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谢】张英辅先生为我几首小诗写的评

(2022-03-21 09:28:18)
标签:

青鸟的现代诗

飞花正值年少

杂谈

分类: 诗文赏析
【感谢】张英辅先生为我几首小诗写的评

感谢张英辅先生为我几首小诗写的评

       与张英辅先生博客相逢,这是读者和诗歌的关系,张英辅先生对诗歌的审美理念是清晰的,读一首诗的那种激情是鲜活的。一首诗能被张英辅老先生读后产生一些感觉并写下如此评论,青鸟有幸了,在此,非常感谢张英辅先生费时费力为我的几首小诗写下的这篇评论!
       固然,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更是用来振奋人心的。虽然不能超越诗歌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却能超越自我心理空间,而这种超越,就需要通过诗歌抒情来完成。对于诗歌写作来说,对诗歌的审美也有一种天性,诗歌之美不在于传达某个词义的信息,而是引起我们对语言的某种沉浸以及呼之欲出的情绪。
       这篇评论,先生真的用心了,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进行推敲,于一位八旬老先生来说是颇费精力的,先生热爱诗歌且善于提携新人,不惜劳动身心精力为一个未曾谋面且又萍水相逢的博友写下一篇美评,除开诗歌的魅力还有先生的热情,青鸟不感动是不可能的。
      诗歌是伟大,健康,生命的语言,我的诗还有很多需要打磨和提高的地方,张英辅先生这篇评将青鸟的诗歌升华到一个高度,这也是进一步在鞭策青鸟,需要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风雨兼程!谢谢张英辅先生~

张英辅先生为我几首小诗写的评:   
 
诗评:一种恬淡  一种美丽 
       ——浅析女诗人青鸟依依的诗歌

       诗歌是人之心灵用文字发的光,是人用情愫在心灵的天空描绘出来的美丽彩虹,是翠鸟从人们心头飞出来的时候,或怀着幽婉,或怀着痴情,或抱着对未来希望唱的歌。凡是爱诗者,肯定都有一腔美好的情愫。而诗作者,则肯定是把自己与诗紧紧捆绑在一起,交给了伊甸园,并把自己送上征途走向远方。
       我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我是从少儿时代起就爱上了诗歌的,从此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总把爱诗者当朋友,更把诗作者当朋友。我和青鸟依依就是这样认识的。
       只是我和青鸟依依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一个多月吧,但她的诗歌己经明显地让我产生了共鸣。我提出来为她写诗评,她欣然同意了。
       如果按照习惯,我会把她的诗作全部读上一遍,只是年岁毕竟老了,已经做不到这一点。我仅仅大致上把她以前写的诗读了一些.,当我得出了“一种恬淡  一种美丽”的感受后,开始从她近作中认真挑选——挑选那些能进入我内心深处的,能让我有较多感触的。而诗评我不想写得过长,所以挑选的诗不多。我觉得,只要能写深写透就好。
       首先吸引我的,是她新近写下的《山上的月亮》。她是这样写的:“一瓢清晖撑开几篙夜色/浅瘦的秋水,拴住曲折的微澜/村庄袅袅升起熟悉的炊烟/静静地,萦绕出一条弯弯的河流/……”很美的一种开头,很能吸引人走进去的一种开头——幽幽地,静俏俏地,无不明月无限地,带着一种美,带着一种神奇,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向往的境地。
       假如你此时,心境不是那么轻松、舒畅,满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这样的诗就会很适合你。或者,你还不知道你的心灵受了伤,你也不知道工作上、生活上你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那么你也走进这样的诗境吧。它肯定会让你平静,会让你用月光洗去身上的劳累,洗去心屝上蒙积的尘垢,那袅袅的炊烟,那弯弯的河流,那曲折的微澜,不都是为你准备的吗?这时的月光,对你会是一位含情脉脉的情人,让你得到恬息。
       可是,我的心情也可能太急切了,下车伊始就发议论,作者的本意是这样的吗?你看,她接着这样写道:“未醒的梦,近在迟尺”。原本,作者是在盼望和等待她的一个梦醒来呵!但我想,我们并不矛盾。我写出来的文字,不恰恰也似一个梦吗,而且己经醒来了——美丽的女人、美丽的月亮,炊烟,还有秋水。只是作者写到这里,不知为什么却欲言又止了。
       作者另开一段写道:“月光是自由的/风声,鸟声,虫鸣也是自由的/像一直鲜活在爱里的青山/缱绻美好的情意,并坦然宣告/山月,旧梦正在初醒//”多么耐读的句子呵!她把积聚在心里的情意,包括那“鲜活在爱里的青山”,一下子全让迸发了出来。山月苏醒了。
       作者一向是偏向素雅的,也追求一种恬淡,所以她的诗句让人读起来总好向有那么一点点儿没有点透,但这正是这种没有点透,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淡雅的深有余地的美。
       我喜欢这种淡雅,我喜欢这种美,真是很棒的一首诗,也真是很美的一首诗。

