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恒佑,天雨流芳:2012年丽江三多节侧记

标签:
三多节2012年玉龙县纳西族 |
分类: 草根力量——民间民俗 |
今天是农历二月八,三多的生日,也是纳西族的节日。
由玉龙县、古城区联合主办的纳西族三多节在白沙三多阁举行。相传三多属羊,2月、8月的第一个属羊日为传统祭祀三多的佳节。三多系玉龙雪山化身,是纳西族传说中的战神,后因其济困扶难,由战神升格为民族保护神。南诏时,南诏王异牟寻封其为北岳,并在现址建北岳庙。南宋末年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敕封“三朵”为“大圣雪石定国安邦景帝”。每年二月八祭祀三多期间,形成了民间庙会节日,不仅远近的纳西人蜂拥而至,邻近的其他民族也来进香,甚至远方的藏族也来朝拜。信众之多,香火之旺,皆在丽江所有寺庙之上。建国后三多祭祀被禁止,庙会也解散,包括东巴文化也遭受灭顶之灾,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恢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和万宝为首的旅昆纳西同胞倡议,1983年由当时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决议,把农历二月八定为纳西族传统节日——三多节。由此全国各地的纳西同胞拥有了共同的民族节日。笔者记得读大学时,那一天可以向学校请假过节。玉龙县文管所所长杨志坚也是读大学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过节要求,使在校纳西同胞享受到了祥和欢乐的民族节日氛围。从国内现状来看,现基本上形成了丽江、昆明、成都、北京为代表的三多节文化品牌,近年来,省内的大理、普洱、德宏等地的三多节规模也日渐扩大。
从笔者参加过的三多节来看,规模、影响以昆明为大,经和万宝、郭大烈、杨福泉等文化精英的苦心经营,群策群力,经近三十年沉淀,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成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成都三多节由杨尚孔、白朗、姚根育三人担当,规模不大,但富有特色,影响仅次于昆明,成功主因在于策划者把纳西文化与成都深厚文化底蕴有机相结合,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小而精却影响日增,如去年的丽江书画展,前年的东巴祭祀,大前年的纳西族民间文化保护论坛,活动邀请了成都文坛名流共襄盛举,扩大了影响;北京三多节利用了政治中心地缘优势,结合“两会”,使参加“两会”的丽江代表与旅京同胞共庆佳节,但波动较大,未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与既已形成传统的昆明三多节相比,丽江的三多节模式仍未成型,更多是处于探索过程中,与外地三多节的学者主导型相比,丽江本土三多节是以政府主导为主,这样出现了三多节成为一台歌舞演出的代名词,曲终人散,五天长假基本上成为民众打麻将、化崇的休闲时间,甚至有些民众戏称三多节为“麻将节”。丽江三多节何去何从引起了广大学者与民众的思考,多次学术会议、地方“两会”中都提出了提升三多节文化品牌,还原民间节日本色,彰显纳西文化魅力等建议。这些建议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由原来丽江县分设的玉龙县与古城区联手,邀请学者、两会代表多次座谈协商,推出了面貌一新的三多节节庆文化活动方案,主体内容以民族传统祭祀、商业庙会、民族文艺汇演为主,活动时间延长为三天(2月29日至3月2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别具特色的三多节盛会,将今天所见所闻的图文整理如下,以飨博友。
来自太安乡花依村的等待演出的村民
太安纳西族羊皮没有缀饰七星,宽大厚实,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相关。
和文光与塔城乡亲一起准备演出《勒巴舞》。
中间老者为著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勒巴舞传承人李文先。老人今年75岁,去年生了场病,最近在家养身体为主。但一到舞台,其艺术风采依旧。
年青有为的东巴木琛、和桂生等人在准备祭牲。
祭牲。
以生姜压钱,似有国币之喻意。“国”即纳西语生姜。
三多庙里的白沙乐队在助兴演奏。
三多庙里香火缭绕,人气旺盛。
虽然穿了三坝纳西族服饰,但她们来自白沙纳西印象民间艺术团,她们今天演出节目也是三坝的《呀哈哩》,以前有人把此曲改名为《阿卡巴啦》,与泸沽湖的《阿哈巴啦》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在曲调、风格、方式迥异。
玉龙县县长和慧军致辞。通篇说汉语,最后三句话才是纳西话。
正式演出前先举行了近二十分钟的东巴祭天多神仪式,木琛、石春、和桂生等东巴颂经。低沉经声通过会场音箱在白沙上空回荡,整个会场弥漫着一股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坐在身旁的李承瀚先生说这是来自祖先的魂音,是最有文化穿透力的声音!的确,我们迎合现代时髦太多,却往往被现代性搞得晕头转向失去了方向与自我,回归传统,接气大地,正本清源方为正道。经声喃喃,香火袅袅,四五千的观众悄然无声,天空风云际会,雪山上方似乎有了感应,突然雨雪迷濛,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润泽着干旱久渴的大地。神山显灵,天雨流芳。
东巴祭三多仪式结束后是来自太安天红的东巴舞——战神舞,古风犹存,质朴刚健,强劲有力,呼呼生风,有观众在大喊过瘾!
