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道德休养每日读 |
本章引语[/b][/b]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最早是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来的。此后的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原文[/b][/b]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b][/b]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体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奥。并且,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宴为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评析[/b][/b]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压子、中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万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T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学者们历来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在这一章里,老子还把名这个范畴与道一同提了出来。这是因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一般的礼乐制度之类的道,而是普遍常在的道,它所产生出来的名,当然不是礼乐制度的名,而是普遍常在的名。这样,就涉及到名与实,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老子认为,天地的原始并无概念名的存在,天地存在于概念之先,独正于思维之外,可是万物的本原,可以用概念名来说明。这里,老子的观点很明确,即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换言之,实先于名,决定名。
老子认为,认识受主观的限制,受主观欲望的蒙蔽;只有经常没有王观欲望的人,才有可能领会道的精深与奥妙,反之则无法理解微妙玄远的道。因此,从本章里老子所讲的名实关系看,道的属性,应该是唯物论的。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最早是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来的。此后的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原文[/b][/b]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b][/b]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体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奥。并且,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宴为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评析[/b][/b]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压子、中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万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T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学者们历来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在这一章里,老子还把名这个范畴与道一同提了出来。这是因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一般的礼乐制度之类的道,而是普遍常在的道,它所产生出来的名,当然不是礼乐制度的名,而是普遍常在的名。这样,就涉及到名与实,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老子认为,天地的原始并无概念名的存在,天地存在于概念之先,独正于思维之外,可是万物的本原,可以用概念名来说明。这里,老子的观点很明确,即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换言之,实先于名,决定名。
老子认为,认识受主观的限制,受主观欲望的蒙蔽;只有经常没有王观欲望的人,才有可能领会道的精深与奥妙,反之则无法理解微妙玄远的道。因此,从本章里老子所讲的名实关系看,道的属性,应该是唯物论的。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