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学教程 |
分类: 心理学教程 |
1.组织加工
组织加工是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经过组织加工的材料能有效地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下面介绍六种组织加工的方式。
(一)类别群集
类别群集是把一系列的项目按照一定的类别来进行记忆。这样经过分析、聚类,项目就容易储存,也利于进行检索,回忆时更容易。
(二)联想群集
联想群集(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头脑中所保有的知识经验也不是孤立的相零散的,而是彼此有一定的联系的,这样人们在回忆某一事物时,也会连带地回忆起其他有关的事物。例如:想到“阴天“就会想到“下雨”;想到一个朋友的名字,就会想到他的音容笑貌;等等。这种出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称之为联想。联想具有以下几个规律:
接近律:时间、空间相近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例如,人们看到“颐和园”就会想到“昆明湖”、“万寿山”、“十七孔桥”;背诵外文单词时由形会联想到它的音和义;由元旦会想到春节等。
相似律:形式相似和性质相似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例如,人们提起春天,到生机与繁荣;从苍松翠柏就会想到意志坚强;等等。
对比律:事物间相反的特征也容易形成联想。例如,从高到矮;等等。
因果律: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也容易形成联想。例如看到冰雪就会想到寒冷;等等。
)是把孤立的材料联系起来,建构成一个大的组块。这样有助于长时记忆。人们认为有三条最主要的联想定律:接近律,是由一种经验而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种经验;相似律,是由一种经验而想到在性质上与之相似的另一种经验;对比律,是由一种经验而想到在性质上或特点上与之相反的另一种经验。在一个实验(Jenkins,
J.G.等,1952)中,有桌子—─椅子,男人——女人等词汇,无论怎样打乱呈现,被试仍出现按接近联想或对比联想等记忆倾向。这说明联想群集是组织加工的一种形式。
(三)主观组织
主观组织是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时,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把材料构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来进行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在一个实验(Tulving,
1962)中,以很短的时间向被试呈现16个无关联的单词(如帽子、照片、羊、祖父等),让他们自由回忆,然后,令其再次学习相同的词表并再次回忆,如此反复多次。结果发现,随着重复数的增加,成绩逐渐上升,并且被试在连续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这种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就是被试在头脑中把词表中的单词进行主观组织的结果。
(四)意义编码
学习无意义的材料,如何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进行意义编码,则有助于长时记忆。
(五)心象化
对于故事、诗歌、单词,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会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实验表明,记忆具体形象或画面比记忆言语要容易些,记忆能引起心象的具体词汇比记忆抽象的词汇要容易些。在一个实验(Bower,
1972)中,向被试呈现诸如“狗——烟卷”一类的对偶词表,要求实验组在心中想出某种形象来描绘两个词之间的联系(如一只狗在吸烟)来进行识记。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成绩比对照组要高两倍。
(六)记忆术
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记忆术的基本原则是使新信息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相联系,从而便于记忆。常用的记忆术有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等。
自然语言媒介法,是指把要记的材料同长时记忆中已有的自然语言的某些成分(如词义、字形、音韵等)相联系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例如,歌诀记忆法,是把材料编成有韵律的顺口溜,象乘法口诀、珠算口诀、二十四节气等;谐音记忆法,指根据字与字、词与词的读音相同或相似而赋予识记材料以引人入胜的意义,象化学元素中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地点法,是指把要记忆的材料想像为放在自己熟悉地方的不同位置上,回忆时在头脑里都每一个位置逐个进行检索。在一个实验()中,考查40名大学生和40名女服务员记住7、11、15种饮料并将其分送到顾客面前的记忆效率,结果发现,分送7种饮料的记忆效率,两组间没有多大差别,分送11、15种饮料,女服务员的记忆效率明显高于大学生,原因是女服务员采用了将每种饮料同特殊的面孔和特殊的地点联系起来的方法。你想了解再认(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出来的心理过程。
再认有感知和思维两种水平,并表现为压缩和开展的两种形式。感知水平的再认往往以压缩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发生是迅速的、直接的。例如,对一首熟悉的歌曲,只要听几个旋律就能立即确认无疑。思维水平的再认则是以开展的形式进行的,它依赖于某些再认的线索,并包含了回忆、比较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关于再认的研究是记忆研究的重要内容,再认的实验一般是:允用速示器或自动幻订机放映一些图片,过一会儿,再把另一些图片和原图片混合在——起放映给被试看,让他辨别其中哪些是第一次看过的,哪些是第一次没看过的?
