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少能静得心下来写点什么,每次都是憋到不吐不快的时候,我才会匆匆忙忙挤点什么出来。对于《红楼梦》这篇传世著作,我自始至终都是持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写作手法,学习其文化精髓,学习其展露的社会性、人性.......
随着现代人对精神追求的提高,各方面条件的提高,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平民老百姓也能效仿我们幼时曾仰望的红学家去解读、诠释《红楼梦》了。闲暇时,偶尔读一读满网络各种观点相互冲击、碰撞、融合的文字,总会情不自禁有一种似乎看到诸子百家文化繁荣的感觉。
我一直诚惶诚恐地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阅读还未透彻,之前三两次提笔写到这方面的随笔,皆是因不吐不快而仓促下笔,这次依然如此。希望今后我能有时间将这些零散的不成熟的思绪归总起来,以进一步全面地去学习研读这部巨著。
***********************************************
关于宝钗和黛玉的秉性为人之评价,有持截然相反意见的,有相对包容、融合的。更有红学爱好者在一篇一篇写着阅读笔记时,从认为宝钗冷漠到认为宝钗是女中丈夫的巨大观点转变。我今在此简单说一说我对宝钗的看法——撰写此随记,正是忙完手头诸多琐事,在办公室偷空挤出的一点时间。没甚参考书籍,常看的原书也不在手里,全凭自己阅读多次的记忆来写,若有对内容的记忆偏差,请阅读者提醒指正。(需要大段引用原文时我再随机从网上复制)
我个人认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没有十恶不赦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再淫荡邪恶至极的人,曹老也写出了他们人性里值得理解和认可的地方,反之,曹老笔下更没有所谓的十全十美女中丈夫,黛玉如此,探春如此,宝钗更如此。
宝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几个地方:一,在第三十八回里,宝玉、黛玉各自写了螃蟹诗之后,她写的那首螃蟹诗;二,第七十回里,大观园里最后一次诗会上,宝钗所填的《柳絮词》,“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三,第二十二回里,贾政猜灯谜,最后一个看到是宝钗制作的灯谜,贾政当时的那个想法让我非常关注;四,第二十七回里,宝钗扑蝶,隔窗听见了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使用了“金蝉脱壳”法,嫁祸黛玉,使得小红和坠儿都以为是黛玉听了她们的绝密隐私;五,黛玉在行酒令说错话宝钗提醒黛玉之后,就有宝钗送燕窝给黛玉的示好之举动,这一举动和其他一些跟黛玉亲昵友好言行被一些宝钗爱好者称之为“大度宽容”的表现,随后,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薛姨妈和黛玉言来语去,说认女儿时,宝钗以开玩笑的形式说了想让黛玉嫁给薛蟠的话......
撇开其他丝丝缕缕不去一一罗列进来,免得篇幅太长,我现在一条条说一下我为什么对这几点印象深刻,并且坚持不肯认可宝钗是所谓十全十美雍容大度女中丈夫的缘故。
第三十八回里,宝钗那首螃蟹诗是如何出台的呢?这一回里,开始是海棠诗社的起社。大家兴致勃勃筹划如何起社时,宝钗莫名其妙说了一句:“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接着,李纨不请自来,一来就立刻主动要求做掌社。从海棠诗的撰写和评比过程里我们看到,才思敏捷的黛玉之海棠诗是绝对的独占鳌头,甚至在黛玉还没写出自己早就构思好的诗之前,宝玉已经说了探春之海棠诗高过宝钗的海棠诗,当黛玉一挥而就写出海棠诗之后,众人更是一片叫好。尽管如此,黛玉的诗依然被李纨强制押后,一力推举宝钗为首。黛玉没说什么,宝玉却为黛玉不平。
接下来就是宝钗全力帮史湘云再起一次诗会,菊花诗的命题和各项要求都是宝钗与湘云早早拟定。按说有了这样充分的提前准备,宝钗应该更有可能夺魁,但这次李纨却力推黛玉的三首诗居前。宝玉为此非常开心,黛玉依然没多说。再之后就是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三首螃蟹诗先后出台。
我们都能从宝玉和黛玉的螃蟹诗里读出他们俩的情投意合和此时的欢心喜悦。宝钗的螃蟹诗呢?只要读懂诗中深意的,都能感受到宝钗写此诗时的愤懑、嫉恨、怨毒、讥讽和冷笑。素来端庄稳重的宝钗这次失态了,诗作也失去了她独有的含蓄浑厚之特色。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关于此诗的讥讽意蕴,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我在此就不浪费篇幅多说。我只说最后两句“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这两句透露出一种胸有成竹、未来在握的冷眼旁观、冷笑的感觉。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宝钗在冷笑着心说:你们这两只小螃蟹开心个什么呢,不过是注定要落入盆中的佳肴而已,而我大局在握,未来结局我已经成足在胸.......
