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政协委员周新生“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的说法过分乐观?
(2015-03-11 10:45:55)
标签:
情感当老师事情师范学校朋友 |
为什么说政协委员周新生“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的说法过分乐观?
政协委员周新生说,要提高执政能力,严格依法依归办事,排除人为因素,提高工作效率。打造“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的良好社会环境。非常美妙的畅想。但是冷静下来想一分钟,就有疑问了:规矩是人定的,事是人办的,而且咱们有辉煌灿烂的人情文化历史,忽然之间就转型了,是不是太虚幻?发旧文,以示参与。——博主
中国的“找人文化”
大民
“找人”,在山东话里——可能别的地方也差不多,就是“找关系”的意思。在山东,在中国,遇上事情,尤其是不大好办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找人”。
“找人”的本质就是找“关系”,“关系”无处不在,无人不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只要有“关系”的地方,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比较聪明的世故的,八面玲珑的人,到处有“人”,到处有“关系”。有时候看上去毫无“关系”,毫无用处,忽然有一天就用上了。信陵君鸡鸣狗盗之徒,都可以收到门下当门客,就是深谙此中道理。果然,到了那个关键时刻,就都派上了用场。梁上好汉里边,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那个鼓上蚤时迁,喜欢偷东西,到了关键时刻也是纱网擦屁股——露(漏)了一手。把柴大官人的什么东西偷来了。早就听父母说过一顺口溜:“得罪了……得罪了刮大粪的两勺顶一勺”,(前边一大套,忘了,欢迎朋友们补齐)。说的就是在这个社会上,什么人都得罪不得,反过来说,什么人都有用,都可能给自己制造麻烦或者带来福利。
我上一次去山东,回来票比较紧张。就找一位在当地大学里当教授的师弟。师弟为人真诚憨厚,得了我旨意就起了个大早,排了很长的队,坐了很远的公交车,走了很远的路,饭都顾不上吃,饿得头发晕。但是售票窗口肯定是没有票的,有票我还“找人”干什么!他电话打过来汇报情况,说“问过了,没有票“。我问你在哪里?他说如何如何起了大早饿着肚子正在排队呢。我苦笑了,说,你先回家吧,谢谢了。我想起另一个同学,是学校团委的,不是做学问的。他当时人在外地,但是答应帮我想想办法,“找找人”。一会儿就解决了,“某某时间某某宾馆某某房间找某某人说我的名字就行了”。我一块石头落了地,终于可以放心安全及时回家了。
看来这世界上真的是有人的,真的离不开“关系”。当然,如果一定要关门过日子,做学问,谁也不求,谁也不问,也不为别人的事情操心,也许可以过得下去。无非是得不到的好事不强求,办不到的事情不为难自己罢了,换言之,就是顺其自然,自我平衡。应该也不错,若非如此,只要办事,就“找人”。
其实,在山东人眼里,有“人”可找,或者被“人”找,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身份的象征。过去我在学校里当老师,而且是师范学校的,只有求“人”的,没有“人”求我的,慢慢的路子就萎缩了,老同学也不理我了,日子越来越平淡。有一次跟一中的同行聊天,说起了师范的老师百无一用,一中的还有一帮子学生家长呢,很多有钱有势的能人,都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里去。谁来师范学校啊,那时候的师范学校基本上是农村学生,成绩特别好但是特别穷,早工作早挣钱,所以打学生的主意是不行的。我找对象那时候,提了十几个,一听是当老师的,还是师范学校的,就摇头,说“个当老师的什么用也没有,遇上事情连个人找不到,不跟!”有一次同事介绍了个政府招待所的服务员,姑娘一听就摇头,说:“我家里全是当老师的,我父亲是,我哥哥是,我怎么可能再找个当老师的?!”那时候政府招待所的服务员很牛比的,因为听说结婚后都能找个好单位,自来水公司之类的。现在想,无非就是政府官员经常在他们那里睡觉罢了,睡熟了,就可以”找人”,可以办事。善哉善哉,幸亏没找服务员。
我在老家的那些年,最头疼的就是“找人”,一是没“人”找,二是有“人”我懒得找,觉得丢人,平时不培养,临时也不抱佛脚。比较逍遥,或者没用、窝囊废。被老婆骂了无数回,后来也创造性的找了几回人,很成功(细节暂且不表)惊得老婆五体投地,表扬我“看来不是脑子笨,而且观念保守。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那时候物资还是比较匮乏的,买罐煤气,要“找人”可以便宜点,但是我花高价也可以买到。我买了便宜的,不久之后或者之前肯定要还个人情。这还人情的代价可能还要高于我所谓的高价。买辆自行车,“找人”可以便宜十几块钱,但是我肯定要答这个人情的。下一次就要腆着个脸送点什么给办事的人。这笔经济账算出来,还是赔钱的。我把这些账算给老婆听,惊得她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我知道这里边有高深的学问,文化,哲学,老百姓只知道埋头执行,哪有功夫追究深层次道理。我告诉老婆说,中国人“找人”买到的东西能够显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地位高低,有没有厉害的权力网络,要比花高价买到的东西更值得炫耀,玩的是感觉,要的是心跳,多花冤枉钱也愿意!
