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钱币辨伪

(2018-10-12 10:01:48)
古钱币辨伪
下面对古钱、银币、铜币三个种类的鉴别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古钱是一种年代最久、历史最长、数量最多的钱币,其中一些品种因传世稀少而非常珍贵。因此,常是作伪对象。伪造古钱的方法有多种,如翻砂法、改刻法、挖补法、拼合法等,然后再伪以铜锈及颜色。用翻砂法制造的伪币,一般系采用真钱或其它类似模型翻铸而成,其特点是光泽度差,比真钱略小,钱体稍薄,钱文常模糊,并且不如真品自然有神韵。改刻作伪的方式很多,有将较厚的古钱文字磨平,改刻成一种稀有钱文。近年有用一种化学粘接材料“塑料王”改刻成稀有钱文的,欺骗性更大。如用大头针扎能进入字里。这种改刻钱一般不伦不类,文字呆板,有刀凿痕迹,锈色不一致等。挖补的伪钱,是将常见的古钱挖去一两个字,取另一钱上的文字或用铜片打成的文字粘补上去而成。这种伪钱最突出的特点是,钱文不统一,形制与真钱有异。拼合法作出的伪钱一般是合背、合面钱,把两枚钱一面磨平,拼合粘接在一起而成,这种伪钱落地时声音破哑。
伪钱做出后,一般都要上假锈,所以鉴定锈色的真伪是分清钱币真伪的最有效的方法。真正的古钱,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生成的锈系自然生成,锈色泽润,锈质入骨,坚硬牢固,结实细密,经久不变,不易剔除。我们所见的古钱,一为出土,一为传世。出土的古钱一般生有绿锈,锈色鲜润,坚实自然。伪造的绿锈,颜色暗淡,不自然,锈质疏松,脆弱,容易刮动或脱落。传世日久的古钱,表面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称为“传世古”。伪造传世古的方法是将伪钱用火烧红后冷却,或放入盐酸腐蚀一、二月取出,表面即可产生黑色的传世古。然后再用布带打磨或摩擦,使其产生传世光泽。也有将伪钱用煤烟熏黑,再上蜡打光。传世古,色泽浅淡,不自然,轻浮不牢,用手指摩擦,手指便会粘上黑色。
古钱本身铜质的颜色,也是古钱辨伪的重要依据。一般先秦货币用青铜铸制,颜色青白。其后出现了水红铜,颜色泛红。明代洪武年以后始用黄铜铸钱,颜色淡黄而有光泽。清代新疆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钱币,即可断其伪。但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如咸丰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均用红铜铸,而浙江大钱有用青铜铸制的,所见黄铜者均伪。
了解各时期的形制特点和文字特点,是辨别古钱真伪的又一方面。如先秦布币、刀币一般币身轻薄(齐刀却厚大精美,但文字,笔划有力),表面多不平整,布币的首端,刀币的环上留有粗糙的浇口。翻铸的伪品,币身厚重,平整光亮,浇口常被磨平或错位。古钱铸造出以后一般要经过打磨修整,外轮可能用旋车打磨,磨痕与外轮线平行。再加上长期流通使用摩擦,一般圆润光滑。而伪钱铸量少,一般是用挫将外轮毛边挫平。但挫痕与外轮线呈近垂直状态,用手握有“扎”手感。每个时代的钱币特点还表现在钱文书写上,如有一枚西周钱,钱文是小篆。我们知道,小篆体是秦统一后才向全国推广的,西周钱是先秦货币,钱文应是大篆,所以小篆体西周钱定伪无疑。古钱的形制特点和文字特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普通钱中去了解和掌握,这样将有利于我们去鉴别稀见种类古钱的真伪。
另外,听声音也是鉴定真伪的方法之一。真的古钱年代已久,铸造时的火气已消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伪品则是新铸而成,敲击时声音尖亮有转音。
鉴别古钱除了听声外,还可辨味。传世日久的古钱,嗅之没有任何火气异味;刚出土的古钱则带有一种土香味,均无异味感。新铸出不久的伪币,火气仍盛,有异味,如用火烧或烟熏法作的传世古,则有特殊的火气和烟味。作假锈的伪币,没有土香味,有的有松香味,胶水味或油漆味,有的则有酸性气味。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有以下特征之一者,伪造的可能性大:
1.传世的古钱没有自然流通磨损的痕迹,或有人工打磨、抛光的痕迹。
2.铜锈较硬,呈粉粒状态,或漆皮状态,有时部分脱落,露出较新的铜质。
3.铜锈松软,或色彩单一。
4.与同类型的古钱相比,手感特别重或声音尖脆。
5.明代洪武以前的钱币铜质发黄或深红者。
6.轮廓宽窄、字口深浅、直径大小、钱文书写与真品有异者。
7.币面砂眼严重,穿孔有毛边。
8.铜锈阴暗,有刺鼻味道。
9.绿锈满身,部分有晶体状。
10.锈色层状黑亮,部分脱落。

