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輶轩语》“语学”篇若干条
(2014-12-04 16:10:09)
标签:
文化 |
读经宜读全本。
《周礼》、《礼记》、《左传》断不可删,即鲁钝者亦须买全本,就其上钩乙选读,日后尚可寻检寓目。不然,终身不知此经有几卷矣。
解经宜先识字。
必须识小篆,通《说文》,熟《尔雅》。
《说文》字部难于寻检,近人毛谟《说文检字》、黎用椿《说文通检》,颇便初学,黎书较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善。段注繁博,可先看徐铉注《说文解字》。
音读雅正可据者,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读经易明训诂。
诂者,古音也。
宜讲汉学。欲识字,欲正音,欲通训诂,即须用此下两条功夫。
国朝江藩有《汉学师承记》,当看。阮元《经籍籑诂》,为训诂最要之书。
汉学所要者二:一音读训诂,一考据事实。
宜读国朝人经学书。
经语惟汉人能解,汉儒语惟国朝通儒能遍解。何也?国朝诸大儒读书多,记书真,校书细,好看古书,不敢轻改古本,不肯轻驳古说,善思善悟,善参校,善比例,善分别真伪,故经学为千古之冠。书多矣,以《皇清经解》为大宗,虽未全录,已得大概。此书一千余卷,当从何种看起?先看郝注《尔雅》、段注《说文》、《经义述闻》三种。
宜专治一经。
《十三经》岂能尽通,专精其一,即已不易。历代经师大儒,大约以一经名家者多,兼通群经,古今止有数人。今日先治其一,再及其他。但仍须参考诸经,博宗群籍,方能通此一经,不然,此一经亦不能通也。
一 读史
宜读正史。
仅看坊本删削《纲鉴》,不得言史学。
唐刘知幾《史通》,最为史学枢要,必当先读。
正史中宜先读《四史》。
全史浩繁,从何说起?《四史》为最要。四史之中,《史记》、《前汉》为尤要。
四史外,《新五代史》最好,义例正大,文辞和雅。其疏处前人已言之,《新唐书》志亦欧作。《钦定明史》,体例最精。
宜读《通鉴》。
《通鉴》犹恐未能贯串,宜兼读《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纪事本末。温公自作《通鉴目录》,简便易寻,金陵局刻。
宜读《通考》。
“三通”并称,然《通志》除二十略外,皆可不读。二十略中,亦多不可据。《通典》甚精,多存古书、古礼。于经学甚有益。若意在经济,莫如《文献通考》,祥博综贯,尤便于用。中资者倘苦其卷帙繁重,则坊刻有《文献通考详节》一书,亦可先一浏览,略得头绪,然后从此问津。
史学宜专精一种。
读史宜读表、志。《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读此三史者最要。
《隋书.经籍志》、《新唐书.地理志》、《明史.历志》皆要。表亦史家要领,可订岁月之误,兼补纪、传之阙。简质无情,人所厌观,先览大概,用时检之。
读史忌妄议论古人贤否、古事得失。
事实详确,善恶自分;首尾贯通,得失乃见。若不详年月,不考地理,不明制度,不揣时势,妄论苛求,横生褒贬,则舛误颠倒,徒供后人讪笑耳。读史者贵能详考事迹、古人作用言论,推求盛衰之倚伏、政治之沿革、时势之轻重、风气之变迁,为其可以益人神智,遇事见诸设施耳。
读史忌批评文章。
明人恶习,不惟《史》、《汉》但论其文,即《周礼》、“三传”、《孟子》,亦以评点时文之法批之,鄙陋侮经,莫甚于此,且宜痛戒。
一 读诸子
读子为通经。
唐以后子部最杂,不可同年而语。
读子宜求训诂,看古注。
读子宜买丛书。
诸子切要者,国朝人多有校刻善本。
为学者计,只有多买丛书一法,购得一书即具数种,或数十种。其单行精本,徐图可也。明刻丛书极为荒率,脱误固然,其专辄删改最为大害。
国朝人丛书,率皆精好,二孙。孔继涵。二卢、毕、黄诸家尤胜。
学者过市遇丛书,可检其目,多古籍者,万不可忽。坊行《秘书廿八种》,粗恶误人,不可看。国朝刻《稗海》、《学津讨原》,多六朝至宋史部子部书,但无古子。
一 读古人文集。
凡集中有奏议、考辩、记传文字中有实事者,须详览之。
读国朝文集有实用胜于古集。
