出献馔,二献馔,三献馔;五、出献饭,二献饭,三献饭;六、出献汤;七、一献礼毕,叩首三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如此往复连献三次,仪调同上。三献叩首后即数:起;孝子谢!祭主起立,向左右各恭手作揖一次。
此时,边祭边待客进午餐,八人一席,菜肴八碗,孝子头戴“三篮冠”,拄梧桐杖,躬身由一亲人搀扶到各席下叩头致谢。孝子孝女当在灵棺前吃“灵前饭”,意与死者同桌吃最后一餐饭。
下午,行入宗安神仪式。如有汉佛教僧人诵经超度,即由其教主主持入宗仪礼。入宗称死者的红事,孝子须脱孝服孝帽,孝女脱头孝,灵前摆糖饯食八盘。由孝子向家中的祖宗牌位奠香、茶、酒后,头顶牌位接祖先到棺前。入宗仪式开始,孝子下跪行上香、糖、酒、茶“三趟三献”之礼,孝子铜盆洗礼(洗手),将死者名字写入宗牌(如不识字,可先请人写好作写字态比划即可),而后将祖先牌头顶安放原位。入宗安神完毕。
晚上,佛僧超度亡灵同时,行“茂布”(送逝者)之礼,是以唱“喂没达”或“喂忍仁”来表达“茂布”之情,前来祭吊的男女老少,围着篝火,由擅唱者领头,两人对唱,众人从和,边唱边跳,一直将调子唱到把死者送回祖先迁徙来的祖始地方止。
当晚鸡鸣之前,孝女用茶罐煮一罐米饭,备好酒茶,跪于灵棺前,一闻鸣鸡之声即哭悼死者(或父或母),纳西语称“安举巴达聘”(鸡鸣时哭悼亲人)。孝女多人者,由一人哭悼,其他人跪陪。其内容主要是用纳西语抒诉父(母)在世时的艰辛和给予儿女的情和爱。概录一段调头调尾词如下:
调头词:村头居千户,千鸡啼鸣了;
村尾住百户,百狗咬叫了;
我的父(母)亲喂,请您起床吧!
九江八河水,锅里煨热了;
白铜洗脸盆,温水打来了;
我的父(母)亲喂,请您洗脸吧!
北边龙洞水,壶里烧开了;
永北土茶罐,香茶煨好了;
我的父(母)亲喂,请你用茶吧!
……
调尾词:我的父(母)亲喂,天下人世间,
白鹤活千岁,死在彩云间,
金鹿活百岁,死在岩洞间,
野鸭活百岁,死在海洋里,
阿爹(妈)岁,愿你安息吧!
……
第三天,送葬。清晨佛僧诵经超度。早饭后开始发灵。发灵前,孝子在灵前“三趟三献”。灵前横放一张两人凳,凳前放着盛有冷水、熟肉、米饭的大碗,一侧放一把大刀,由佛僧一人或司仪诵一段“开路语”,用大刀把碗砍破,叫一声“起灵”,众人把灵柩抬出停放在大门前,系绳准备抬棺。此时,屋里老人们从大门外抬来准备好的一扇手磨石,一桶清水,旺烧一盆火,安放在堂屋中,此为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人虽去了,可雪山永驻,金水长流,烟火不断。接着,灵棺起驾。孝子身挂入棺时留下的“哈里”(纳西语为食物种子),左手持幡旗,右手拄拐杖,被人搀扶走在棺前,每过一桥,灵棺从迎灵棺跪卧的孝子身上抬过。孝子的“三篮冠”、拐杖,还有竖在大门口死者生前用过的草席、拐杖等焚烧于送葬路上。其他孝男孝女、儿媳甥婿、男女孙辈要在离家数百米的送葬路上,迎灵棺跪卧着,等待着灵棺要从他们身上抬过,此礼称过灵。过灵后男女即转身跪卧,哭送死者远去,后由亲戚劝慰扶回。
灵棺抬到墓地后,放在垫有两小横杆已挖好的洞穴旁,孝子解下棕叶包着的“哈里”,插上幡旗,向葬穴叩头,向送葬的人们叩头,说“谢谢大家给捡一块石头”(砌坟用的)。挖葬穴的人把悬白烧在葬穴里,持黄连刺枝条打扫洞穴除邪,便开始下葬。下葬的第一把土是挖墓穴开挖时的第一锄土。挖洞人带孝子到藏土地方将土捧回,放于孝子长衫后襟里,以男左女右顺序将土簸入洞穴,说“父(母)亲安息吧,请您保佑我!”然后众人下土安埋,砌好坟堆,葬事告了。
安葬后,第二天复丧。复丧有来吊丧之内亲参加,带上纸火香条、酒茶五谷、祭碗一席。到坟地后,对新葬之坟加以砌石填土修理,将五谷撒于坟上,然后从山神开始,向祖坟一一祭奠,祭主口诵“跟您们去了,请您们招呼好”等语。其意为将死者的灵魂请祖先带归祖地。
死者安葬之后,丧礼还要办“七”,“一七”至“三七”,均由丧家办祭奠礼,“四七”则由出嫁孝女主办。办“七”一般规模不大,其中“四七”稍大一些,安个纸质牌位,由家人的近亲敬香献饭即可。人死后满一百天,满一年、满二年时都要聚集子女、族人等内亲予以祭奠,满三年时,就要办“三年斋”。“三年斋”是红事,安牌位,敬香献饭,贴红对联,脱孝解麻,请内外亲戚作客。到此,丧期正式宣告结束。
