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后出站报告后记

(2016-06-22 01:06:21)

                                                                             

 

两年前酷暑中完稿博士论文《启蒙与自赎——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场景历历在目,转眼又要为这本小书作后记。

老舍曾追记写《离婚》时济南之暑热,晨起七点动笔,到九点则呼吸困难,再难下笔,苦熬一日,思想小说结构,成竹在胸,盼明日两小时黄金时间再战。彼时老舍不过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生计问题摆在第一位,以小说创作为志业固然是美好理想,可真到上海考察一番,发现书业颇为萧条,不如回济继续做大学教授为好。虽是校务繁忙,可专业写家身份对老舍着实是种诱惑。待到写《牛天赐传》,则“热”、“慌”、“乱”聚齐,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可旁观者眼中的老舍,见人依然满面春风,一脸笑意。生活不如意事甚夥,一时一地,环境不同,心态自然随之改变。“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与人为善,积极乐观,可在自己内心世界的小天地中却绝然不放弃每一个小小梦想。

初选此题,首先考虑的是融入这座城。可思考时间既久,渐渐觉得若是只讨论济南一地1930年代的文学生活,不免画地为牢,“小题”还是“大作”为好。故此,调整思路。发现直到今天,人们仍愿意将济南与青岛放在一起讨论,孰优孰劣,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回到1930年代,济南城作为一省首府,文化底蕴深厚自不必说。可文化积存太厚,遇到民族国家现代转型就难免力不从心。1929年成立特别市,甫从西人手中收回治权,举凡新修码头、扩宽公路、大兴教育,时任市长张鸿烈真是用心颇深。建博物馆、图书馆,暑假一到,游人如织以外,“铁展”、“影展”以及各类学术会议纷纷在此举办,俨然乱世中的“世外桃源”。以两座城市为入口,盘及关于现代中国文化中新与旧、现代与传统、雅与俗、中与西等等诸多话题,“小题“自然就容易引人深思。既有了格局,开首真去做,材料搜集就用去了近一年的时光。端赖科技发达,有互联网上民国期刊数据库一类可便捷检索下载的材料。只是,门类不够全,一些稀间刊物也未必上网。像1935年合刊本《避暑录话》,仅藏一本,只能到青岛图书馆翻阅。《进德月刊》、《青岛画报》的确算是稀见刊物,也能提供下载,只是缺了不少本,仍要去图书馆旧报刊室一张张誊录。民国不少旧刊用纸粗糙,岁月侵蚀,有些泛黄纸张轻轻用手一碰,几成粉末,能让你一睹真容已是照顾,不好再提复印之事。穷尽材料,这是我为这项研究定下的底线,去粗取精则是后话。这样,动笔之前,已耗费一年时间。至于写作,从对格局的细微调整,到每一句话的字斟句酌,个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想说的仍是不满意,时间既赶得匆促——我原定是三到五年来做这个题目——加以很多问题思考仍旧不够成熟,留下遗憾在所难免,只能留待日后再加完善。不过,一改文学史书写线性模式,转以将目光更多投射在普通人的文学生活上,自有其特殊价值。用书中所说,知识精英中的激进派以新观念、新思想、新道德为依据创造新概念、新名词,可这并非他们的专利。土俗世界中,一般民众同样依赖一套他们认可且十分熟稔的概念体系在维持原有的价值观念。这套仪规系统深入民族文化骨髓,成为“集体无意识”,将一种与渊源流传的“仪规”传统注入民众血液。如果说,新的价值体系需要个体生命无比自由,充满理性能力,那么这套俗世仪规则只需要个人的“羞耻感”,“积阴功”以求“果报”,为人需“正经”之类是其外化表达。对问题理解的本质主义倾向很容易让学者为“现代性发生”这样的话题疏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但土俗世界中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既被遮蔽,很多看似坚不可摧的结论就未必真的成立。历史现场,不仅有知识精英振臂一呼的身影,也有书词茶社、草台蓆棚中静听鼓词的普通民众。倘若“重回”,也该是两者兼顾,不偏不倚吧。

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温儒敏先生,从2007年相识,到最终成为门下弟子,一路上,先生除对我成长关心以外,不时严厉“敲打”我。为人、为学,受教良多。当然,没有我的博士导师孔庆东老师引荐,恐怕与温先生实难有师生之谊。自幼丧父,多年来,与老孔如父子般相处。不时有人告诉我,孔老师多以有你这个学生得意。这样的话,当我的面老孔从来不说,父爱也许正是如此也未可知。我还要特别感谢北大中文系王风老师在论文写作进入瓶颈之时给与的热心帮助,以及我素所景仰的高远东老师对我点滴成长的关心。吉林大学的王学谦老师,与他相识十几年,始终关注我的成长,不遗余力地给与我各种帮助。 

留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师以来,郑春院长,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张学军老师、刘方政老师、丛新强老师、马兵老师、史建国老师、程鸿彬老师各位师友给与我的关怀与帮助同样使我感佩于心。特别地,我要感谢山东大学20142015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各位硕士生同学。1415两年,我连续开设了面向硕士生的《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关于济南、青岛双城记的设想,最初正是在这两门课上提出的。与你们交流中碰撞出的很多想法让作为老师的我获益良多。

夜雨,空气格外清爽。夜正长,路正长。

                            

                                                                    2016622 凌晨一时

于山大知新楼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