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币辨伪的决定性因素在看锈听音(转)

(2018-10-04 15:44:06)
古币辨伪的决定性因素在看锈听音?
新手玩钱币的时候总避免不了吃药,于是去请教老手一些鉴定的方法。而老手也无非是千篇一律的告诉他们听音,看锈的法子。 一万年不变的听音看锈摸包浆,这些模式化的手法都几乎能让人耳朵长茧子了。听音看锈看包浆确实是很好用,但这也仅仅能对付一些低仿古币还行,倘若遇到高仿呢?

打个比方,你说听音,声音不脆就是老钱。那好,我直接拿老铜来给你铸,落地照样无音。对了,你还有看锈的本领。这倒好说了,我懒得去做锈,我直接仿个熟坑的造个黄亮的。现在我看你怎么着,没脆音了,连锈也看不得了。包浆是吧,包浆不就是人摸出来的痕迹嘛,告诉你,高仿币民国的时候就有了!九十多年,猪皮厚的包浆恐怕也长出来了。
再高一层次,老玩家也许会传授新手一些看钱币自然磨损的痕迹,不过据我所知如今这些自带磨损痕的钱币磨具都出来了。 所以看锈听音的方法并不是鉴定古币的决定性因素,充其量只是个标尺罢了。那此时恐怕就要有泉友高呼了,那岂不是古币没得玩了?
当然不是的。 佛教佛法分大乘和小乘之分,后来唐僧也许发现小乘几乎没有什么用,于是就去了印度找大乘。事实证明唐僧很聪明,懂得舍小取大,最终他赢了,普度了众生。
古币鉴定也是有“大乘”和“小乘”之分的,在这里我把古钱的工艺和字体看成是“大乘”其余的看锈听音皆是“小乘”。 好了,闲话少说。有些老藏家看东西追求的是“一眼”的感觉。有些东西包浆什么的都有,他愣说不对。你问他哪里不对,他说“没神”。你不服拿去鉴定吧,咦,还真是假的。
那他说的这个没神究竟是什么呢?不错,就是钱币最初的工艺和字体不对!
比如机制银币,那是用高压冲床压出来的,压力高达五吨。所以币面精整,边齿犀利程度可想而知。并且当时冲床国内没有,必须进口。而如今假银币几乎都是翻砂,压力不够,图文、边齿涣散,表面粗糙是硬伤。既是包浆做得再吓人,那也是猪鼻子插葱——装象罢了。
还有,母钱铸造技术本身就是一套很好的防伪手段。
古人把铜饼子刻成雕母,然后用它翻铸成若干母钱,再把母钱翻铸成一大把子钱。子钱母钱一脉相承,他们母子长得必然很像。要不怎么会有人说“你长得像你妈,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若是想高仿,就必须照着抄这个技术,自己刻个雕母,之后再翻。你要是直接拿子钱来翻,那就完蛋了,古币没有用子钱来翻的道理,一下子就露出破绽了。那问题来了,你要刻雕母,这雕母还必须得照着一个老雕母刻,否则你这就是臆造,臆造一触既死。老雕母太贵不好找暂且不表。我美术专业的,我知道临摹的东西永远比不上原有的东西灵动,除非你是张大千。
不仅仅是以上提到的铸造技术。历代古币的铸造工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可以用大同小异来总结。所以造假者往往使出十八般武艺,到最后造出来的东西却还是没有“神”。
不过还是有些人怕遇到“张大千”。那我来告诉你,这倒不用怕。假如一个币真仿得形神具备,说不定其价值比真币都高呢。 事实证明,古币辨伪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在看锈听音,而在于它最原始的铸造工艺。
一. 古铜钱化学成份分类
1、紫铜:又称纯铜,古代含铜量约在96%-99%,呈紫红色。先秦的环钱多为紫铜铸造,而同期的布币、刀币及以后直到明代所铸钱币基本为青铜制。
2、青铜:青铜可分为两大类。
(1)锡青铜:含锡20%-30%。若含锡在于20-30%则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钱。含锡量少则钱呈淡棕色,俗称青黄色。古代锡青铜都含有铅,一般在3-8%,相当现代锡青铜的化学成份。
(2)铅青铜:含锡2-10%,含铅9-60%。若含锡、铅量多,则钱呈灰白色,若含锡、铅量少,则钱呈黄青色。在先秦时期青铜钱的含量都较多,一般都在7-56%,个别高达62%。到汉代含铅量≈9%。若铅量在≈33%,则相当现代铅青铜的化学成份。
3、黄铜:黄铜在明清时期就用于铸造铜钱了。明嘉靖年间就用黄铜大量铸钱。古代称“锌”为“倭铅”。用炉甘石熔炼而成(即菱锌矿ZnCO3)。元代就有:“赤铜入`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的记载。在明代后期我国的锌已向国外出口,锌锭含锌量达98%以上。黄铜又可分为:
(1)黄铜:含锌3-40%。若含锌量在10-20%称为红铜(新疆地区),俄国称为丹铜。
(2)铅黄铜:含锌35-43%,含铅0.3-3%。明清时期的铜钱中有的含铅量还要多些。含锌量有时会少些在20-40%。
(3)锡黄铜:含锌9-40%,含锡0.2-2%。有时也含有少量的铅。
4、白铜:在明代我国就可生产铜镍合金,其成分为铜40-58%,镍7.7-31.6%,锌25.4-45%以后传到德国,经仿制才制成电阻材料称“德国银”。白铜又可分为:
(1)普通白铜:含镍+钴0.57-2.6%。
(2)铁白铜:含镍+钴0.5-1.5%,含锰0.5-1.2%。
(3)锌白铜:含镍+钴12-16.2%,锌23-28%。
(4)砷白铜:在东晋时期就生产出砷白铜,即将赤铜加“砒石”炼为白铜。含砷量约10%,呈银白色。因在熔炼过程中产生巨毒气体,故很少用。
(5)锡青铜:由名称就可以知道,这其实是青铜的一种,含锡20%-30%。若含锡在于20-30%,因这种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钱。
青铜在古铜钱中使用最多。其次是紫铜钱。到明清时期才使用黄铜钱(早期仅见“壮泉四十”是黄铜钱)。俗称的白铜钱实际上是含锡量多些的锡青铜钱,而砷白铜钱基本上不是有意生产的。