3.新中国成立后的丧俗
新中国成立后的丧事俗习比以前有所简化。人过世之后,临终时的“飒萨肯”(放口琀)、遗体入棺、贡品祭奠、亲戚祭丧、晚辈带孝、入宗、发丧土葬、复丧、办七、满百日满周年祭奠直到满三年时的办“三年斋”等,其礼俗基本做法仍沿袭下来,但有些礼俗已经从简办理,不再进行悬白,不再请佛教僧侣念经超度,吊丧送葬仅用一天时间,所在村社组织敬献花圈,孝女孝婿献祭幛,老年协会送挽联,送葬前开追悼会,由村社长或老者讲话致悼词或宣读追悼悼词等,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传统节日、节会与祭祀
恩宗村的纳西族,早期信奉东巴教,后来汉文化的传入和藏传佛教的影响,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也随之带有多元文化的色彩。有的村民家中死了人,吊丧隆重者,则请喇嘛或道司超度亡灵祭丧送葬;村民男性值三十六、四十九岁时,称“库基”(灾难年),也有请喇嘛或道司诵经祈福免灾的。纳西人祭祀,有祭天、祭地、祭祖、祭素神、祭灶神、祭门神、祭三朵、祭观音等等。其中祭祖先、祭灶神、祭门神可称为常年累月的祭祀活动,几乎家家户户以香火祭之。祭祖先,村民都在正房中间或正房楼上中间安有祖先牌位,牌内列有历代祖宗之讳名,上贴(刻)“祖德流芳远,宗功永荫长”、“木本水源”、“祖德流芳”等联句;祭灶,早期民居“吉美”(指母房)取火塘安三脚架(或石或铁),人们早上起来,烧水煨茶,第一杯要祭奠三脚,后来母房兴打灶,灶头壁上辟有灶君位,粘贴有灶君板刻印像,两边贴有灶联,如“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横帖“奏上台”等。每年阴历腊月二十四日,传说灶君上天奏世事,故将旧灶君像拆下在河边焚烧顺水飘去,这称做送灶君,到大年三十晚上,重请灶君贴上灶君像,用猪头公鸡迎祭灶君,同时祭祖先、祭门神。
有些祭祀活动,往往又是以传统节日的形式承传下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发生着变化。过去村中一些祭祀活动是全村村民集体组织进行的,如全村每年有轮流担任传统节会会首八名,负责催集本村山林、水利受益者山产水利费,以筹办“孰古”、“甲日多”等集体祭祀活动。而另一些祭祀活动是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与祭祀活动有关的传统节日、节会主要有:
1.春节
春节的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纳西语称“由本吉增”。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纳西语称“那都”,这天从早晨起来,人们开始忙碌着,准备除夕过大年,舂饵块、小麦、燕麦糍粑,杀公鸡、烧猪头猪尾下锅,贴春联、门神,用冬青叶粉末为原料捻制小条香等。下午太阳落山前,用松柴火把搭野生小杜鹃枝火烟熏厨房、居室和院坝,边熏边用纳语诵除旧迎新的经语,其大意是:过去的一年,有天地保佑,“署”神保护,清洁平安地渡过了;祈求来年天地、“署”神保佑,清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将火把放于院坝一个角落里,用青松枝盖上,撒上五谷,奠上清水。这就是腊月三十晚上除秽驱邪烧的天香。接着将煮熟了的猪头尾、公鸡放于木面盆里,带上酒茶二器、红纸捻的香条、燃灯用的香油,四社的人到财神殿祭财神,一、二、三社的人到灵泉寺祭三世佛,而后回家祭祖先、祭灶君、祭门神。除夕晚餐前,要先装上一碗有几片猪头肉的米饭喂家犬,传说这餐除夕饭是犬类向天神要来的。
