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阆苑仙芭,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卷即一个“泪”字,从中不难品出红楼一梦的辛酸、悲哀,位居十二钗之首的黛玉,哭着而来而又涕泣而去。
黛玉幼时,一癞头和尚曾进言于她“以后总不许见哭声”,“方可平安一生”。但黛玉自洒泪别父进贾府后,就从未离开哭字。刚进贾府,见着外祖母便是“哭个不住”,此后便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黛玉从小就美丽而聪慧,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
然而黛玉多愁善感至极,常常触景生情而悲从中来。听到女孩子们演习戏文时所唱“如花美春,似水流年”便联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等,于是“眼中落泪”;看到落花,立刻会勾起尚春愁思,到葬花处哭一场;见到宝钗母女叙天伦之乐,便更是辛酸落泪。黛玉之哭并非其生性如此,更非心窄敏感,何况她正是妙龄少女,更兼她那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何以悲伤至此呢?这都是寄人篱下的缘故。虽然贾母是其外祖母,贾府中锦衣玉食,但毕竟不似自己家中那样温暖亲切;更何况府中人情虚伪冷淡,相互勾心斗角,实非常人所能承受;更兼黛玉内心孤高,不屑于世俗伪善,不善于左右逢源,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从而使黛玉在贾府中的人缘关系不好,大家都不愿真正的和黛玉为友。所以黛玉在贾府中彷徨无依,且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真是孤苦伶仃可谓似“弱柳扶风”,再加之内心悲苦无人可倾诉,抚琴、吟诗也不能真正排解、释怀,久而久之,她难免会内心压抑,也蕴积着反抗的情绪,而这些压抑、反抗情绪都无法排解,那也只有用眼泪来减轻痛苦了!
好在,黛玉在贾府中幸得一知己——宝玉,稍感安慰。但同时宝玉带来许多烦恼。一场苦恋使黛玉在欣慰之余,更添许多泪水。
宝黛感情深厚,却经常口角,不免惹出黛玉许多泪水。宝玉佩戴的随身物品被小厮们搞去了,黛玉误以为宝玉把她给的荷包送人了,便赌气剪那刚做了一半儿的香囊袋儿;既见宝玉珍重地将那荷包贴身收藏,又自觉悔愧,“汪汪的滚下泪来”;看见宝玉同宝钗一同自宝钗家来,则不惜冷语讥讽,待宝玉被宝钗拉走时,便“向窗前流泪”。乍看好像是黛玉小气,耍小性儿,吃宝钗的醋。细细想来,恰是因为她孤苦无依而致,因为她太在乎宝玉了,她无法想象失去宝玉会是什么样子。
宝玉是贾府唯一真心对黛玉的人,黛玉因为有了宝玉,才会对今后的人生有了希望,才总担心会失去宝玉。虽然她明白宝玉对她的一片真心,但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心存芥蒂,而对“木石前盟”之言却缺乏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黛玉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
当黛玉得知宝玉将要娶宝钗,一时万念俱灰,迷失本性。她在贾府洒下那么多泪,而独独这次没哭,而且非但没哭,反而“笑”了。“笑”着去找宝玉,见了只是“笑”,说了句“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了”,便回身“笑”着出来了。这样的笑,实比哭更觉心似刀割。黛玉的这最后“一笑”,临死前意外地“一笑”,这“一笑”极其简洁地透露了黛玉这个孤女爱情理想终成泡影,此时此刻悲不欲生的忧愤情绪。
但回过头来再想想,黛玉最终笑着离开了那浑浊的尘世,其实并非不是一个好的结局,一种解脱。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她不必再烦恼这尘世上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情情爱爱,不必看着宝玉仍在凡世苦苦地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宝黛天生就不应该在一起,象这样两个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更何况在那样的黑暗的封建社会呢?那也注定了其爱情的悲剧,其实也是他们的性格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所以,还是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苦绛珠终究还是难逃命运的捉弄啊,但苦绛珠终还是用其一生之泪报了神瑛之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