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经济危机(1788年)
(2011-05-04 08:35:20)
标签:
阿克莱英国经济危机纺织工业英格兰银行财经 |
分类: 历史 |
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第一次经济危机(1788年) 第二次经济危机(1793年) 然而,纺织工业的投资和生产能力的增长又一次超过了其他部门的吸纳能力,第二次危机降临了。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1792年到1793年,100支棉纱价格从30先令跌至16先令。企业破产数量急剧增长,甚至连一家最大的负债达100万英镑的企业也宣告破产。企业破产带动银行破产,400家地方银行有100家停止支付。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年—1814年) 好景持续了12年,到1810年第四次危机终于爆发。由于繁荣持续的时间长,这次危机的严重程度也超过以往各次。1808年,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严重威胁了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并使棉花价格暴涨。英国被迫把目光投向南美。南美被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在出口信贷的支持下,大量纺织品被送进了南美各地的货栈,使纺织业的繁荣得以延长至1810年。但是,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因此,当1810年南美的纺织品开始退回英国时,英国的纺织工业失去了希望,一泻千里,大工厂裁员过半,中小工厂关门大吉,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危机持续了4年多,单纯靠淘汰落后企业、裁员、削减工资、降低价格,都不足以使纺织工业庞大的生产能力得以消化。 第五次经济危机(1816年) 1814年世界市场出现巨大转机,拿破仑战败,欧洲大陆市场开放,英国商品对欧洲大陆的出口额从1811年的1300万英镑,急增至1814年的2700万英镑;1815年,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但是,英国货的生产和运输能力过于强大。1814年底,欧洲大陆市场即告饱和,1815年对欧洲出口即下降23%;由于美国市场迅速接替,繁荣得以继续,但过了几个月,北美市场也饱和了。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于是,英国工业陷入第五次危机。1817年,英国第一次提出了旨在减轻失业、启动需求的公共工程拨款法案。法案批准拨款100-200万英镑,资助建设运河、港口、道路和桥梁。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用财政手段缓和经济危机的最早尝试,比凯恩斯主义的提出早了100多年。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1822年(?)) 但是,对于英国庞大的过剩生产能力来说,区区一、二百万英镑无疑于杯水车薪。事实上,1817年以后,虽然利润和生产有所恢复,但供过于求的总体态势仍未改变,因而投资繁荣没有到来。1815年到1817年之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几乎增长了5倍。这说明英国企业主们纷纷将赚得的利润放进银行,从而使这一轮经济恢复十分乏力。黄金涨库给外国债券的推销提供了良机,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英国粮食歉收,来自殖民地的原材料涨价,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需求再度萎缩,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1819年11月,棉纺织工业三大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由于世界贸易的恢复,1815年和1819年两次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正在成长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1819年为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英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英国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年的395万英镑。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再一次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资也被证明是一场豪赌。投机商人和银行首先大量破产,继之第七次危机席卷英国主要工业部门。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机器工业首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外国公债上净损失达1000多万英镑,对资本家和英国国力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此类现象后来在对美国铁路的投机上再次重演。债券投机屡屡失败是英国走向相对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价格大幅下跌,英国货倾销美、法、德各国市场,重创了它的竞争对手。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年—1843年) 1825年危机以后,纺织工业仍然步履蹒跚。但是,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英国成立股份公司名义资本额为10520万英镑,其中铁路占6960万英镑,银行机构占2380万英镑,保险公司占760万英镑,采矿企业占700万英镑,运河占370万英镑。除铁路因素外,另有两个因素使繁荣得以延长。其一是从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其二是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仅1832年到1833年,英国对美出口就从547万英镑增加到1243万英镑。与此相应,则是大量黄金从英国流向美国。1836年,两个主要因素先后发挥到顶点。铁路建设投机过度,建设成本大幅上升,收益转为亏损;英格兰银行控制黄金外流,美国信贷紧缩,英国对美出口1837年比1836年下降了三分之二。于是英国陷入了第八次危机。棉纺织业仍然首当其冲,呢绒业、亚麻和丝纺织工业都陷入困境,冶金工业、造船业、煤炭业大规模裁员、减薪,单是具有工会会员资格的炼铁工人的失业率就从1836年的5%上升到1837年的12%。更加严重的是铁路建设规模大幅度收缩,反映上年建设规模的通车铁路长度1838年为357英里,1839年仅为78英里。就在这时,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美国棉花歉收,加上合众国银行力图垄断棉花贸易,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因此,黄金大量外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事实上,萧条持续了6年。在此期间,英国商品继续对其他国家进行倾销,但美、法、德等国则加强了贸易保护,双方展开拉锯战。 |
前一篇:学会信用卡合法“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