大年初一这一天。早上,妇女不能早起。雄鸡一叫,各居家男人带上点好火的香条、祭水壶到各社祀奉的龙洞水旁,插上香,舀来祭水。在天井摆放两张八仙桌,是在家祭北岳“三朵”和城隍用的,按北岳朝北、城隍朝东方位供放北岳、城隍“马甲”,摆在桌前的木质雕制的排碗中装上茶糖姜、祭水、五谷等祭品,用铜瓢装上黑蒿草和水冲上河里捡来已烧热的石头,利用热气绕熏贡桌除秽,纳西语称“鲁补臭顺”,而后烧燃北岳、城隍“马甲”,据传“马甲”一烧,北岳、城隍来临,便手持香条拱手祈求北岳、城隍保佑。天亮后,油煎糯米粑粑,并带上糯米粑、香条、灯油到灵泉寺或财神殿争烧头香。早饭前,点燃香条奠酒茶祭灶神。早饭后,家中晚辈向长辈叩头拜年,各氏族带上糯米粑、五彩粉皮、饭菜、酒茶器、纸钱香条和松竹梅柏鲜枝条到墓地上坟祭祀祖先。初二以后,村民们走亲访戚,晚辈向长辈拜年,参加村内外文化娱乐活动,祭天,直到十五日元宵节,到城里赶集,逛“棒棒会”,购置生产生活用具,准备春耕生产。
2.祭天
祭天,纳西语称“明本”,按氏族沿传分“配都”、“古雄”两个派系。“配都”祭日为正月三、四、五日;“古雄”祭日为正月九、十、十一日。恩宗仅有和媚氏是“配都”,其余均为“古雄”。两派祭天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基本相同,均祭天、地、皇三尊。祭天场女性不入,为本氏族男性参加,是本氏族数典传祖的节日。在祭天场祭祀的日子里,氏族长者要向晚辈讲述为什么要祭天,历数纳西梅、禾、束、尤四氏的由来等。
祭天三日:第一天,一是捻制大香,纳西语称“兄错”。一般一户捻制三到五枝大香。捻香原料为白棉纸、冬青叶粉沫、约一米五长园心二点五公分的青竹杆。捻制好后,须形的五色纸条裹于白香条上,一般为香条枝头裹红色以敬天,其次裹蓝色以敬地,再是裹黄色以敬皇,往下裹不论色。捻好大香,安放于祖先牌前,打“鲁补臭顺”。二是拿些大米用脚碓舂三下,纳西语称“麻造可多”,由男家长拿米到灶君前量祭米,按参加祭天活动的人数,从大人到小孩提名量之,每人三碗,每量一个集一枝小香条。祭米要放在专用竹箩(纳语称‘麻造督’)里,到取祭水的龙洞水塘洗净,纳西语称“麻造昌”,回到家后同大香安放在一起。三是要上山砍栗树枝,纳西语称“构含杏”,用以围造祭天场。
第二天早饭后,祭天者背着祭米,扛着大香,带着装有糯米粑、煎五色粉皮、去壳熟鸡蛋、染红色慈菇等祭品(纳西语称‘务主’)上祭天场。祭主早到祭场,在上位设置一排天地皇三神位,按左代天右代地插两枝黄栗树枝,中间插刺柏枝代皇帝,在其背后用一根野生的白杜鹃枝做的杈架上架一个鸡蛋。天地皇前垫上黑蒿草、大野杜鹃枝叶,其上安放一颗上尖下宽的石头,纳西语称“都鲁”。设置完后,点燃大香按先后长幼次序列排插上,祭主用“务主”祭之。这天,称“兄制”即立大香。
第三天,上午抓来祭天猪和公鸡(祭户轮值喂养),宰杀后生祭一次,中午用煮熟了的猪头和全鸡熟祭一次。祭时,祭主诵祭天经,参加者合掌捧香跪拜,后在祭天场用餐,剩余部份按户分回。时至傍晚,把点过的大香脚烧在大火坛里,“都鲁”及“久高”(指称祭肉的称),由来年轮养祭猪的门户拿走,黄栗、刺柏祭枝由当年交祭猪的门户拿走,并将它拴挂在家中的擎天柱上。祭天结束时,先长后幼走出祭场,口呼“考汝时!哈号英!”(意即呼皇帝长寿!百姓安康!)直到祖先牌前,安放祭米箩为止。
第四天回祭祭天场的灶神,纳西语叫“瓜冷书”,有各户男性家长参加,烧点小香条,用一只公鸡生熟二祭。
还有个小祭天,纳西语称“明季本”,是在农历七月十一日举行,有各户男家长参加,设祭台,烧点小香条,一般用一只公鸡生熟二祭。
这里须说明的是,二社“阿初挥”氏的祭天,与其他氏族有一些不同。他们第一天敬大香素祭,第二天众人一起饮酒张弩射箭,不祭荤,不聚餐,而用纳西语大声吼喊“考汝时!考号英!”“考”指皇帝,“汝时号英”指万寿无疆。据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朝中知府路经“阿初挥”氏祭天场,看到祭祀时一位年轻东巴在上方坐着念经,长者都在下方跪着祈祷,说这不符合规矩,指令要进行改革,从此“阿初挥”祭天仪式就改掉了。
3.二月北岳会
北岳会,可称恩宗村的团结会。农历二月选一属羊日为会日。村里推举的会首要提前筹好祭祀和餐饮用品到达白沙的北岳庙。是日半夜去赶庙会的村民,带上燃灯用的香油、香火前往,早上天刚蒙蒙亮到达北岳庙争烧头香。日出时分祭祀开始,向“三朵”神像贡上熟品猪头、公鸡之类祭品,村民双手合十跪拜在“三朵”神像前,聆听“打玉”(庙主)祭主诵经卜卦。祭完集体用餐,可参与“骨气”民歌演唱、跳“喂没达”等为欢。