铜元年代较近,铸量较多,民间尚有大量留存,多为传世品。随着铜元集藏队伍的不断壮大,珍稀铜元的价格扶摇直上,因此伪品便应运而生。
伪造铜元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翻铸法、失蜡浇铸法、改制伪造法等等,最高级的则是电脑激光线切机伪造品。不管造伪者采用什么方法,均会有破绽,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假铜元的特点有:1.有砂眼(沙版铜元除外);2.铜质浮松,有粒子状;重量偏轻;4.古色偏黑:5.有小气泡或气孔;6.图文有败笔之处;7.铜色不符;8.外缘厚薄不均匀或有刀削之感;9.图文浮浅,模糊不清。10.声音尖短。凡具以上条件之一者,一般即为假铜元无疑。
银元属贵金属铸币,伪品仿品更多。因此,掌握区别真假银元的基本方法,不管是对收集还是日常生活均有好处

银元的作伪方法与铜元基本一致。从鉴别上要掌握以下几点:1.听声音。就是利用银元相互撞击的声音来辨别。用两个指尖轻轻地捏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块银元撞击,声音轻脆,即平稳又柔和,是真银元;声音尖高或低闷者为假银元;2.看外形。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包皮、挖补、改制、挫边、酸洗的痕迹,有无砂眼,有无旧色包浆,边道是否匀称等;3.称重。银元的标准重量是26.6克,成色在88%以上,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也不会低于25克。凡低于这个重量的均伪。4.酸检验。在银元上滴一滴硝酸或浓硫酸,如发现冒绿泡或变黑,就是成分不足或非银质。另外,有些合金铸成的假银元,在水泥地上易摔碎。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银制伪币和改版伪币。这两种伪币因是银质的,金属比重、性能相等,所以真假不易区分。有效方法是用高倍放大镜鉴别。新铸伪币因压力不足,表面或局部有极细小的砂眼,钱文呆板,图像无立体感。再就是无旧色包浆。改版银币一般是中高档银币,如将普通湖北光绪元宝,填加“本省”二字等,这种银币更无法用肉眼鉴别。但在高倍放大镜下,那些“特别”文字的周边就会有刀刻痕迹出现,这种填加或改制出来的文字也会有失神感。
近几年,还出现了电脑机制币,种类包括铜币、银币及现代流通纪念币等。制作时将图文通过扫描仪输人电脑,再以电脑存储的图文信息按程序指令来控制“电文花”,制作成旧的银铜币或其他币种。由于这种伪币图文逼真,制作精细,很难辨别,但是,伪者,或者能逼真,但绝不能乱真。这种电脑机制币仍有不少破绽。首先,如用3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这种币的表面有密集均匀的细小颗粒,这是制作时“电火花”造成的。我们知道,即使靠手工打制的一些币品上,也不曾见过这种细密的小颗粒。所以,凡机制币面上残留有密集均匀的细小颗粒者,均伪品。其次,由于仿机制币时间短,一般没有熟旧之感,声音尖响刺耳,材质新鲜发亮,没有自然流通痕迹,从侧面看,给人以“切割”而成的感觉,而且齿边边道不均匀且生硬。如用手紧握,有“扎”手的感觉,再有,有些机制币制成后,再上一层假锈,一般厚积而规整,但显呆板僵硬。真品应是紧密薄匀,缤纷自然,绝不会松散浮泛且厚积

