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抱琴看鹤远,墨池读石见云峰
——著名书法家高振之书法艺术评鉴
金秋北京,风景如画。
著名书画家高振之参加北京“当代丹青名家书画展”,他的篆书,高古俊逸、银钩铁画,大象正气,厚重之中见朴拙平实,转折处显风骨,臻微入妙,近可跻身名家,远可直追古人。笔墨落于纸上,尽显才情风流,令人赞叹不已,叹为观止——引起京城书坛的广泛关注。
高振之,祖籍山东,1958年生于大连,毕业于中南大学法学专业。现任中国名家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兼东北分会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杂志社艺术总监编委,人民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会长,中国汉字书法美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高振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少年时期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酷爱书画及音乐。多年来,他对篆书研究情有独钟,刻苦钻研,挖掘精深。造诣颇丰,功夫非凡。
近几年来,高振之作品主要吸收和继承了清代邓石如的笔法,集秦汉两代篆字之长,对小篆的形体,用笔及章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作品变得益发完美,内涵丰富,垂脚舒展,给人以整齐美,富有节奏感。
与此同时,他广泛吸收甲骨文、金文法帖特点,笔法方圆并用,体势严谨,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他的篆书作品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收藏。
几十年奋笔,高振之先生成为当代创新书法至为忠诚的艺术探路者。他的近期的书画作品十分令人振奋,尤其在书法上的建树令人钦佩。他翻阅了古人大量的经典论著,根据典籍中书法精髓的引导,最终选择镌刻的书写方法,将手中传统的毛笔变为神奇的刻刀,遵循着传统的字法、笔法、墨法、意法、章法,合唱出当代新篆书的交响,成为当之无愧的“新创篆书”的东北第一人。





高振之认为,学习古人才能够走出书法的第一步。但是,东施效颦般的重复古人重复别人是一种耻辱,没有发展的继承——书法和书道——就没有希望。
事实上,当代新篆书或者说创新篆书,已经成了一种潜在的书法“经典”,对它的怀疑、诅咒与否定恰恰是其价值的反证。现在的问题是,当代创新篆书,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很多书家做了大量的尝试,都没有成功。高振之孜孜以求,他用了近20年的时光,追求篆书的新韵。他最终成功了,他的篆书走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新的艺术成果。
篆书,在中国当代书法尤其是新时期书法现代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它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当代创新篆书的贡献在于它完成了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规范与书法形态的解构,并在美学领域完成了与古代美术的紧密接轨,可以说,它是书法领域一次高速度、高效率的“现代化”运动,应该说,这样一种“跨越式”的“反权威”性的发展方式本身必然会伴随着对书法本体以及名人群体形成的伤害与牺牲,但是正所谓“背叛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种伤害与牺牲也许正是书法“创新”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以它为代价,当代创新书法才建构起了它的审美现代性与艺术现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创新书法的“创新”无疑是一种“变革”的贡献,是对当代书法认识重新改写的过程。它与我们对“当代标签大师”的书法传统的想象无关,甚至彻底否定,它的魅力恰恰在于某种怪异的、不合“大流”的“偏离”。
书法的规范创新,很难,篆书的创新则更难。高振之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世界上最难最博大精深的艺术,因为,它是难以驾驭和难以掌控的艺术,无数人喜欢它但又被书法艺术奴化,很多人对于成功的渺茫望而生畏而中途夭折甚至叛逃,有很多画家都是逃离了书法以后改学国画的艺术幸存者。画画容易写字难,画家只要用心学习几年,完全可以立世,有的画家靠着几个线条和一些涂抹就成了大师。可是书法很难取得成就,没有几十年的功夫不会写出风采,甚至很多号称书法家的人一生都没有弄明白书法的真正奥秘。书法是一种可以将生命榨取干净的艺术。墨能万变,书有百体,尤其是篆书,写好是很不容易的。书法渐进的道路,不是可以容易找到捷径的,每一次跃进,都要付出成百上千次攀登,无数次进入绝境,又无数次走出绝境。经过无数次的破解,高振之先生找到了实施篆书新创工程的路径。只有这样的路径,才能够接近书法的本质。
创新书法登上中国书坛不是在当代的事情,因为书圣王羲之的创新实践,才诞生了伟大的《兰亭》,后来者诸如颜欧赵柳等等大师,无不因为有了新的创新才进入书坛圣殿。当代书法对它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其文化的形式主义色质。确实,当代创新书法将广博的文化和数千年书法成果纳于自己的视野内,对于应该”怎么写”的实验一下子就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了。许多人都认可当代创新书法、新潮书法醉心于”形式”的事实,而且对其形式的表演性、操作性和非原生性很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很少去进一步追问“新潮书家”何以会如此热衷于形式、热衷于表演?如果说”形式”某种程度上是审美现代性或艺术现代性的象征性符号的话,那么我们在认同“新潮书法”在形式探索上的成就及其必要性的。同时,也更应该看到这种”形式”背后的精神因素与文化因素。我们觉得,在新时代的书法这里”形式”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能力的证明,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策略的选择。只有对其形式背后的”策略”意味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可能正确评价新潮书法作品热衷”形式表演”的深层动因,才能体味这种”形式”崇拜背后的复杂性。因此,对我们来说,要重新评价新潮书法的实验,从艺术策略入手无疑是一条必然的路径。