   再讲第二首诗,很简短,读起来更亲切。题目《小柿子》:
       “未赶上你的青绿时节/从山坡寻觅,蛐蛐说你早已熟透/流进岁月的红灯笼已熄灭/一只只,被握成紫色意念/失忆的枝干羡慕花朵/草已苏醒,三月/慌张出一季热呼呼的枝芽//”作者笔下的小柿子,从青绿变成红色小灯笼,再握成紫色意念,其实这是它整个的一生。这一生是美丽的。这让我不禁想起我们很多普通人,也都是这样过活。就像一个个小柿子,想来何其相似?但我觉得从这首小诗中,不仅让我们读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读到了恬淡,大家一季赶着一季,安贫乐道,其实也是津津有味的。从来没有野心,没有物欲,惟有亲情,兼有质朴的礼遇。这其实是百姓之家的福份。他们唯一的寄托,也只是只要能长出“热呼呼的枝芽”。我们就从这简单清淡中,体味青鸟的诗之美吧。

      再论第三首小诗——同样很简短。

      “一条小路流进林间”,“流”字用得很好,“让南飞的雁阵,铩羽驻足/……草莓/为踏春的路人/抛出,成串的香吻//”这首诗,让我想到我们为什么总爱去踏春,答案很简单,我们踏的是一种心情。《林间茶》是这首诗的题目,其实从茶中品味出来的,还是一种心情。
        作者还接着写道:“我们在一盏茶里论道/同时榨出每一段甘蔗中的甜/张开一粒松子的嘴/让感谢的词语涌出舌尖/用阳光抱拳/在日历上,划出感叹号//”诗写得多么简洁呵。其实作为普通人,一向是很容易滿足的,所以他们总是感到很幸福。说起来,诗中都是普通平淡的句子。但正是这种普通平淡,让我们感到满足。
       可是反过来去思考,现代人的生活,往往太紧张,节奏太快,追求恬适,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之所以连着挑出以上两首平淡小诗供大家欣赏评析,就是我觉得我们太需要从精神上到生活节奏上来解放自己了。
       只是在现在的诗人中,用恬淡的笔调去写诗去释放情怀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视青鸟为我的知己,我愿她欣赏我,在她的平淡诗歌中如此陶醉。

       最后一首诗:《青花瓷里龙抬头》。这首诗很值得咀嚼。不过我预感到很可能我的欣赏角度和大家不一样,并且可能和作者的创作初衷不相符。为了让大家目睹到原玉,我把全诗复制如下:
你是泥土的化身
通透的青花闪烁一片灵光
细腻,端庄,威严
听朦胧的开片,风起风落

