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
(2009-01-09 20:50:08)
标签:
生猛春秋系列 |
中国历史很悠久这是真的。不过,你要是说四千年不说五千年,就会有网友跟你发急,攻击你是追随洋人,有意贬低本国历史。四千年是贬五千年就是褒,这褒贬之间如何把握,还真是个技术活。
认真追究下去,中国历史,大概是指中国文明的历史,要从文字和国家产生那一刻算起。现在可以确认的最早中国文字要算甲骨文,那也是商朝中后期的。学者从甲骨文的系统性推测,此前一定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期,但是应该从什么时刻开始计算,还是一头雾水。
还是从国家产生的那一刻开始计算吧。好像也有麻烦。商朝已经被考古学证明,而夏朝,考古学家还在努力寻找。可以肯定,谁从考古学上找到夏朝,谁就是考古英雄。考古至今不能确定,只好从古文献角度去确定了。现在通常的推测说法是夏朝开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这样,夏朝至今大约四千一百年,四舍五入,说五千年还是太悬。
如此伟大的国度,却只有四千年的历史,真是惭愧啊。前些年有过一个重大的历史考古项目,叫做夏商周断代工程。据说,某位重要人物参观埃及归来,发现古代埃及的历史记录,远远长过中国,心中不服,于是组织专家认真考证。很遗憾,最后仍然没能把中国的历史记录拉长。
爱国主义激情遭遇事实的铁幕,只能黯然神伤。爱国主义属于立场,在这个纷争不已的世界,爱国主义具有天然合法性。然而,立场遭遇不争气的事实,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先别急,看看圣人如何处置。两千年前的孔子,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春秋时期就是一个不争气的年代,诸侯坐大,天子式微,全是没大没小的事。孔子作《春秋》,用自己的立场记录了那个时代,用鲁国特有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的礼崩乐坏。
襄公二十六年(前547),晋文公称霸,举办践土会盟,把周天子也召来一同开会。天子式微,被诸侯呼来唤去,实在是没有办法,但是孔子觉得天子丢人,诸侯过分,不好直接如实书写,却写成“天王狩于河阳”(天子到河阳去打猎),如果不是后人作注,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时候,不理周天子的大有人在,吴、楚这样的化外“诸侯”,不求周天子册封,直接自称“王”,跟天子平起平坐。如此这般不在乎此前的政治秩序,孔子当然很生气,在《春秋》中把他们称作“子”(比较低级的爵位),当然不能承认他们是王。这些事,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专门做了说明,所谓春秋笔法,这就是其中重要一条。
据说春秋笔法发挥了很大的政治效用,孟子就说过“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在孔子传中也表达了这层意思。那些政治上有野心,不能好好遵守政治秩序的人,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成为小丑,后来的野心家看到这种记录,害怕自己将来也会如此下场,所以就恐惧起来了。具体都是什么人,因为怕被历史记录搞得难看就放弃野心,真是所知甚少,但是孔子、孟子、司马迁等人的思想还是能够理解的,至少他们愿景如此。
立场随时而有,随时而变,这不是费解的事。问题是,春秋笔法,有的时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会让历史事实走样。我们后人只能靠记录了解历史,你的记录左隐讳右隐讳,我们弄不清楚事实,把好人坏人混淆了不是太抱歉了吗?比如,我们不赞成晋文公如此对待周天子,但是你说天子去狩猎,我们也看不出来晋文公有什么毛病啊。
春秋笔法是一种艺术,为了立场会牺牲一点事实,但是出发点蛮“可爱”。后人学习圣人笔法,用历史表达立场,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到后来,可能尊者亲者太多,为谁都隐讳,导致读者蒙在美丽的迷雾之中。比如新闻报道,发生火灾,重点报告感人的救火英雄,至于火灾原因永远在调查中。新闻也有春秋笔法,证明春秋传统的“伟大”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