二. 古钱币锈蚀后表面颜色的机理分析
A:古铜钱长期埋在土壤中锈蚀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现象。现按土壤的特性可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三类情况。
1. 酸性土壤中:古铜钱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逐渐进变化0,并产生碱式碳酸铜[CuCO3.3Cu(OH)3]呈淡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CuSO4.3Cu(OH)2],呈橄榄绿色,并在钱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由于锈蚀的厚度不同,锈的化学成份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会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兰绿等。这类锈蚀往往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同时还会产生电化学腐蚀。故钱面会呈斑状、槽状及坑眼,又因有晶间腐蚀和选择腐蚀,铜钱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份腐蚀掉,而使铜钱的比重减小就变轻了,并产生微细的小针眼,使钱声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俗称“入骨锈”。
2. 碱性土壤中:古铜钱一般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就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PH7-10)与还原类物质如有机物糖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O4呈大红色。欲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故保存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欲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古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在沙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
3. 中性土壤中:古铜钱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会生锈,但有些古铜钱的含锡量偏高,若锡在15-32%时,根据铜锡合金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锡会析出到钱表面形成所谓“水银光”又称“水银浸”。同时锡青铜还会有“逆偏析”趋向,即锡由内外析出,使铜钱表面呈“白斑’又称之为“锡汗”。当含锡量在10-30%时还会产生二氧化锡(SnO2)呈银灰色.这些现象也会同时产生,或分别产生,都会使铜钱表面形成“水银光”。因中性土壤极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成为酸性或碱性土壤,故有些古铜钱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光”。
B:古铜钱长期浸在水中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浸埋在较清洁的江、河水中,腐蚀极微弱,一般小于0.0025毫米/年,黄铜钱略快些。若古铜钱久浸在有污染的水田中或含较多水溶性矿物如硫酸铁[Fe2(SO4)3]的水中,则会使铜钱严重腐蚀,生成氧化亚铜和硫化亚铜,一呈红色,一呈黑色,并均匀分布,使钱表面形成如薄壳状的灰色锈蚀(颜色由海灰--银灰--淡灰--中灰--深灰渐变)。
C:古铜钱长期存放在大气中锈蚀机理分析
紫铜、青铜、黄铜钱在大气中都很稳定,一般小于0.00015毫米/年,在铜钱表面会生成一层极稳定的保护薄膜,主要是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还会产生氧化铜(CuO)呈黑色,硫化亚铜黑色,及氧化亚锡(SnO)棕黑色。年代越久则锈层加厚颜色也变深,俗称为“黑漆古”,若长期在手中把玩则会使钱表面光亮如镜俗称“传世古”。但在这类古铜钱中也产生电化学腐蚀,故是“哑声”。若古铜钱长期在干燥的环境中(大气中或土中)也会产生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呈深黑色,俗称“黑漆古”。有些铜钱先生成红绿锈后,又在干燥环境中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一般称这种有红绿锈的“黑漆古”钱为“包浆”。
铜币腐蚀严重清洗锈迹小技巧
用开水泡一会儿,再用刷子即可,一般锈用百分之十冰醋酸,泡一小时左右,再用刷子.也可用醋,或味精水.千万不能泡一夜,那样钱色就很呆板了,象假钱一样难看了。一些细小的工具都可以,比如说刷子,小镊子,小刀,都可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