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成绩为何老是中等?

(2009-04-30 12:44:30)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教子烦恼200问(中学版)
    网友问: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一,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班级名列前茅,怎么现在成绩老是在60-70分左右。孩子作业也按时完成,考试前也积极复习.就是考试成绩老是上不去,我们做父母的真着急。老师,对于他的中等成绩,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丁光木答:孩子成绩中等,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学校声誉多高,教师水平多好,学生多么聪明多么努力,一个班里总有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 
    为孩子成绩中等而焦虑,是近些年才流行起的心态。以前,一个学生每门功课及格就算是相当不错了,老师家长也就基本满意了。但今天,家长们却普遍地需要自己的孩子进入前10名、前5名,甚至第一名。 
    从表面上看,你们这样做也是有充分理由的。整个社会看重文凭学历,而升学竞争说到底也就是名次的竞争。做家长的因此觉得只有督促孩子勤奋求学,力争第一,才能使孩子在将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是似乎很合乎逻辑。 
    问题在于,无论社会需求如何变化,家长观念如何更新,都无法令众多学生都成为第一。况且,孩子就是孩子,有懂事早的,也有发蒙晚的。他们要按照各自的节奏自然地成长。我们可以快速养鸡养鸭,却无法指挥孩子按我们规定的速度成长。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先天的矛盾也就合乎逻辑地导致了普遍的失望和焦虑。 
    其实,大多数成绩中等的孩子都是些好学生,他们勤奋用功,为这“中等”付出了很大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高,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深,孩子每天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把成绩保持在“中等”水平上。做家长的应该肯定和鼓励他们,却没有必要去责备他们。如果说这些孩子尽了努力还是以“中等”的步伐前行,这只是说明这样的前进速度对于他们是合适的。家长理当坦然地接受这个现实,在孩子进步时给几分奖励,在孩子后退时给几分安慰与帮助。如果你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为此焦虑不安,就会给本来就负担较重的孩子增添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足以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 
    从长远看,孩子成绩中等并不是件糟糕的事情。“中等生”是班级的“大多数”,在这个群体中孩子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焦虑与冲突。他们既不会因为成绩拔尖而遭人嫉妒,在争名次的风口浪尖上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必因为学习跟不上而焦灼不安。他们跻身于这个“大多数”的群体而享受着较为纯净的友情,他们因为“普通”而少受干扰与压力,享有较为宽松的人际环境。在学业上,他们基本上不存在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学校的课程就是针对他们的情况而设置的,所以从理论上讲,“中等生”是校园中身心发育最充分、满足程度最高的一群人。一般来说,他们开朗随和、乐观健康,喜爱运动,容得了别人比自己好,也能体谅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对于名次上上下下也怀着较为宽容的心态,不至于太过敏。这为他们成年后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中等生”的位置有助于他较为轻松顺利地度过动荡不安的青春期。 
    我们对孩子提这样那样的要求,无非是希望他能成长得顺当一些,成年以后能过得幸福一些。而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幸福与学历、职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联,却与情感、智慧、心理素养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成绩中等而性情平和快乐,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许就会出类拔萃,即使没有大的出息,至少也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不用做父母的很操心。
    附:丁光木简介
    株洲市第一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教育专业,专门从事学生心理教育、家庭教育、高三复习方法和高考潜能开发等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主讲教师,湖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株洲市教育局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多家省市媒体、网站特约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多次获国家、省级奖励,发表心理教育论文十几篇,参与编写省级心理教材3部;出版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专著8本。工作之余接待大量学生、家长咨询,经常被邀请为许多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专题讲座。
    2007年12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选择成绩极“差”的高三后进学生45人,开办了“高考潜能培训班”,进行专题培训,旨在学生“增强自信,开发潜能,挑战高考”。经过专门培训后,这些学生08年高考结束后,23人上了本科线,其中2人还考上重点本科院校,《株洲晚报》曾以《一个“差生班” 半数上本科》专题报道,培训经验《成功跨越高考》2009年3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