为什么说宝钗认为自己成足在胸,只是冷笑着看宝玉黛玉两个人你侬我侬地笑他们枉自开心呢?除了大家都注意到的薛姨妈放风声说宝钗∶“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宝钗故意把刻有“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字样的金锁张扬给宝玉等人看,王夫人一直不喜欢黛玉、力推宝钗、袭人投靠王夫人也力推宝钗等诸多伏笔之外,还有我说的第三点里提到的:第二十二回里,贾政看了宝钗灯谜之后的心里想法。
宝钗的灯谜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用物。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
贾政为什么担忧宝钗也是“非福寿之辈”呢?这说明王夫人有意让宝钗嫁给宝玉的事情,贾政心知肚明,对于未来儿媳妇的命运焉能不关心?曹公撰文素来擅埋伏笔,此处伏笔埋得更是巧妙,不仅预示了宝钗与宝玉的结局,更不动声色告诉读者:贾政已经知道王夫人立意要宝玉娶宝钗,虽然贾政也知道贾母有意将黛玉和宝玉撮合在一起,但他清楚自己夫人的布局。注意这个“更觉不详”的“更”字,贾政认为宝钗比黛玉更不适合嫁给他儿子,可又不能说,因此才会“甚觉烦闷”。
促成宝钗嫁给宝玉,这是一个布了多久的局?宝钗一个如此有主见且聪明绝顶玲珑剔透的女子,怎么可能不知道?明明知道宝玉黛玉两情相悦,她却要硬生生插进去,与她母亲、姨妈等人一起不动声色去布局拆散黛玉和宝玉。她那个金锁的来历何等可疑?既然是进京待选的,又偷偷挂着个金锁去选有玉的再嫁?很明显是因为某种缘故,宝钗再也没机会去皇宫做妃子了,于是王夫人和薛姨妈、薛宝钗商定要促成宝钗、宝玉的姻缘,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之说,接着金锁就平空蹦出来了。
第五点涉及的内容跨度较大,送燕窝是在四十五回,认女儿之说是在五十七回。朋友们请注意我印象深刻的这几点的时间顺序。
给黛玉送燕窝等等“大度”举动目的何在?是因为绝对的虚伪吗?还是如个别红学友所说的,宝钗被宝玉黛玉的深情感动了,就大度地退出,还劝说了薛姨妈也去善待黛玉——宝钗是如此宽容大度到极点的女中丈夫?无论是哪种说法,我想都说得太绝对了、太偏颇了。薛家只是官商,宝钗之父已经去世,薛蟠明摆着就是一个不成器的,能不能撑起薛家,宝钗未来夫家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宝钗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能参与这个莫大阴谋布局的起因,那么宝钗会放弃吗?不会,绝对不会!
宝钗是何等圆滑、八面玲珑的人?她能把上上下下那么多人打点得妥妥帖帖,难道还拿不下单纯的黛玉?善待黛玉,一则可以化解黛玉和贾母对宝钗母女的敌意,扫平前路障碍,二则也能让宝钗自己心里略平衡一点,起码她善待过黛玉,不至于在最终彻底夺走黛玉心爱之人时太过内疚;三则也有利于宝玉对宝钗感情的建立。
设若宝钗善待黛玉是真心的,那么在第五十七回里,她为什么要说让黛玉嫁给她那被誉为“呆霸王”的哥哥?我们来看详细原文片段:
薛姨妈道:“也怨不得他伤心,可怜没父母,到底没个亲人。”又摩娑黛玉笑道:“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了,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了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
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
宝钗忙道:“认不得的。”
黛玉道:“怎么认不得?”
