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给老师送点小礼物不必上纲上线
大民
不出所料,今年年教师节的新闻,依然纠缠在"教师收不收学生礼物"上。这些做媒体的,为啥不知到创新,不知道调查研究,不知道区别对待入乡随俗。一年一个教师节,学生给老师一点礼物,表达自己的师生情意,值得大惊小怪吗?
中国是礼仪之邦,天地君亲师历来依次受尊重。尊重不仅仅是甜言蜜语喊口号,很多时候要有仪式和规矩,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我们称之为"礼物"。
什么叫礼物?礼节性的物品而已,某种心情的承载体而已。孩子做个贺卡是礼物,家长送个购物卡也是礼物,一束鲜花是礼物,一个其乐融融的尊师派对也是礼物。给山区孩子送课本是礼物,给老师放半天假是礼物,今年东营职业学院的学生会,号召同学们给每一个来上课的老师送一朵鲜花,也是礼物。
礼物跟节日一样,意在提醒、提倡,还有慰劳和奖赏。是节日里画龙点睛的部分。节日与礼物,互为表里,无法分开。很难想像,完全没有礼物的节日,会是什么样子。没有礼物的教师节,该是多么无聊。三百六十行,大家都在忙碌,只有少数得到了节日的殊荣,这是因为这些行业,具备了享受特殊待遇的基本条件。比如护士节,妇女节,青年节,重阳节,圣诞节等等。教师在9月10日(也许明年就会调整为孔子的诞辰9月25日)这一天要过节,这就是特殊的提醒,让人们记住教师,记住社会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这些人,这些人的劳动。因为,在现代社会,没有人不解受教育,没有人离得开教师。我想,当初设立这个节日,目的无非这些。
教师和教师节在很多国家都备受重视的,印度、韩国、东南亚都有教师节。拉丁美洲统一过教师节。美国也有。韩国甚至把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包括健身教练、手艺师傅等等,都称为"老师",都要在教师节这天得到别人的祝贺和奖赏。这是一种风气,一种文化,一对文明和进步的向往。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向年轻一代的人们传授人类的文明和知识,很在三百六十行中是有些特别的。这特别可以体现在清贫和单调,也应该体现在过节有人送礼。
诚然,我们也可以提倡"两袖清风"、"淡如水"的尊师礼仪,但是我觉得在当下社会,这些方式虽然不可恶,但是分量不够。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更有趣的现象:富裕的民族,通常总是礼物的精神内涵,鲜花卡片都可以。穷怕了的国家,往往送食物,大鱼大肉。比如我们的三十年前。这几年也变化了,开始送鲜花了。商业贿赂除外。如果人心都重视物质,如果物质成为态度和程度的砝码,而且这观念成为了整个社会所普遍接收的主流价值观,这个时候,还强调教师不能接受物质的礼物,就存心不良了。我甚至怀疑,提出这倡议的人,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和态度是不是有问题。
因为标准不是一个人指定的,而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而礼仪,就是由整个社会的成员来共同制定、形成和执行。
比起随时可以收受礼物的权势人物,人民教师在教师节这天接受一点来自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之礼,简直算不得什么。这话似乎不讲理,但是细想一下,权势人物收受礼物的黑恶成色,几乎是百分百的,甚至违法乱纪,损人利己。而教师接收学生的礼物,我想九成以上发乎真情。退一万步讲,如果社会已经盛行授受礼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偶尔做一个送礼的小演练,也没有什么大坏处!连一点人情礼仪都不讲究的学生,不是可爱的学生,将来也难成为优秀的公民。
也许新加坡的做法可以借鉴:政府明确教师可以收受学生礼物的价值金额。在限定范围内,允许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礼尚往来。这样增进了彼此的信任,联络了各自的情感,顺应了传统的人情文化,也巧妙解决了相互攀比的心理纠结和对社会风气的污染。
2013/9/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