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闻小贩”主宰传媒走向
(2012-01-02 23:38:38)
标签:
中国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负面新闻媒介素养文化 |
比如安徽女子跳桥事件,有些媒体只截取女子跳楼之后第一个司机绕过去,没抢救的片段,而对第二个司机停车、报警参与救助的过程视而不见。让后给出标题《女子跳桥司机绕行无人相救》,同一个新闻,另外的媒体却把事件的全程介绍出来,用的标题是《不做看客做侠客,女子跳桥众人相救》。媒体人的立场、觉悟、道德,在此可见一斑。
再如,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有的媒体“加入了”有网友说陈贤妹救人是为了出名的“卖点”,果然就引起更大愤慨和争议,引发更多讨论。其实,用常情常理判断,说收破烂的阿婆就是是为了出名,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再再如,杭州西湖女子落水,一个外籍游客下水救人,很多媒体莫名其妙就把这个救人的外籍女子“认定为”美国人,然后做出中美两国人民文化修养高下比较的荒唐文章,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只有一家电视台做了真正的新闻采访,费尽周折,找到了这个外籍女英雄,她是乌拉圭人,不是美国人。
再再再如,关于广州“8毛钱可以治好的病医院开天价10万元”,各路媒体疯狂炒作,利用了医患之间本来就不平衡和对等的关系,利用了人们对医疗制度和贫富悬殊的不满意,利用了国民的焦虑和贪污腐败的负面想象。是的,媒体做出了成功的新闻,记者和媒体的曝光率上去了,经济效益上去了,可是民心民风败坏了,新闻道德堕落了,当然,这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是没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垃圾。有趣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在武汉就诊,同样也是诊断为“肠梗阻”,并且实施了手术,孩子的家长也道了歉。但是媒体哑口无言了,几乎没有什么报道。
凡此种种,都是媒介素养的欠缺有关。
一方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丧失,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媒介素养不够。两相配合,就形成了听风就是雨,听见兔子叫就赶紧储存大豆的社会怪象。
我相信美国人民也是有机会看见无数花边新闻、政治八卦、街头黑幕的,但是他们一笑置之,不往心里去。在互联网上关注政治,关注道德最多的,一定是中国人民,不是所谓高度民主化的西方国家。在西方,因为这些东西见得多了,自然也就免疫了。中国还处在“获得免疫”的初期,还有几十年道路可走。除了通过无数次上当受骗的新闻的磨练,无数次假新闻、片面新闻、恶意新闻的被揭穿和被处罚,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主动学习媒体知识,学会区别信息的质量和真伪,做到不听风就是雨,不做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傻瓜蛋。
昨天有个网友说,南方系喜欢矫枉必须过正,北方系喜欢主流引导。我们制造负面新闻,甚至不惜手段加工制作负面新闻,也是为了锻炼受众的接受能力呢。我笑了。我说你打我一顿,是为了我好,为了锻炼我抗打击的能力。世间的无耻和无理,在您这里又前进一步了。
这些日子有个“段子”很流传,大意是“新闻联播只播正面新闻,让人感觉天下太平阳光灿烂,看互联网则是天下大乱一篇漆黑”。我跟一个年轻媒体人打赌:今天晚上,您拿出半个小时看新闻联播,做好统计,看看新闻联播究竟有没有负面新闻?结果,他不敢接招。因为我的提醒让他明白,大家疯传的那个“新闻联播”并不存在,那是网民从自己的负面信息获得的一个印象,嫁祸于“新闻联播”而已。其实,“国家级的”负面新闻不仅是新闻联播的重要内容,还是“新闻一加一”的深度报道的主要来源。罔顾事实,胡说八道的媒体,的确完全丧失了看见和准确描述现实的能力。这个时候,考验的是受众的质疑精神,求真习惯。否则你稍不留神,就被忽悠了。
前些日子我做了调查:你读过《人民日报》吗?结果百分百网友没有看过,但是百分百网友否定了这家主流大报。这个时候,《人民日报》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的载体。至于它说了什么,早就不重要了。恶搞“新闻联播”也是同样的道理。恶搞主流价值观呢?