再认是否正确、迅速与稳定,要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保持越巩固,再认越容易;保持不巩固,再认就困难,夏佩德给被试依次呈现612张图片,然后从识记过的这些图片中选出邱张,再将这些图片与从未识记过的图片混在一起。进行再认测验。时间间隔有14、时、2小时、3天、7大,直至12天。结果表明,间隔2小时再认成绩最好,随时间延长(即随保持的巩固程度逐渐降低),再认效果逐渐下降。
)的知识吗? 。
2. 动机作用
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者的记忆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忆和无意识记忆
根据主体有无明确的识记意图和目的,是否付出意志努力,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主体事先没有识记的意图和目的,无需付出特别的努力,更不需要采用任何识记策略和手段,信息完全是自然而然被纳入长时记忆库中。无意识记于人的职业、兴趣、动机、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使人感兴趣的、能激发情感的材料,常常无意中被记住。因为无意识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选择性、随机性,所以单凭无意识记无法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经过特殊的努力而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目的明确、方法灵活,并伴有积极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是人们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法。
在一个实验(Gleitman & Gillett,
1957)中,向两组被试呈现同样的材料,要求有意识记组记住单词并告诉他们学习后要进行测验,而要求无意识记组评价每个单词的发音。识记完后,都进行回忆测验。结果表明,有意识记组的回忆成绩明显优于无意识记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学习动机使有意识记组对学习材料进行了复述并将它们构成了较有意义的大的组块。
(二)自我参与程度与记忆效率
自我参与程度是学习动机强度的一种表现。自我参与程度高,则注意力集中,不易分心,不容易受干扰,而是自觉自愿地学习,这时的记忆效率就高。反之,不愿学习或不感兴趣,则记忆效率就低。
记忆时充分发挥多种分析器官,诸如眼、耳、口、鼻、脑、手等的作用是提高自我参与程度的表现。动用多个器官,通过视、听、写、嗅、触、想等,能牢固地记忆所需要的材料。例如,我们看见一个苹果,视觉器官立刻把苹果的外形这一信息通过特有的神经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保存起来。如果同时我们耳朵也听到了“苹果”这两个字的发音,鼻子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还亲口尝了苹果的滋味,那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器官就同时分别将四种信息按不同的神经通路送达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在大脑皮质留下四种“同一意义”(苹果)的印痕,建立起多种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然后,大脑再把感觉到的色、香、味、形等材料进行加工,在大脑皮质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并保存起来。这样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记忆,将大大加强人们的记忆和延长记忆保留的时间。
在一个实验(石黑,1963)中,以中学1至3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在实验前对一组被试说明这次实验“要记为学习成绩”(自我定向组),对另一组被试说明是“要作为研究资料”(作业定向组),要求他们记住无意义音节,经过1天和7天后检测回忆成绩。结果表明,1天后两组无明显差异,但7天后,作业定向组的成绩大大下降了。这说明自我参与程度高,记忆效果更好。
(三)试图回忆与记忆效率
试图回忆是在学习时尝试着回忆,不断地自问自答。盖茨(A.I.Gates,
1917)的实验中,五组被试在同等时间内背诵无意义音节材料和课文,但每组被试用于试图回忆的时间不同,分为五种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识记无意义音节还是课文,无论是立即回忆还是4小时后回忆,
试图回忆都有助于记忆。用于试图回忆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成绩越好。将全部学习时间的80%用于试图回忆的记忆效率最高。试图回忆(如果学习的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
查包洛赛兹和西拉延科把学生分成两组,甲组学生画一个装好的圆规,乙组学生是先把拆散了的圆规装配起来再画。结果甲组学生把圆规画得不准确,漏掉了许多重要零件,而乙组学生把圆规画得比较准确。如图所示。
file:///E:/web/image/3/16.gif记
)之所以能够提高记忆效率,主要是因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处于积极的进取状态。每次试图回忆后,都能及时了解到了解到自己的成绩,从而激起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同时根据每次试图回忆后了解到材料的特点,以进一步进行组织加工,信息就容易保存在长时记忆中。
3. 有效记忆教材的方法
学生经常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记忆,并为记不住一些内容而深感苦恼。根据记忆的规律,我们提出了学习一章内容时的六个基本步骤,以提高学生记忆教材的效率。有关提高记忆的效果的因素。
(遗忘进程不仪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而巳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1.学习态度。
学习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有一定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重要意义、不占主要地位的内容,不能引起人们兴越的,不符合人们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俏绪作用的,则遗忘得较慢。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较快。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一般地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较慢;形象性的材料比较容易长期保持: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材料的数量方面,当学习材料数量超过记忆广度时,其数量的增加合引起学习的困难。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识记材料数量越多,遗忘的也就越快,识记材料少,则遗忘铰慢。在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时,平均时间的增加.不像无意义材料那样显著,但是趋势是相同的。
3.学习程度。
对学习的材料如果没有达到—次完全能够成诵的标准,这是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段时间,这是过度学习的材科。研究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要比恰能成诵的材料记忆效果保持得好—些。当然过度的学习要有一定限度,如果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也会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4.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排列在序列首末两端部位的材料容易记忆,不易遗忘,而排列在中间部位的材料则容易遗忘。
肯斯雷以68名大学生为被试,要求学习三种不同的材料,每种材料自成一个序列。第一种材料包括15个无意义音节;第二种材料包括15个彼此不相干的英文单字;第三种材料包括15个意义相关联的单字。把这三种材料分别给被试者阅读一遍,然后澜验其记忆结果。实验结果如下:
