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
中国古代戏剧的最高级形态是昆曲。昆曲,也被称作传奇。汤显祖与《牡丹亭》,本身就是富有传奇性。
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祖上几代都是文运兴盛,是当地久负盛名的书香世家。汤显祖5岁作对,21岁到南昌参加江西秋试,以第八名的身份中举。家族与世人的进一步厚望可想而知。1577年,在家乡已经颇有名气的汤显祖前往京城参见会试,踌躇满志的汤显祖是如何豪情万丈,完全可以想象。
当时的首辅大学士正是张居正,而汤显祖的名声连张居正也十分看重。大学士托人带信给汤显祖,希望汤显祖能够与大学士的儿子结交朋友。这是一条康庄大道,一扇金光闪闪的大门主动向汤显祖打开。能够结交首辅大学士——这个时代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这应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或许,当时的张居正在民间已经大有负面传闻,或许在汤显祖的心目中结交权贵如同弄虚作假,反正令张居正十分不快的是,对于大学士的示好,汤显祖根本没有反应或者叫做反应冷淡。大学士没有为自己的儿子找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同学,不仅在儿子面前,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一定大为光火。结果,张居正的儿子考中进士,而汤显祖名落孙山。
汤显祖一定大不服气,接着连考三次,每次都是一样的结果。有人说这是科考误人,其实是权臣弄人。直到34岁那年,汤显祖再次赴考,终于圆了进士之梦。那时,张居正已经病死,并且在死后遭到弹劾,一批张居正的门生故吏受到牵连,正迎来他们官场厄运。那么,汤显祖的科考厄运,对于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呢?一个作家的厄运或许成就了所有读者的幸运。汤显祖的《牡丹亭》已经在他头脑中成熟,用杜丽娘代表他的思想,用一个“情”字超越所有,汤显祖的梦想正在演变成《牡丹亭》。
万历十七年,江南连续三年的水旱交加,瘟疫流行,民众遭灾,痛苦万分。汤显祖在南京担任的官职,是无所轻重的闲职,他不忍民间惨状,于万历十九年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的贪婪行径。不仅如此,汤显祖把他的矛头直接指向朝廷,认为万历朝政败坏,前十年坏在张居正,后十年坏于申时行。汤显祖言辞激烈,朝野震动。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被贬官海南到县里去做小官。可能有人认为这样封杀言路太严苛,最后发他去浙江遂昌做小官。朝廷可能觉得已经够宽大了,没有想到汤显祖早就有不伺候的准备,他给朝廷写了辞呈,也不必等待批复,他主动卷起铺盖卷,走了。那一年是1598年,春日的阳光照在汤显祖49岁的脸上,在经历了16年的宦海生涯之后,他回到老家临川。他一定会想起陶渊明,想起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挣脱了锁链,汤显祖的创作激情迸发出来。这一年的秋天,享誉世界的戏剧名著《牡丹亭》诞生了。后世的人们一边享受《牡丹亭》的艺术,一边高度评价汤显祖的才华与思想。一定是思想家,才会用一个“情”字,突破这人间的诸多牢笼。一定是文学家,才能够构思出这样超越生死的人间故事。一定是音乐家,才能够熟练地运用那么多的音乐素材。一定是……。
《牡丹亭》引起了当时文化上层的震动。文人们人手一册,人人奉读不厌,被誉为天下第一本好戏。特别是沈璟对《牡丹亭》的喜爱,直接导致了他的修改本,就曲律而言,显然他比汤显祖更专业。扬州痴情女子冯小青,饱受爱情折磨,在人间她得不到同情,只有《牡丹亭》是她唯一的慰藉。她写到“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冯小青还是以悲剧结束人生,18岁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或许,《牡丹亭》的故事依然给她以希望,那种能够超越生死的爱情也会在她的身上降临,至少她会如此盼望。
《牡丹亭》是从宋代的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来,最初就叫《还魂记》。研究者认为,《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开创唯美主义的艺术典范。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汤显祖列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与同时期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比肩而立。1616年,汤显祖去世了。后来西方人告诉我们,莎士比亚也是同一年去世了。东西方两位比肩的大戏剧家同时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此巧合,又是如此美妙。
如今,谁还记得汤显祖的那些官场上司们,包括那些尚书和大学士们。还有不可一世的张居正,他对汤显祖暗中挖下的坑,不过为汤显祖的光荣增添一个小小的注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