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详解
第1卷(共42分)
答案A。错误之处在于:B项中“省”应读“xǐng”,C项中“奋而辞职”应为“愤而辞职”,D项中“披沙捡金”应为“披沙拣金”。“捡”,指从地上拾起来,而“拣”则是挑选。同时“琅琅上口”的“琅”也应念“láng”。
点评:将语音和字形合二为一,既减少题量,又扩大了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在能力要求上,依然重视基本的字音、字形的考查,同时也避免纯记忆的复习方法,而注重音义、形义关系上去把握正确的字音、字形。
C、质询
答案:D。“质对”是对证、对质之意,并不符合第一个句子的句意,而“质询”是质疑询问之意,符合句意。“协约”是协商订立条约,词义较重,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重大条约,“协议”指“共同计议、协商”或“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第二个句子应用“协议”。“不日”是几天之间、近几天的意思。而“翌日”是指第二天,如《促织》中的“翼(翌)日进宰”一句。世界各地的校友不会是第二天同时出发,故应选用“不日”。
点评:词语的选用既要注意词义的区别,更要结合句意,这是词语选用题的解题关键。同时试题在例句的选择上也重视了生活的实用性,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答案:D。“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又可说成“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意思是好像外面来的人都会办事,都是人才,能力都很强,用在此句中显然不合适。“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是个贬义词。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提不起来”,一般指没有能力,水平不行,不值得提起等。
点评:熟语的考察与以往一样,依然是成语与俗语的结合,重在掌握其意义与用法。
答案:A。B项错误在于词语的顺序,改成“它具有指纹识别的功能,(同时)由于使用太阳能电池,能耗较低,并且有光即可充电”比较合理。C项错误在于成分残缺,“表达了”后面没有相响应的词语,可在句子最后加上“的良好心愿”等词语。D项是结构混乱,既可说“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也可说“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还可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三种说法选一即可。
点评:语病的判断虽然是选择题型的,但解题的正误却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句子语法分析能力。
答案:B。A项中的“花甲”表明适用于六十岁寿辰。B项中的“古稀”则指人生七十岁,“诲人无倦”表明是指“老师”,最符合题意。C项是没有表示年龄的词语,但“音容宛在”则说明这是一对挽联,适用于纪念已经去世的人。D项中“执掌教坛垂七十载”则表明是从教七十年,而非指年龄七十岁。
点评:这道题目重在测试学生对最基本古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在多年未考古文化常识之后今年再次涉及,实出意外,但却能体现语文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A、
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