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甸兴化寺

标签:
巨甸兴化寺金沙江喇嘛 |
分类: 雪山书院——历史天空 |

巨甸兴化寺
和勇 文
兴化寺,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北部,巨甸镇金河村委会阿难湾村北面。从镇政府所在地往北,先要经过阿难湾村,阿难湾是因阿难尊者得名,(阿难又称阿难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是佛陀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称为多闻第一)穿过绿树成荫的小村,再走过一片阡陌纵横的田畴就来到了喇嘛寺村。喇嘛寺村被一条小河一分南北,村中古树参天,小小的山村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条小河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水河”。前些年,金河水一年四季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河的北边的缓坡上,就是兴化寺的旧址。
兴化寺,藏名梯称达吉林(译为胜乘希望寺),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白教)在丽江境内的主要寺庙之一。清顺治六年(1649),噶玛派黑帽系第十六世活佛处英多吉因在教派斗争中失利,来到丽江避难24年。在丽江期间,进行讲经传教,四方游说。在地方官府的支持下,丽江境内先后修建了福国寺、指云寺、兴化寺等寺院。
兴化寺坐北朝南,寺庙前方是一块四亩左右的广场,广场四周都是些高大石楠和香柏树。喇嘛们每年都要在广场上做法事,跳神。从广场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照壁,壁上绘有色彩鲜艳日月交辉的图案。绕过照壁,眼前是一幢两层五间门楼,门楼中间是大门,也是该寺的山门。通过山门,顺着一条约十来米的楼梯上去,就可以到达大殿前的天井,大殿的东西向为三间对称平房,厢房两边都有石台阶和大殿相连,厢房前边栽种有桂花十里香、香橼等,四周摆满了兰花等花卉。天井是用大块的方砖铺成,进香的的香客可以从天井中间正中爬上十多级台阶进入大殿正门。
大殿是兴化寺的主体建筑,系土木结构,整个大殿坐落在用条石镶砌而成的基础上,为三重檐三楼阁结构。屋面覆瓦,雕梁画栋。明显不同于藏区碉房式建筑,但四周的山墙又使用藏式建筑,墙身用土质粘结坚硬的土夹石和黄土夯筑,采用墙柱混合承重结构,体现出汉、藏、白、纳西建筑艺术交融的特色。正中为四脊攒尖顶,下面两层为歇山屋顶,屋脊陡峻,造型典雅。三楼六个翘飞檐,每个飞檐角系有风铃,给人“如鸟斯革,如羽斯飞,如翼斯展”之感。风铃的悦耳的声音和着山间鸟鸣,在空旷原野上飘荡,使人恍隔若世。梁、枋、栓等部件上的彩绘为典型藏族画法,并揉合汉族精细古朴之特色,色彩华丽,浓重端庄。大殿正面当心间装有雕花六合门,两端有旋形门,四面游廊,廊接殿通。齐外京柱,三面砌夹山墙,前檐柱粗重踏实,复盆式柱础,便于更换糟配檐柱。这种手法在全国古建筑中并不多见。
据当地老百姓讲,拆大殿时曾经动用炸药 都没有炸开。偌大的兴化寺仅存断壁。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两边四尊金刚彩绘,法相威严栩栩如生。左边第一尊,身着白色甲胄、持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左边第二尊谓“南方增长天王”,身着青色甲胄、持宝剑。右边第一尊是“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色七宝庄严甲胄、配长刀、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右边第二尊谓“西方广目天王”,身着红色甲胄,手持
“绢索”。东边墙壁上画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西边画有十八层地狱酷刑;顶上绘有天堂世界。在丽江八大寺院中,兴化寺彩绘尤为突出,画师技艺高超,绘画风格独特。三层的屋顶是一座鎏金七层莲花宝座,金光四射。
进入法堂,大殿平面方形,空间跨度大,庄严肃穆,堂厅幽暗神秘,法幢高竖林立。大殿较宽敞,一次可容二百多人打坐诵经。北面正中塑三世佛像,两边分别塑白教祖师玛尔巴、米勒日巴、大宝法王及四宝法王佛像。供奉一世督噶印度高僧大象坐骑象安一副。中间摆置大香炉一个。大殿二层是藏经楼,三层珍藏寺宝。
大殿后是活佛院,是兴化寺历代活佛的起居之所,是一座三坊一照壁院落,雕梁画栋,种植有各色名贵花木。经历代活佛修葺,更显优雅。在大殿西北角,是两座护法院。一座供奉欢喜佛大威德金刚。法相为单体拥抱交媾状,34臂6足9面,一个水牛头,7个愤怒面,一个菩萨面,每面三只眼;另一座供奉宁玛派祖师爷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同时也是白教噶玛噶举信奉的大师。离山门不远处,有一大一两个小池塘,是兴化寺的放生池。从山涧引来的活水穿塘而过,水直清冽,池塘中种满莲花,各色鱼儿游弋莲间,景色美不胜收。站在山门外向南远眺,只见对面阿难湾山间,矗立着一座高大佛塔,“万树苍翠欲流,风来碧浪起枝头”之中白塔,别有一番韵味。
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记载,1950年兴化寺有喇嘛160多人,寺田177份,耕牛12头,马11匹,骡子37匹,猪63头,公房3大院,僧房39院。1959年,在寺内开办农业中学,“文革”期间停办,房屋遭拆毁,一座名寺就此陨迹。
前一篇:找回来的春天(外三首)
后一篇:塔城:纳西歌舞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