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2022-05-10 17:31:48)分类: 散文杂谈 |
人死后,后人们都要把他埋起来,认为这样可以让其魂有归处,其实人死后埋入土中,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说人死后把尸体埋在土中,是死人和活人争耕地,如果人死后都埋在土里,土地就会减少,尸体腐烂过程中还污染环境。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其实和老百姓争耕地的只有古代帝王陵墓、名人的家族墓,除了建在山上的,只要埋在平地上的,他们的封土堆都十分庞大,以几十公顷见长,相对于小老百姓的一抔土,是不是占得更多?一般老百姓的坟墓即使有家族延续,但是延续的能有几代?后人早已找不到他们祖先的坟了。家族条件好的,只能把祖先的名号用一片竹木挂在墙上了,哪里还有他们的尸骨呢?
孔子传到现代有八十多代,他们的墓园——孔林,占地估计也是少数很大的。
如果小老百姓的墓和孔子一样代代相传,估计现在中华大地上可供耕耘的土地会少得可怜。为什么呢?在农村,一般老百姓都是孙子祭奠到爷爷辈,也就是坟地保全的大都是三辈,民间有“一代人不管下一代的事”,在坟地上却是“下一代人不管隔代人的事”,为什么呢?孙子和爷爷还有感情,和祖爷爷没有见过面,没有什么感情,加上举家迁徙,外出发展,战争,历朝的平坟运动,甚至盗墓之事的发生,随着时间的发展,坟地没有人管理,慢慢就被风雨夷为平地了。
现在提倡火化,是好事,其实也污染环境,因为火化的过程就需要燃油焚烧,“人体化为一缕青烟”,火化也是浪费能源,个人和国家都花费不菲。骨灰埋葬虽然占地不大,但是这样的小墓地要用上石栏,用上石碑,用上砖块和水泥砌起来,可以说百年甚至几百年来都很坚硬,风化的很慢。随着时间的流逝,墓地所占的地方越来越大。
还有的地方,火化以后,还要连同骨灰盒一起装在棺材里,再埋葬在土地里,埋葬的过程中还用砖块券起来,上面覆盖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盖子,然后埋起来,以后就是土谷堆消失了,但是钢筋水泥坐的盖子还有砖垒砌的地墙也是恒古难变的,这将成为耕地的暗伤。
树葬、海葬、空葬虽好,但是推行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后人祭祀先人总得找到具体的地方,才能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土葬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如果村委会或者乡里民政上做好监督,农村老人故去,可以土葬,但是不能用砖券,不能用钢筋水泥覆盖,不立石碑,相信百年过去,那里还是耕地,人体早已经化成土地的有机成分,老百姓会很赞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