主持人是老搭档,和占翔与柯燕,主要是纳西语与汉语配合,原来设计由杨泽民翻译英语,但后来考虑到洋人来的不多,因此取消了。东巴研究院的张福龙带了四五个英国人,倒是津津有味地善始善终地坚持到底。
三坝传统歌舞《呀哈里》
《呀哈里》把婉转阴柔与阳刚强健完美相揉合,体现了藏区纳西族特有的艺术风采。
来自阿喜村的古乐队在演奏丽江洞经音乐《八卦》,伴舞的是黄山金葫芦艺术团。当下丽江境内古乐会呈现出不断壮大良好趋势,且出现了乐伴舞、纳西调等的传统再造现象。
演出会场一瞥。观众人山人海,有些爬到房屋顶上。可以说是今年三多节是盛况空前的一次节日盛会。
大东“热美蹉”代表队在翩翩起舞。“热美蹉”前年列入国家非遗项目,成为纳西族代表性的民间歌舞。
与传统热美蹉相比,现在的热美蹉有了改编痕迹,唱词也是结合三多节进行了创编。传统是条河,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传统不是活化石,不可能一成不变,只有在灵魂不变、精神不变、主体不变的前提下予以继承创新,传统之传才有可能。
长水古乐会在演奏《白沙细乐》,省级传承人和凛毅首曲“笃”把观众带回到悠远的祖先记忆时空中。
与热美蹉、白沙细乐等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的民族传统歌舞相比,勒巴舞的境遇却颇为尴尬:至今连个省级的项目都没评上,与它齐名的藏族热巴舞十年前就列入国家非遗名单。勒巴舞融汇了东巴教、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纳藏融合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是难得的歌、诗、舞相结合的大型组舞。惜乎因组织不力、研究乏力、传承艰难等诸多原因至今仍步履艰难,命运多舛,令人叹息。
李文先老人带病参加了演出,因身体不支,开场表演了几分钟后就下台休息,徒弟的表演也活灵活现,但整个精气神无法与老人相提并论。
来自太安花依村的村民在演唱嫁女调《含喔喔》,其词温婉深沉,感人肺腑,有一唱三叹之艺术韵味。歌词内容主要是新娘出门前,家中父母、伙伴、亲戚与新娘依依惜别,有劝诫到夫家如何做人,与人为善,如何料理家里内外;有回忆儿时两小无猜的美好童年、少年;有赞美新娘的心灵手巧,好事美德。据说《含喔喔》是太安花依一村才有保留,属于濒危的传统文化项目。
人山人海的现场即景。
李承瀚、和金花、李秀香、和振伟等歌手还演唱了《犁牛调》、《栽秧调》、《谷气调》等传统民歌。主持人和占强还回忆了二十年前与李承瀚一起在江边采集《犁牛调》的艰辛,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这些源自于民众土壤深处的歌声也是最能代表民众的心声,也是生命力最恒久的流行歌曲!毋庸讳言,当下丽江歌星层出不穷,甚至可以说每天都在冒,但多是流星,有些成名后名不副实,有些名倒没有,脾气见涨了,有些靠一两首招摇于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中。地气不足,修练欠缺,态度不端,浮光掠影,是流星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
演出结束后群众打跳的盛况。
会场边“山人行”乐队在边唱边卖歌碟。
想起了读书时参加昆明二月八,肖煜光的《净地》光碟一售而空的情景。外人只看到《净地》的现代感,称为纳西族流行音乐,其实其风骨、歌词却是地地道道的纳西味,尤其突出了古城里的文化意味。
郑板桥有言:似我者死,学我者生!
古时的白沙庙会无法想象了。今天情景却犹如昨日重现,玉龙村的十里村道成了民间商品买卖的市场,凉粉、米线、糖果糕点、农产品、农具、服装、玩具皆沿途陈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赶会的纳西人。
听组委会介绍,今年的三多节是延伸举办到3月2号,期间共有来自玉龙县、古城区十六个乡镇的纳西族演出代表队竞相登台献艺。其间为展销商品、自发演出的民众团体提供优惠措施,同时节日期间,丽江境内旅游景区都向本地人免费开放。
丽江民间就有二月八出游休闲之传统,今天演出结束后,来自丽江及周边民众纷纷到玉峰寺、东巴王国、玉水寨、福国寺等景点参观游览,一直到下午三点多,三多阁广场依然人山人海,路上行人如织,川流不息。
三多庙会,昨日重现!节日烘托了庙会,庙会方便了民众,是民众热闹了节日,成就了文化!这才是节日之道,节日之道在民道,人道,心道!
如果只是官方、商家的应景之会,弄虚作假,民众也会嗤之以鼻,如鸟兽散,如同虚设。
也许是上天感应,白天庙会期间只是零星下了几滴雨,尔后遮阳了一天,直到夜幕降临后才下起了毛毛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