水泼青蓝,线条的
灵感婉约成别样的风骨
烟雨中游弋的水墨
疏密虚实,意犹未尽

一条青龙由沉睡中苏醒
昂起高贵的头颅
将一抹浑厚的纹饰写入脂玉
滴出的古韵道尽沧桑
每个韵脚,都媚入骨髓

  顺便讲一下,我写过一篇评析女诗人维维《江南》的诗评。那篇诗评我尽情地评写了琴瑟之爱。青鸟看到我那篇诗评之后,她评点道:“青花瓷凄婉。细腻如同美人。瓶底那飘逸蕴涵着千年的古风,静静传达进人的心底。沉睡了千年的青花瓷是烟雨中圣洁的女子,让一种美丽,再次脱颖而出。”我是不是让一种美丽再次脱颖而出了呢,我们不必去论。但青鸟的确看懂了我的评,也看懂了维维的诗。当我捧读她青花瓷诗的时候,我就忖想,其诗是不是与《江南》有关联呢?谁知青鸟当即就否定了我的想法。她说她的诗只是在纯粹地赞美青花瓷。别无关联。
   但她又对我写道:“诗评风格各异,评论家确实要了解诗人创作一个作品的初衷,但这个初衷应该是评论者在这个作品中读出来的。比如一首诗,十个人评论就有十个不一样的论点。站在诗歌的立场上,去评论作品就行了。”既然这样,我就不用再顾忌青鸟的本意,我如果说错了,她肯定会原谅我。我用我的观点来评论这首诗就是了。
  我觉得若把这一首诗理解为情爱诗更好。诗中写道:“通透的青花闪烁一片灵光/细腻,端庄,威严/听朦胧的开片,风起风落//”写得是非常好的。可是既然我设定把它作为情爱诗,我认为若把“威严”二字去掉应该会更好,因为“威严”二字是在描绘青龙,而我趋向于在这里纯粹的单一的只写只赞青花,让青花在“风起风落”中,在“朦胧”中绽开,让她“占尽风情向小园”,给我们显示出她独占的美,也才更会让我们体会青花的可爱。
  当然,诗人对青花的描写还有第二段,她写道:“水泼青蓝,线条的/灵感 婉约成别样的风骨/烟雨中游弋的水墨/疏密虚实,意犹未尽//”好抒情呵!好好抒情呵!我很欣赏这一段。
   但正是由于在这段浓浓的抒情,也才让我们急于读到第三段:“一条青龙由沉睡中苏醒/昂起高贵的头颅/将一抹浑厚的纹饰写入脂玉/滴出的古韵道尽沧桑/每个韵脚,都媚入骨髓//”
   写得一个字都不可添,一个字都不可少。特别是“每个韵脚,都媚入骨髓”!这让我觉得与维维的《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妙。她们稍有不同的是维维写的是蛇,青鸟笔下是龙,而“将一抹浑厚的纹饰写入脂玉/滴出的古韵道尽沧桑/”则让整个诗更妙了,不仅在意象上在形象上更厚重地浓浓地帖近了生活,还那么直逼人心,让我们在沉醉中真想一抒感慨。
   如果再继续往深处想,我认为青龙就是我们中华大众的化身,倘若作为个体,起码是一条英雄好汉。而青花,应是三峡神女,是西施,或者是许仙的娘子青蛇……一幕幕历史上的动人爱情剧,都会在我们眼前重演,都会让我们沉浸在爱的追忆和回眸中。
   还恬淡吗,还恬淡,因为我认定青鸟的创作特色就是这样。
   不过,我如此评写青鸟的《青花瓷里龙抬头》,大约会让她觉得我给写走了。如果真是这样,权且当作我这是无足轻重的一家之言罢了。自古人讲读有读诗之意,写有写诗之意,或许说不定我的观点还有那么一点点可取之处。我的的确确是在真心做学问,并无哗众取宠之心。

   本来,我的诗评写到这里就算写完了。不料放下笔又去看青鸟依依的博文时,却被她新写的《命犯桃花》给吸引住了。
   她的开首是这样写的:“昨夜,月色清冷/十丈轻红,裹紧密不透风的躯体/背着命犯桃花的罪名/只为,鲜活在三月//”
   全诗我在这里就不谈了,我只想说,仅就这四句诗来讲,一句“只为,鲜活在三月”,就不知说出了多少女人的心声。我曾细读过青鸟依依以前多篇诗作,我认为她在这里推出了一个大亮点,桃花在三月真正地开了,它预示着青鸟依依在诗坛上将有更惊艳的花蕊绽香,鲜活的春季是为她到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