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谋杀
(2016-09-24 21:59:28)
标签:
文化教育时评 |
另一种谋杀
大民
纪念大人物的时候,媒体习惯把他往“小”里说;纪念偶像人物,则习惯于写他们的“俗”。据说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趣,才有人读,才有好的传播。
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去世80周年,相关的纪念活动陆续展开。出现了不少好文章,好著作,也有侧重于花边的,他的俗人趣事,他作为普通人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那些方方面面,比如说他是“撩妹高手”“赚钱养家的能手”“善于经营人脉”之类。我愿意相信作者是善意的,也不怀疑鲁迅的确可能真的有过那样的言行。但是同时要警惕这么做必定会产生的一种“神奇”的副作用,一种屡屡得手的“偶像瓦解术”,可以杀“敌”于无形。姑且叫它“另一种谋杀”吧。
历史人物之所以是历史人物,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历史的某个层面或者方面。所以评介历史人物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他的“社会角色”上来。如果花费太多精力关注他的枝节,所谓花边,很容易本末倒置,主次颠倒,会对他的“主业”有所侵蚀和淡化。所谓农民看种地,政客看政绩,学生看分数,作家看写字……各得其宜最好。
对鲁迅实施“另一种谋杀”,类似于现在的“高级黑”,看上去是在夸某一个人,实际上却是在淡化他名垂青史的核心理由。他们试图让人们记住他的这些“小”和“俗”,而不是他彪炳史册的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开创性的成绩。类似的对于英雄偶像的“谋杀”,这几年颇为流行,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进行。从互联网上对鲁迅的诋毁渐成气候的严峻形势看,鲁迅可能成为下一个。
多数历史偶像都是从普通人中塑造出来的,传播久之,就具备了一定的神性,有符号价值。偶像是用来敬畏的,不是用来亵玩的。好不容易成就一座希腊小庙,你却非要把它变成一个简陋的看瓜棚子。把偶像、圣贤、神灵往凡夫俗子堆里拽,不是“另一种谋杀”是什么?
201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