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2022-05-31 14:59:19)| 分类: 其它 |
粽子,正式名称“粽籺”,,古称“角黍”、“裹蒸”、“包米”、“筒粽”等。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常见的粽子种类有:“蛤蒌五花肉粽”“腊肉香肠粽”“薄荷香粽”“豆沙粽”、“莲子粽”“松仁粽”“蛋黄粽”“鲜肉粽”“火腿粽”“竹叶粽”“艾香粽”“甜茶粽”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这一天对于孩子来说,另一个特殊意义就是在这天早上可以在村子的池塘里玩水了——俗称可以下河洗澡了,还赋予高大上的意义——救屈原,后来才知道这一天有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赛龙舟。在这一天小孩子手脖脚脖戴上五色线,脖子上佩戴上香囊,据老人们说驱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佑体康。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这些内容丰富了端午的内涵,让这个节更有实际意义。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这个“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由此可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端午前各家都要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