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鸟说扇

(2022-08-15 14:21:31)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青鸟说扇
文/青鸟依依

画扇 
贺农行成都芳草街支行成立三十周年
——题记
    芳草满青山,轻风百里还。
    农行三十载,回首笑开颜。
    从题记看,这首小诗固然是为企业而定制,虽然嵌了芳草农行四个字,也点出了该行成立三十周年的主题,也用满山的芳草作为该企业生生不息的众多客户群体,但就诗的本身来说,的确多了写实,少了意境。但这项活动倒是引起我再次对折扇的一种关注,虽然对折扇文化不甚了解,但扇子却是我们在夏天经常出现在身边的一个生活用品,没看见街头就有免费派送广告小纸扇的促销员吗?夏天送扇子是及时雨,几乎每个人都会收下并带回家反复使用并反复观看广告。但派送纸片广告的就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接收,与之相比,以扇文化促销这个点子,无疑是成功的。
    扇子是人们在夏天使用的一种日常生活工具。相传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据载:“扇子最早出现在殷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的,当时称之为障扇”。从而“扇”这个汉字里便有个“羽”字。”喜欢拿羽毛扇的有蜀国名相诸葛先生,人们对他的形象设计便是头戴纶巾,轻摇鹅毛羽扇,运筹帷幄,满腹妙计的天下高人。鹅毛扇是诸葛亮先生足智多谋的道具标配,因为若让他拿一把纸扇在手摇曳,就实在不像写出师表的孔明先生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不同的扇子有不同的名字,分类有折扇,团扇,竹扇,蒲扇等。折扇若论扇骨,就要从质地上来分别了,有竹、木、牙、角、漆等分类。
在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时代,扇子便是家家必备的一种生活用品。炎炎夏日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抬手轻摇会带来一丝清凉。多年前用过竹篾编扇和蒲扇,我们叫“篾扇”,顾名思义,蔑扇当然是用竹子破开成软软的篾条编成,蒲扇便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市场上两毛钱便能买到原滋原味的这种扇子。扇子买来后,讲究一点的家长还喜欢沿着扇子的边沿用好看的布条密密匝匝的圆着扇子的边沿缝好,一方面起到装饰作用,另一方面起到耐用的功能。
若家里有文化人,还会用毛笔写几个字或几句顺口溜在扇面上。我记得的就有:“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借扇,等到立冬。”还有“六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有人来借扇,你热我也热。”估计这些顺口溜,非常适合于全国各地任何民族的老百姓,我家扇子上的那些字便是由父亲写上去的,院子里的其他人看见,也纷纷拿着扇子排着队也请父亲写。于是,谁也不好意思在最热的夏天,找人借扇子来用了。
    年长的父辈是喜欢用蒲扇的,蒲扇面积大,扇出的风也很柔和,连在炎热的六月天坐月子的妇人都可以用来缓缓扇风纳凉。每天傍晚,老人们喜欢在四合院里搭一把马架子将泡了一天的老鹰茶凉着喝,我们这些小孩子就端个小板凳围坐在老人的马架子前,听他们讲民间传说或一些小典故。父亲是教师,理所当然成为全院子最有文化的人,孩子们也最喜欢听他讲故事,关于扇子的故事他讲到:从前,有位很穷的老妇以卖扇子养家糊口,标价仅非常便宜,每把扇子只要十文钱便可出售,如果卖不出去于是全家没饭吃,孩子饿得嗷嗷叫,恰逢王羲之先生路过,见状顿生怜悯之心,于是拿过扇子在上面写了几个字,老妇不认识王羲之,正为扇子无人购买而窝火,心思扇子上写了字肯定更不好买,于是拉着王羲之讲理,于是围上了许多人观看,有人认得王羲之,便积极购买有字的扇子,一番哄抢抬价,原来每把十文售价的扇子瞬间涨至一百文,把老妇惊得目瞪口呆,拉住王羲之千恩万谢。