file:///E:/web/image/3/17.gif记
由以上实验统计数字看,不论是哪种材料,凡是位于序列两端的均较容易记忆,尤其是在无意义音节的序列中,这种差异现象更为显著。
)
(一)预习
浏览全章各节内容,了解所介绍的知识点。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主动解决一些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以后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
(二)提问
提问是理解的基础,也是阅读的关键环节。学会提问,就是要学会寻找新旧信息之间的矛盾,寻找信息符号与记忆表象乃至生活实践之间的矛盾,并在诸多矛盾中发现其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问题就难有理解,而没有理解,记忆就会有困难,新信息就难以成为个人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提问是阅读的环节之一。提问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但无论如何要学会发现问题,对教材的各分段都要提出问题。
(三)阅读
仔细阅读教材,尝试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四)思考
在阅读教材时,要积极地思考,力图理解,进行意义记忆而不是机械记忆。只有真正领会了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才能进行长久地保持。要进行对比、联系现实和生活实际,多想想“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等等。通过思考和理解,以开阔思路,加深记忆。
(五)回忆
在学完一段内容后,要进行尝试回忆。先不看书,而把老师讲课的内容、思路回想一遍,把概念、公式及推导方法、各个知识点先默写一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所学的知识内容,然后再和课本、笔记相对照,看是否有出错和遗忘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会出错、会遗忘。针对存在的问题,再看书学习。这样的方法会使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经久不忘。
(六)复习
学完全章内容后,应该根据遗忘的规律,合理地安排复习,和遗忘做斗争。总的来说,复习的时机要得当;复习次数要适宜;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1、及时复习
大量研究表明,及时复习的效果优于延后复习,这是因为遗忘发生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新学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建立的联系还不巩固,痕迹很容易自然消退,不及时复习,仅几个小时就可能有64.2%的遗忘,1天之后遗忘率达到66.3%。因此,当天的课上完后最好当天复习,每学完一章要来个总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按照时间间隔的不同,复习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连续地反复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是指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复习。一般来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这是因为集中复习时大脑神经过程容易产生抑制的积累,而分散复习有较多的时间间隔使抑制消除,并且有利于联系的巩固。另有研究表明复习的时间间隔按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天效果最好。
当然,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的效果是相对的,还因学习材料的性质、学生已掌握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两种方法应相互结合,看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学习材料越难,机械成分越多,学生又缺乏兴趣,越宜用分散复习的方法;而学习材料较容易,具有一定的意义,且学生兴趣又高,则较宜采用较为集中的复习方法。例如,在理科复习中,对要形成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对某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复习的时候,集中讲练、分专题进行训练比分散复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集中复习又可将性质不同的课程(如史地、数理)交替安排,使大脑各神经获得到轮换休息,会提高记忆效率。
3、复习方法多样化
复习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机械地重复所学的材料,复习方法的单调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疲劳。复习的方法要多种多样,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利于理解和保持都可以。
除了背诵、抄写之外还可运用举例说明、比较分析、绘制图表、编写提纲、做练习题等多种方式。复习中还要不断增添新的信息,把过去学的和今天的感受、认识加以比较、分析、提炼,以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次复习都有新收获、新见解,充分发挥“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在复习过程中,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列出图表、整理成知识提纲。这是一种很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因为这一方面消除了概念上的模糊和混淆,加深了理解;另一方面又精简了内容,减轻了记忆负担。其他的复习措施
( 复习时间的正确分配,是记忆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复习的方式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进行。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复习。许多实验都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忧于集中复习。在一个实验中,让四年级小学生反复阅读一首诗,甲组集中复习,乙组每天复习两次,直到记住为止,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复习忧于集中复习,见下图。分散复习间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来确定。一般说来,开始复习时间间隔要短些,以后随着识记的巩固程度,复习时间的间隔逐渐加长。
(表未到)
在复习过程中,采取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果。重现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探索梢神,它不仅能够使人看到成绩,增强信心,而且能够清楚地了解重现中的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具有目的性。盖茨的实验证明,在识记无意义音节与传记文章时,各用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试图重现。阅读与重现由于时间分配的比例不同,记忆的效果有显著的差异。用于试图重现的时间越多,记亿的效果越好,其结果见下图所示。盖茨认为,时间分配的最好比仍是80%的时间用于试图重现,20%的时间用于阅读。
file:///E:/web/image/3/18.gif记
在复习时要注意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为了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内,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对中间部分加强复习。对于性质相类似的学习材料不要排一起.例如文科中的语文、政治、历史的复习不要安排在一起,而应和理科的复习交叉安排。同时在复习时还要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