高振之先生的书法创新丰富了传统的自发要求——
首先他的书法结字方法构成呈现多样性的风采,忠实的继承了传统但没有受到传统的约束和羁绊。高振之书法往往沉稳雄强,敏若清风,淡若流云,进退有度,随意来去,富有内涵。结字形态变化奇煜,有出处有创新,强调变化,但绝不失掉传统。这种对于书写的掌控能力是需要超人才能和功力的。
第二,高振之先生笔法独到,他笔法的变化使转过程中,走出了不同于古人的笔法。纵观前辈先贤,悬针垂露,虎贲蛇惊,形之状态,所用笔法,使转,驻会,中锋着力,笔墨畅行。高振之先生的篆书,强调雕塑感,以刻划为主,雕塑符之,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造创新。
第三,高振之的当代创新书法在墨法中苦心经营。墨法的变化除了浓淡焦湿枯,似乎添加了许多秘而不宣的独创秘笈。
第四,高振之特别注重意法,他认为意法是书家是否具有书写才华能力的标致。书法有经世之道,做人之术,通周易,和音律,有舞蹈,可以找到多种文化元素的印记,意法高妙,才算是好的书家。
第五,高振之对于章法的研究也很有见地,比如“s”形构图,品字形用意,两条线布白等等。这些都组成了高振之书法的完整风貌。这些书写方法特殊技术,很难模仿。
看高振之创新性的书法创作,我们就仿佛在观看诗人的真情朗诵,各种各样的情绪冲撞,可谓层出不穷。而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则莫过于对他激情书写行为本身的美术暴露。这与观念上对于“真实美学”观的革命有着显然的因果关联。尽管人们对书法这一事实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对于这种激情性创作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传统的书家力图掩盖这种激情性,以求得稳妥的审美阅读效果;而高振之反其道而行之,他似乎在用笔讲叙书法笔墨变幻的故事,同时总是故意制造很多矛盾继而又是这一系列矛盾和谐统一于一幅作品中,从而达到对书法书写的完美解构。而中国当代的创新新书家们恰恰就是认同和信奉的这一种激情与继承的时代观。
高振之行走在艺术大道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路上,从来没有捷径,也没有凭空成功的天才,只有那些不畏道路坎坷,挑战自己,不懈追求,大胆进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强者,最终才能够获得艺术的丰硕回报。祝愿高振之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留下更为瑰丽风景!

评鉴人——齐人王登武院长(主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