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教会与孔教的衰落

(2012-09-08 16:26:56)
标签:

国学问题

 

 

孔教会与孔教的衰落

 

孟宪实

 

191310月,金色的北京吸引着全世界的注意力,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制定的宪法草案正在北京天坛接受审读,如果通过,这将是民国的第一部宪法草案。这个会议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缘由是孔子。开会之前的两个月,孔教会的领导人陈焕章、严复、夏曾佑等上书参议院和众议院,要求定孔教为国教。是否批准国教案,全世界也在拭目以待。

因为不恰当、不稳妥等等看似手段与方法的原因,结果却与最初希望的方向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类故事实在太多。喜剧性的方面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悲剧性的方面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也没有挽救的机会。近代中国,面对汹涌澎湃的西方文化大潮,是否要保持中国文化采用什么办法保持中国文化,凡此等等,尽管当时就异议横流,但今天看上去却十分值得同情。讨论这种南辕北辙的故事,也是历史学应有之义。

在我看来,孔教会与孔教的衰落,就有这样的一层意义。

本来的动议是想通过提倡儒家思想,保存中国文明传统,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也多少增加一点稳定因素,让社会付出的代价少一些。康有为、陈焕章大倡孔教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拥护者,全国各地也有众多的同路人。山东有“孔道会”,山西有“宗圣会”,北京有“孔社”,扬州有“尊孔社”,上海、香港都有类似以尊孔为宗旨的社团存在。所以,当191212月,陈焕章等代表人物上书民国教育部、内务部,申请核准立案的时候,教育部和内务部的批示都是态度积极,十分肯定,认为倡明孔教是卫道之谋,有保存国粹的苦心。1913年农历827日,民国首次定孔子诞辰为法定假日,孔教会第一次在曲阜召开全国大会,竟然多达三千人与会,更有副总统、国会和各省的代表参加。

孔教的事业,看上去生机盎然,蓬勃发展。不过,孔教到底于国于民有何益处,社会中人,看法完全不同。民国刚刚成立,1912年元旦,南京政府就宣布“小学读经科一律取消”,对于尊孔,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而有关地方文庙学田一律改为地方所管,专门用来资助小学的政策则从制度和经济上铲除了尊孔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国之初,立刻围绕孔教展开的斗争,与民国立刻修改尊孔传统有很大关系,康有为、陈焕章的张扬孔教,其所针对就是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及其政策。

双方的斗争在国会议事中充分展开。副总统黎元洪是孔教积极的支持者,他致电两院还有重要的政治人物,坚决支持“奉孔教为国教”的要求。很多省的头面人物,如总督、民政长和军队领导人都通电表示支持。但是,叫的响并不代表实力雄厚。国会议员多是国民党人物,他们秉持的共和理念与国教观念不相容,要坚持信仰自由就不能设立一个国教。所以,国会在宪法草案二读时已经否定的国教议案。国会的讨论一定很激烈,虽然否定了国教案,但在三读时却增加了一个修订案,“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很明显,这是对国教议案的一个妥协,也是对两千年孔子思想传统的一个妥协。

多少年之后,在今天看来,这个妥协是很值得重视的,它证明在定孔教为国教问题上的两派,虽然有针锋相对的一面,其实也存在着一个公约数,即承认孔子思想对于国民个人修身的必要性。可惜的是,在这以后,两派人马没有在共同点上取得共识和发展,而是在不同点上继续强调下去。拥护孔子思想者,认为孔子思想是社会道德秩序的保证,反对者认为孔子思想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帮凶。

如何看待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当时和今后都会大有争论,究竟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孔教?今天也没有一致结论。这是学术大问题,不能解决就只能纷争下去。当时如此,今后也如此。但是,近代救国任务太急迫,很多应该认真讨论的问题都来不及继续下去。

国会的修正案本来要强调双方的共同点,但结果是双方谁都不满意。不过,很快出现一个袁世凯,政治问题再次凸显,思想问题只好暂时搁置。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一场闹剧,但是拥护孔教的人群中,不乏袁世凯复辟的积极支持者,孔教会的一些地方机构,也曾经加入到支持帝制的喧闹之中。同时,袁世凯支持孔教会,强调读经,把已经废除的小学读经用其他方式回复起来,颁布了祭祀孔子的神圣礼仪。1914928日,袁世凯亲率百官祭拜孔子,三跪九叩,一切如旧仪。这一系列行动,让孔教会的人感动万分是很正常的,他们因此对袁世凯产生好感也是不奇怪的。

袁世凯称帝很可耻地失败了。孔教会的人是绝不承认自己与袁世凯复辟有什么必然性联系的,但这不妨碍很多人确实是这样考虑的。

这是历史常常开的一个玩笑。污染红旗的,常常是高举红旗的那些人。导致某种主义衰落的,总是高喊这种主义的人。孔教在近代的衰微,孔教会是有一定责任的。过分强调孔子思想的宗教性,这应该是违背孔子原意的,“孔子非宗教家,尊之有其道,教育与宗教不能混合为一”,这是19127月北京的一个教育会议上的说法,甚有道理。其次,一味地走上层路线,最后却被袁世凯利用,不能看作纯粹偶然。

民国初的孔教运动,在今天看来,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