方苞、全祖望、袁枚、彭绍升、李兆落、包世臣、曾国藩集中,多碑传志状,可考当代掌故,前哲事实;朱彝尊、戴震、钱大昕、孙星衍、顾广圻、阮元、钱泰吉集中,多刻书序跋,可考学术流别,群籍义例;朱彝尊、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武亿、严可均、张澍、洪颐煊集中,多金石跋文,可考古刻源流、史传差误。此类甚多,可以隅反。后两体,国朝人开之,古籍所无。
《文选》宜看全本。
读《文选》宜看注。李善注最精博。
五臣注不善。
学《文选》当学其题材、笔调、句法,不可徒写难字。
选学有徵实、课虚两义。考典实,求训诂,校古书,此为学计。摹高阁,猎奇彩,此为文计。生典、奇句、可用。僻字,不可用。
选本宜则善者。
选本以御选《唐宋诗醇》、《文醇》为最精粹,且其书简约易购,能得殿本五色评点者尤豁目。此外,文以国朝姚鼐《古文辞类纂》最为善本,为其体例分明,评点精妙,校雠详审。于此道求深者,《古文苑》、《唐文粹》宜读,宋、元、明至国朝,似此名目选本,各有一部,余力博涉可也。
《全唐诗录》、《宋诗钞》,尚不繁重,亦无偏畸。
采菽堂《古诗选》、沈选“五诗别裁”,虽有窠臼,然平正不入恶道。且寒士易购,可为学诗津梁。若欲以诗文名家,总宜博览,徒恃选本无益也。
若《观止》、《释义》,太陋,不足用。
一 通论读书
读书宜求善本。
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此有一简易之法,初学购书,但看其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
读书宜先校书。
校者,以善本与俗本对勘,正其讹脱也。异同之间,常得妙悟。
读书宜博。
古书不可不解。有用之书不可不见。专门之书不可不详考贯通。立志为何等学问,此类书即是专门。
读书宜有门径。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虽多无用。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以书名,省文可称《四库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提要》较多,未必人人能置一编。别有《四库简明目录》,乃将《提要》约撮而成,书止一帜。大抵初学须现将诗、经、子、集分清,何书应归入何类,于此了然,则购书、读书皆有头绪。
《汉学师承记》为经学之门径,国朝人著《小学考》为小学至门径,《说文通检》亦可谓初学翻阅《说文》之门径。顾炎武《音学五书》为韵学之门径,《史通》为史学之门径,国朝齐召南《历代帝王奶年表》为读史之门径,《古今伪书考》为读诸子之门径,《文心雕龙》、锺嵘《诗品》为诗文之门径,国朝赵执信《声调谱》、沈德潜《说诗晬语》、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孙梅《四六丛话》、近人《历代赋话》,为初学诗赋四六之门径,孙过庭《书谱》、姜尧章《续书谱》、国朝包世臣所著《安吴四种》内《艺舟双楫》一卷,为学书之门径。
读书贵博贵精。
国朝学人极博者,黄宗羲、毛奇龄、朱彝尊、余燮;极精者,阎若璩、戴震;极博而又极精者,顾炎武,钱大昕;极博极精而又极通者,纪昀、阮元;经学训诂极通者,王氏父子。
读书宜多读古书。
《国语》、《国策》、《大戴》最要。
《说文》、《玉篇》、《广雅》、《广韵》尤要。
《新序》、《说苑》、《列女传》、《水经注》最要。
诸古书宜分真伪。
此事本朝诸老论之最详,辩之最精,即《四库提要》,已具大略。
宋学宜读《近思录》
讲宋学者,必现将《二程遗书》、《朱子语类》、《明儒学案》三书读过。
愚性恶闻人诋宋学,亦恶闻人诋汉学,意谓好学者即是佳士,无论真汉学未尝不穷理,真宋学未尝不读书。
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
前一篇:录林传甲《筹笔轩读书日记》八条
后一篇:2014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