4.三月“孰古”
“孰古”,可谓封山祛灾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由会首主持。会期三天,由会首选定农历三月属龙或属蛇的一天开始,请来东巴在阿明罗“受守吉出”龙洞水旁设法场,念东巴风水经。第二天东巴戴上五佛冠,手持板铃,会首们扛一面东巴旗,带着祭水、香火、五谷,用麦面捏制的蛇蛙模型,到全恩宗村的大小龙洞水边转一圈,每到一处,便插祭旗、洒祭水、五谷,烧祭香,安放蛇蛙模型于水中,诵经祈祷。其意为祈求龙王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其活动为“术国”。第三天叫“木空当”,其意则封锁冰雹、瘟疫之门。请一位喇嘛在东巴法场相对之处念经,称“左绍老”,意为祈求上天不要下冰雹。念完经后,把约二米长的
印有藏经文的“冲本”(幡)和一面旗子插在一社、四社的“塔白”(今此地仍称塔白),即显眼的全村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自此之后,全村村民一律不得进山砍伐林木,山上不得见到一点新的林木渣屑片;此间人死了也不得抬进山林埋葬,只能寄埋在村头的荒草地上,更不能焚尸火化。如有违者,时遇冰雹之类灾害时,村民则会群起讨伐惩处当事者。直到农历十一月份秋收秋种结束时才通告开禁,方可砍柴伐料,寄山死者方可搬入林间祖坟安葬。
5.七月“甲日多”
“甲日多”,选在农历八月初一前一天始办,节期两天。开节时,在村中灵泉寺三世佛前设经堂,请来十多个喇嘛念“观音经”。传说龙王三公子全身生癞疮,发病疼痛时抽搐挣扎,地上就会招来暴雨和冰雹。八月初一早上就请喇嘛在龙洞水旁念经“臭多品”(送瘟神),给龙王三公子洗疮免灾。同时还请东巴一人在灵泉寺门前场地上念东巴经进行“海肯”,意为送走东巴女神“达勒瓦伞命”等鬼魔亡魂。其间,村民户带麦面捏型的“多马”(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面团儿),用细叶柳条结扎的马偶驮上灶灰,烧上有面粉、辣椒的烟火,点上香条,送到东巴法场,共同祈祷“达勒瓦伞命”不要呼风唤雨,给人间带来灾难。节会这一天,村中年前结婚的所有新娘子,各自备上油炸糖饼、毛花、凉粉等食品,同其公婆一起到节会上,将食品馈赠给村中前来烧香敬佛观光游乐的村民们。节会热闹非常。
6.“塔本”节与“初本”节
“塔本”与“初本”均为祭祖节。“塔本”是农历六月十一日,“初本”是农历十一月初一日。早期的“塔本”与“初本”之祭,是在正房中堂左侧檐阶前,立一枝黄栗树代为祭台上的祖先,牺牲或猪或羊或鸡一命为祭品,生熟两献,家人跪拜,由家长口诵历代祖先恩典祭之,也就是讲述纳西族祖代迁徙历史,称“崇班飒”。“改土归流”后,各户改立祖先牌位,用饭食在牌位前贡献祭之。
7.其他节日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节日、节令之外,氏族先辈流传的还有请东巴“准瓦兄”、“忍妹”(均祭名)等祈求安宁昌盛长寿的祭祀活动,也有请喇嘛“信位冲”(祈求康福)活动等。与汉族或其他民族共同的有阴历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六月火把节、七月中元节(纳语称‘宝敬’)、八月十五中秋节等。
前述这些传统祭祀节日节会,基本上都延续到民国末年,其中祭天活动于建国后的一九五一年中止,除春节以外,流传至今的还有农历六月十一日的“塔本”,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的火把节,七月十三、十四日的“宝敬”(中元节),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等节日,但其中繁多的祭祀部份已简化或中止,节日的其他内容也大为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