宝钗笑问道:“我且问你,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与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
黛玉道:“他不在家,或是属相生日不对,所以先说与兄弟了。”宝钗笑道:“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黛玉听了,便也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他我不依。”薛姨妈忙也搂他笑道:“你别信你姐姐的话,他是顽你呢。”
宝钗笑道:“真个的,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黛玉便够上来要抓他,口内笑说:“你越发疯了。”
薛姨妈忙也笑劝,用手分开方罢。因又向宝钗道:“连邢女儿我还怕你哥哥遭踏了他,所以给你兄弟说了。别说这孩子,我也断不肯给他。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不然倒是一门好亲。前儿我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虽是顽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林黛玉先还怔怔的,听后来见说到自己身上,便啐了宝钗一口,红了脸,拉着宝钗笑道:“我只打你!你为什么招出姨妈这些老没正经的话来?”
宝钗笑道:“这可奇了!妈说你,为什么打我?”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
我每每看到此处,都油然而生一份怒气:黛玉是何等清灵毓秀之人?你宝钗让黛玉嫁给你哥哥,不是糟蹋侮辱她吗?换做你自己,若薛蟠不是你亲哥哥,是你表哥什么的,你肯嫁吗?
表面看着是玩笑话,其实是一种试探,一种想要达到目的的试探。我自己也是女性,一个心高气傲的女性,我是从自己的内心感觉去看这段话的:设若有一个档次太低的男人来打我主意,或者谁说要介绍一个素质低下的人给我,那我内心绝对是很愤怒的,因为这是一种莫大侮辱。从此处回头看黛玉在认为宝钗是真心待她时道歉的话:“往日竟是我错了”,我忍不住愈发心痛黛玉了。
而薛姨妈呢?她既然当着黛玉的面建议黛玉嫁给宝玉,紫鹃也特意跑来表示希望薛姨妈能帮忙跟王夫人提及此事,为什么她不去说呢?既然没此心,何苦招惹黛玉?
就是关于认女儿的这段话,让我更加觉得薛宝钗之前对黛玉的友好是别有目的,不是真心。由此再回头看宝钗扑蝶的那一回,就更加肯定宝钗嫁祸黛玉之阴毒,虽然她是出于自保,但这种自保却是以诬陷一个无辜的人为代价,并且诬陷对象恰恰就是她的情敌黛玉,不是探春、惜春、迎春等人。
最后再看第七十回里,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上宝钗所填的《柳絮词》: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此时已经是第七十回了,宝钗的志向和自负此时已经说得很明确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般人都会注意“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我却同时注意到“韶华休笑本无根”这一句。
正如不少红学友所言,若论门当户对,宝钗不及黛玉。宝钗不过是出身官商,虽然有钱,社会地位却远远在贾府之下。黛玉虽然父母皆亡,但她父亲林如海系世禄之家,也是书香之族。考中探花后,迁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黛玉之母贾敏,按照王夫人的说法,未出阁之前才是真正的千金大小姐气派。贾母能让贾敏嫁给林如海,林如海的家世自然是配得上贾府的。
宝钗此时的寓意很明确:莫笑我家根基浅薄,我能够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你们能做到吗?
她有王夫人和薛姨妈在背后紧密操作、布局,何愁嫁不了宝玉?黛玉纵然有贾母的宠爱和呵护,有宝玉的深爱,又如何?经历了之前的种种,还能在第七十回时写出这样句子的女子,我无法认可薛宝钗是所谓的女中丈夫。虽然我能理解她的无奈,也痛心她那样美丽聪慧的女子被封建礼教塑造得如此失去了本真......
葭颦 草草写于2011年10月19日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并请告知作者本人,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