近年来机制币(主要指铜币、银币)发现的伪品主要有以下特征:
1.有帝王、帝后像及古代人物像者,皆为臆造品(四川卢比银币除外)。
2.图谱中一般没有收录的“币品”特殊式样,如广东寿字双龙“七钱二”,袁氏帝服像等。
3.阴阳合面合背或正面汉文省名与背面英文省名不一致。
4.没有自然流通磨损痕迹,没有旧色包浆。
5.表面色泽单一,图文浮浅呆板,人像走形,文字书写软弱无力或字母大小不一。
6.银币经磨损露出非银材质,发黄、发灰或发黑。
7.铜币外侧直削、平滑,无磕碰痕迹;银币外侧齿边不均匀,宽窄不一,长短不一,深浅不一或呈歪斜状。
8.声音尖短刺耳,犹如新出。
9.钱体厚薄不一或走形。
10.银币重量不符或虽重量一致,但较厚者(银元一般重26.6克,直径3.89厘米,厚0.22厘米)。
11.用5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表面有密布颗粒。
12.有改刻、添加痕迹,且字样与原币字样不相符。
古钱币的鉴别是一门科学,学无止境,随着各式各样的伪币的出笼,我们在鉴别古钱币时,不能仅局限于旧的条条框框中,应该不断创新,不断增加知识,真正炼就一双慧眼,使假钱无处藏身。
最后,想提醒每一位钱币的爱好者,特别是刚刚人门的爱好者,搞钱币收藏,首先要学会辨伪,掌握一定的钱币知识,否则盲目对照收集,不识真伪,只能给造伪者帮忙,让自己上当



古钱币常见作伪方法
1、翻铸法。
此种方法以真钱原品做模型伪造。浇铸铜水多为古代铜钱或铜镜溶化而成,因此翻铸铜质仍为青铜或红铜。由于热涨冷缩缘故,以本钱翻钱要小于本钱,即翻铸小一匝。此种伪钱上市极多,有的几可乱真。
2、改刻法。
选择旧铜钱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来伪造。此种伪造品为数不少。如五铢改刻为太清丰乐,小货泉改刻为永光景和等。还有选择铜钱文制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两为两两或半半,改刻五铢为五五或铢铢。用种种办法标新立异。
3、粘合拼接法。
此种方法多用于连泉、合背、同文钱。取相同品两至数枚,磨去没钱的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连泉、合背或同文钱。还有磨去二个旧钱的背,拼合起来成为两面文字。
4、色泽作旧法。
出土古钱历经百年地下腐蚀,有的满身翠绿、有的红、绿、黄、白,斑斑驳驳,钱币界称为“生坑锈”。传世的古钱由于长久玩赏,油汗入表,钱体呈黄褐或褐色。作伪者为取得“生坑”、“传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伪钱色泽上作旧。常见的方法如下:
一是伪造绿色。因为出土的古钱都有绿锈,所以伪造古钱施以绿锈,方能逼真,伪造绿锈的方法有七种:
(1)将伪造的钱埋入土中,经过二三年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绿颜色的锈了;
(2)将伪造的钱币浸以盐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的绿锈了;
(3)用胶水调以绿色粉末,涂在钱上,便成为一种类似硬绿的锈
(4)用松香调以绿色粉末,涂在伪钱上,便成为了一种类似硬绿的绣;
(5)用绿色瓷漆涂上伪钱,经过一年半载,瓷漆干燥坚硬,颇似硬绿绣;
(6)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品上,这样看上去硬绿满身;
(7)将钱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铜。
二是伪造红锈方法。出土的古钱也有生红锈的,伪造红锈的方法有四种:
(1)将造成的伪钱用火烧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带红色的锈;再浸以盐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取出来,便有红绿锈色,颇似出土古钱了;
(2)用胶水调以红色粉末,也能造成红绿锈色;
(3)用松香调以红色与绿色,同涂在伪钱上面,便成了红绿锈;
(4)用红色瓷漆与绿色瓷漆调涂伪钱上面也能造成红绿锈。
三是伪造传世古法。流传数代王朝没有入土的古钱,钱面往往有一种黑褐色,这种颜色称为传世古。作伪者伪造这种颜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两种;
(1)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冷,钱的表面上便发生黑色,再放衣带裹之,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便与真钱相似;
(2)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再裹入衣带一年半载,色泽渐发光润,与传世古钱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