    父辈讲这样的故事摆明了是让我们这些孩子好好学习,多多练字罢了。据传题扇的故事是真的,就发生在浙江省绍兴某地叫题扇桥的地方,便是王羲之这一则题扇故事的旧地。由此可见,一把微不足道的扇子经名人写几个字,其价值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是扇子本身的魅力,而是扇子上名家所题的书法作品为该扇子增加了一道文化色彩,人们花更多的钱买这把扇子,不是因为扇子有多好,而是喜欢扇面上有名家题字。若老妇的后人将这把扇子一直保存下来作为家传,以现在的价格来说,那就不知是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该考虑怎么放着才更能好好传承下去的大问题。
    扇子被人们频繁使用的同时,扇文化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古时候的团扇均为女用,扇字的骨架用檀香木或其它名贵藤条所制,扇面基本用丝绢制作,用丝线绣上不同的花卉图案,拿在手上是身份的象征。折扇虽然是男女通用,但分尺寸和款式。小尺寸的做工精巧秀气一些的归女士用,扇骨和扇面所用材质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分别 。女性固然喜欢婉约柔和的花卉图案,男性喜欢扇面有水墨字画等稍人文一些的画面。在扇面上作画题字是历代画家书法家施展才华的空间,方寸之间将一笔好字、几点水墨跃然扇面,于是将折扇的实用性、把玩性、收藏性集于一身。就像我们喜欢唐诗宋词一样,欣赏韵律的精致。
    折扇在传统戏剧中的才子佳人和古代影视剧中经常性的出现。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香港演员郑少秋在电视剧《戏说乾隆》中扮演的乾隆帝,每一集都有他手拿折扇撩开黄袍转身亮相的镜头,非常潇洒,尤其他手中那把折扇还可如刀剑般做兵器使用,扔出去可旋转成飞扇伤人,煞是厉害。 
    如今喜欢用扇子的人并不普遍,连使用电风扇的人也不多,人们习惯了空调,因为空调无处不在,居家有空调,出行有私家车,的士,公交车,地铁,高铁也有空调,只要不是室外作业的工种,办公区域都有空调。就连休闲所用的会所,茶楼,酒店等还用得是中央空调,目前,也就时稍微上点儿年纪的老人喜欢拿把折扇,端个水杯在小区环境里走走,或与几位老友一起到公园那种室外麻将铺打打小麻时扇扇风而已。
    折扇在长期使用或者把玩的过程中,扇骨表面颜色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表面形成的光泽会由浅至深,形成一种特别的包浆,显得很有年代感。所以喜欢扇文化的收藏者是不一样的,据一位喜欢这方面搜藏的朋友归纳为三条。1、对折扇时代与作者的认识。2、对折扇工艺水准艺术水准的把握。3、考虑折扇的新老程度评价价值。因为收藏家一定对他喜爱的东西了如指掌,对藏品需要了解的知识要全面,精确,这就需要丰富的经验与对藏品的认知,才能寻到真正的宝贝。我没那个条件搞收藏,却并不妨碍我喜欢折扇文化。
    十年前某研究会搞一场大型活动,想为请来的嘉宾准备一份伴手礼。想买个像样的礼品花钱很多,学会没这笔钱,一时我便想出个主意,书画家这么多,不如买几把纸扇回来画几把扇子作为礼品赠送嘉宾,一来显得有文化底蕴,二来嘉宾们会更喜欢礼品的新颖,果然,画十多元钱买来的扇子经书画家们的临场发挥的创作,一把把扇子让人叹为观止,嘉宾爱不释手,把玩良久,齐道:此乃最有创意之礼物。
    时隔十年,今年六月,西藏黄河诗书画院在与农行成都芳草街支行进行党建活动时了解到,2022年今年是该行成立的第三十个年头,芳草街支行决定准备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回报客户,我与该行行长在聊天中建议,与银行有业务关系的客户又不缺钱,需要的是品位,不如绘制折扇作为回馈,以此表达农行成都芳草街支行对多年来支持该行工作的客户们一点心意。行领导们欣然采纳,看到书画家们热情洋溢的创作情景,我也按捺不住诗情填词一首。调寄:
  临江仙•画扇
  纸扇小巧盈袖藏,开颜舒展含芳。
  武侯芳草觅书廊。古琴声万里,难得锦丝长。
  笼住烟雨调水墨,合成清雅词章。
  为伊践约画新妆。春风弄仄韵,吹面玉生光。
    折扇是黄河诗书画院每个艺术家的最佳杰作。每位书画家都有成长过程,在他的成熟期因人情允许偶有应酬之作很正常。精品之作毕竟是少数,更是艺术水准的标尺。反之,精者也不一定全出至名家。历代有些艺术家有很高造诣,但没有伯乐赏识也只能仿造名家,如我们知道的某某某仿石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赏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