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疯狂的油价改变世界
(2008-07-10 17:02:48)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财经股票价值投资阳光私募周贵银投资手记 |
7月10 日 星期四 多云 尾盘急速下杀反弹谨慎乐观
现在全球在经历着又一次石油危机。打开原油期货的走势图,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油价从2007年以来已经惊人的上涨了一倍,疯狂的油价给全球经济和股市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像中国这种对石油依赖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障碍。
对于当前震撼全球能源行业的剧变,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做了一番生动描述。他最近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我们生活在油气价格飙升的时代: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最终,价格将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人们正在为了获得能源资源而展开激烈的竞争。油价的攀升与远景预期的重大调整有关。它们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全球能源供需局面将处于不平衡状态。”
“明年油价可能达到每桶250美元”
他表示,他之所以预计油价明年可能达到每桶250美元,正是基于这种看法。当然,他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这番话的:坐拥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储量资源之一,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自然希望油气价格能涨多高就涨多高。
不过,在消费层面,很多人对能源前景也抱有这样的预期。国际能源机构(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最近在《外交政策》杂志撰文警告称:“我预计,在未来几年,我们将得到一个高(油)价曲线。这条曲线可能会有转折起伏,但就长期而言,如果油价跌至三、四年前的水平,我会感到非常吃惊。”国际能源机构代表着富裕的石油消费国。
随着油价远远超出甚至6个月前看似可能的水平,寻找解释的努力已经变得越来越令人绝望。许多所谓的理由都有严重缺陷。
资源枯竭论
有些人相信,我们已经到达“石油峰顶”:在这一点上,世界石油产量无法再有提高,并且开始下降。这一命题只能事后验证,但其强烈的假设意味没有得到广泛支持——这种假设认为,石油产量之所以见顶,是因为我们已经达到可用资源的地质局限。这种说法无法解释为何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在竞相飙升——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的供给要丰富得多,而煤炭的供给更是远高于油气。
投机者哄抬价格论
另外一些人把责任归咎于“投机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长期以来一直在宣扬这一观点,而美国和欧洲的政界也越来越认同这一说法。
这一主张有一些最天真的说法,很容易驳倒。投机批判人士提到期货市场不断增长的交易量,但却忘了一点:任何一份石油远期买单必然对应着一份远期卖单。
更成熟一些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近些年,金融投资者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原油多头头寸,但从各种已有数据判断,这些“投机者”的买入行为与油价飙升的时机并不吻合。
在石油之外,其它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否定了“强大投机者”理论。按照Henry Hub合约计算,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在过去一年中大幅上涨,但在这段时间,金融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可是扎扎实实的净卖出者。
与此同时,有些大宗商品根本没有金融投资者参与,例如大米,但其价格也一直在大幅上涨。如果是投机行为人为导致价格上涨,那么,实际原油库存应该出现增长,因为在投机驱动的高价之下,现货市场无法出清。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除了一些特例,例如最近几周已经装船、正在寻找买家的伊朗高硫原油。
那么,如果油价上涨的原因既非资源耗竭,也非金融操纵,那又是什么呢?
大宗商品普遍涨价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价格上涨的有很多不同种类大宗商品——不仅有能源,还有金属和粮食。所有这些市场存在的一个共同因素是:亚洲经济体的崛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导致全球需求出现结构性变革。正如米勒所言:“过去10年(1997年至2007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几乎翻番,而印度能源消费增长了1.5倍。”
“在亚洲,摩托车已经取代了自行车。如果换成汽车,情况又将如何?”不断增长的需求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给本已在疲于维持供应的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需要时间种地产粮的农业是这样。工程项目生命周期长达几十年、设计投产动辄需要10年时间的能源行业更是如此。
过去20年中的投资不力,是下列问题背后的一个共因:发电能力和电网不足;风力发电机供不应求;全球煤炭运输能力受到制约;石油精炼厂缺乏;很多富油国家产量不足。现在,正当所有能源价格都发出了急需投资的信号之时,资本支出的增长却遇到了熟练员工、物资和供应链容量方面的瓶颈。结果是成本飙升,投资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
此外,就石油和天然气而言,还有一些政治问题阻碍了在一些资源丰富国家的投资,例如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
在很多此类国家,资源已达到物理极限,正在枯竭。例如,北海的产量正在急剧下降。英国石油(BP)最近特别指出,挪威是去年石油产量降幅最大的国家之一。
能源周期终将转向
如果像看起来一样,能源价格高涨的原因与产能限制和政治因素有关,那么能源周期就会再次转向,一如以往的所有周期。
价格最初可能还会大幅上涨,但最终,供给层面将作出反应——越来越多地来自一些“非传统”资源,如油砂和巴西乙醇等生物燃料。正如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的那样,需求也将受到抑制。而且高油价也将促使诸如中国之类的发展中大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污染低能耗方向转变。
不过,经济实力从欧洲、日本和美国转向新兴亚洲的趋势似乎不会逆转,而世界能源资源的流动将追随经济实力。虽然21世纪的这场能源危机终将消退——就像70年代的能源危机那样,但它留下的世界格局将相当不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