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概率事件的放大效应

(2007-07-10 16:37:45)
标签: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股票

彩票

抽奖

概率

分类: 它山之石
 

小概率事件的放大效应

 

我们常常听到某某炒股挣了几十万,某某买彩票一下子中了个一等奖-200万奖金,某商场搞购物抽奖活动,某某买了10元的商品,抽奖却抽了一辆小轿车,等等等等。类似的传说也好,真实的故事也好,如此具有震憾力的利好事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到股市中来,到体彩、福彩中去,聚集到商场里不是为了买商品,而是为了买商品中大奖。

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上述一类的事件进行数学的分析,加之人们几年来的普遍感受,可以得出这样的准确结论:比如说股市,股民公认的赔赚比例是7:2:1,也就是说70%的人赔钱,20%的人不挣不赔,10%的人挣钱。在这10%的人中间,也只有十万甚至百万分之一的人才能在一年之中挣到100万元。可以想象股市在某一个时间段中(比如说一个交易日)钱的总数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抛开不挣不赔的20%不算,比方说有100万人炒股,每人一元钱,如果要想有一人一下子挣100万,那么其他的999999人就得全赔进去。对上述彩票等中奖类项目的抽奖设计也是如此,中一等奖的比例也是100万分之一左右。数学的概率论上称这种极小的可能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就如同我们上街遇到车祸的概率,极小极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车祸经常发生,但是我们照常上下班、购物、娱乐、旅游、走亲串友。

理智的讲,人们对上述的数学分析是非常认可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体会也很深刻,但是人追求利好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摆脱不了对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影响,同时促使这种小概率事件无限放大,产生了难以抵抗的放大效应。彩票业,赌博业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对利坏的小概率事件保持在正常的、理智的认识水平上。如因为车祸是一种小概率事件,所以人们正常的出行。

为什么人们对利好、利坏的小概率事件会在认识上产生如此悬殊的差别呢?前面所说的“逐利”本性就是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源。人们总是愿意让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愿意碰到坏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趋利避害”。有利的事,人们趋之若骛;有害的事,人们纷纷躲避。好事就像磁石一样,周围聚集很多人,甚至于越聚越多,继而产生无限放大的效应。坏事没人去碰,所以产生不了放大效应,尽管好事坏事产生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

某某买彩票中了特等奖,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下去可能全国都知道了。这样的好事容易传出去,是因为一方面这是吉利的事情,另一方面自己也想得奖,也容易接受这个事情,尽管可能是子虚乌有,这样传来传去,好象得特等奖的机会很大,自己买的话,也很有可能中奖。相反谁也不说自己买彩票赔了钱,炒股也赔了钱,传出去是很没面子的,所以我们很少能听到谁炒股赔了钱,买彩票白买了,一个六等奖也没中,尽管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所以局外的人也就纷纷进来,局内的人虽然赔了不少钱,由于赔得越多,捞回来的欲望越强,对利好的消息越敏感,越是被“小概率事件”这个磁石吸引住。直到有一天以跳楼来得以解脱,最后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出局。这种放大效应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同时也是警示着人们:不要在利益追逐中失去了理智,不可自拨,不得解脱。

股市真正的赢家,不是那区区几个杨百万,而是股市内幕的操纵者。比如大公司、大集团,甚至是一国政府;彩票的真正中奖者是组织者而不是特等奖得主。你没有看到体育局福彩中心动用几十亿元收入盖起的豪华大厦,购买的豪华轿车吗?赌场的真正赢家不是春风得意的赌徒,而是站在一旁观看的赌场老板;抽奖活动的真正受益人是组织者而不是来凑热闹的顾客,当你看到他们在活动过后盆满钵溢、满面笑容的神态时,你或许会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才是这种“小概率事件”放大活动的真正玩家、赢家。2006/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