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第十一期【卷首语】把一根丝织成传世经典
华林风
缫丝刚启蒙,桑柘映长虹。
素手托霄汉,经纬织上穹。
就算写无数首诗和特别优美地文字,亦无法表达心中对中华母亲——嫘祖的崇高敬仰。
如果将嫘祖养蚕术华为远古文明启蒙的象征,桑叶与彩虹的意象,是否暗合天地灵气之交融,让织锦之技赋予丝绸文明开天辟地的传世佳话,让缫丝劳作构筑人神共织的一首东方史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春蚕亦是,那咀嚼桑叶的沙沙声,便是嫘祖为天下人写的第一行诗篇,她捧起第一枚蚕茧的瞬间,文明的经纬便有了纵横的坐标——四川盐亭,嫘祖生在这边土地,这是中华母亲的故里。她将草木与蚕吐出的精魄凝成月光般的丝缕,人们传递着这缕月光,编织出跨越千年的文明长卷。
丝绸的褶皱里藏着文明密码,丝绸之路上那阵阵驼铃声,摇醒了沉睡的敦煌壁画。郑和的船载着一匹匹精美的云锦,掠过印度洋的浪尖走向世界各地。当外国的工匠将蚕丝织入挂毯,全世界所有贵族都在轻抚绫罗,惊叹东方的晨曦何等灿烂时,一条柔软的丝线已将人类对美的渴求串联成璀璨星辰了。
听,流动的丝绸如同液态奔放的月光,丝滑了长安城捣衣的砧声。
你用三千丈青丝的情愫缠绕这片时光,将生活的苦桑咀嚼成晶莹的丝素。当某个黎明撕开茧房的缝隙,那些疼痛的抽丝剥茧,终将化作云霞般的锦绣。
亲爱的读者:当你翻开手中这期新改版的杂志,读到这一期的所有文字,会不会记住,是嫘祖娘娘结束了人类穿兽皮、树叶的荒蛮时代,并与黄帝一起带领人类走向文明世界的一场创举。
如今,有人用镜头捕捉过丝帛流淌的光泽,更多的人则以诗行复写茧房里的呢喃,还有人将蚕食桑叶的韵律,谱成一首绝美的交响。在这个科技现代化不断复制的时代中,我们依然相信,手工的温度能熨平生命的每一个皱褶,相信最纤弱的丝线,能吊起人类情感最厚重的乡愁。
千丝万缕皆锦绣,人间从此有华裳。
蚕丝在晨光中闪烁,那不是简单的蛋白纤维,而是凝固的月光,是液态中的星河,是东方智慧为世界纺织的第二层肌肤。
今天正好又逢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日,忽然想起去年也是在这一天写了第十期的卷首语,不仅感叹。当抚摸那些用蚕丝织成的经纬时,指尖滑过的不仅是丝绸的肌理。
更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
2025年3月于春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