......
“嘿,哥们儿,多少钱买的?”
我说了实价。
“早跟我说啊,我‘找找人’,起码便宜二十块!”
于是我就羞愧得脸都红了。
......
老百姓“找人”办事,也没什么大事,日常的那些吃吃喝喝,礼尚往来,全都包括了。但是引起我重视的是,积少成多,集小成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个文化的问题,民族根性的问题。台湾的柏杨说中国整个儿是个酱缸文化,前几年很震撼,很流行,这几年大家已经被酱熟了,可能不大有感觉了。或者都忙着形而下,谁管形而上。小事小情,小礼小节,可能养成一个人的做事态度,方式方法,慢慢地就成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来就可以办大事,当大官。我甚至怀疑,所有人潜意识里都是这么想的:把这些个好人好事做好了,万一将来这这些人里边有做了大官的,哪怕只有一个,还用得着他呢。
前几天老家一朋友打电话说,朋友的朋友的亲戚的孩子,作文写得不错,就拐弯抹角“找人”来了,这个“人”就是我。我说发表没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就发表了。朋友来电话表扬我说“回来喝酒”。后来稿费也到了,更是感激不尽,还是“回来喝酒”。又过了一段时间,样刊迟迟不到。朋友的朋友的亲戚沉不住气直接打电话给我了。这其实是犯忌的,通过朋友认识朋友,后来绕过朋友直接联系当事人,是不大厚道的。这位朋友的朋友的亲戚解释了为什么直接找我,就是因为“孩子很高兴,稿费也收到了。哪天回来我请您喝酒,怕您忙,往了,专门邀请您!”最后才吞吞吐吐告诉我“没有收到样刊”。后来我补寄了两次还是没收到。我的朋友就又打电话过来了,说朋友的朋友的亲戚是个好人,哥们,他的事情要重视,他的事情就是咱的事情,他的孩子的事情就是咱的孩子的事。我说当然,咱喝了多少酒啊。那么,他的孩子的那个破作文的事情怎么回事儿啊。我说你问问中国邮政!你不是邮局里有人吗?去邮局找人去!去问问国企邮政如何不把客户的邮件丢失!说来话长,这么一件小小的屁事前后耗时大半年,惊动数十人,耗费电话费几十元,烦恼当事人无数次。
……读者诸君不要皱眉头,这故事说白了就是其中掺杂了太多的“人“和“找人”,“找人”的人的人的人,办了个很小很小的事情。中间无数周折,无数麻烦。
可能是咱历史悠久文化熟透的缘故吧。所有的社会资源都瓜分干净了,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小块,都有自己的“人”和人际“关系”。对事不对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事是要通过人来办的。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就影响了甚至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在京城,给某个官员看大门,都可以成为地方官员的座上宾,因为他有通报上达的机会,甚至他告诉您一点点关于领导的个人爱好性情习惯都可能对解决问题起到巨大作用。所以在中国——也许外国也是,一切离不开“找人”。
有没有排除人为因素,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完全按规则办事的王道乐土呢?我年轻时相信,现在不相信了。最要命的是,在“能找人就是有本事”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的国家,你甘心做个“没有本事”的人?
200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